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686 7
2016-07-24
交换,用一种商品和货币交换模型来描述,只是一个局部均衡的分析,本质性的东西被抽象掉了,因而不能很好地说明交换的本质。
要获得交换的本质性,就要建立一个一般均衡分析模型,而现实中产品种类数庞大,因此只要建立一个两产品的互换模型就可以说明一般均衡的实质了。
另外,竞争只是一种外在的事情,它只是影响价值的大小,而不形成价值概念,从而并不影响价值原理。但是某些劳价论大傻瓜声称市场竞争导致“等价交换”,其实只是自欺欺人的胡说八道,这里就揭露他们。
设社会只需要且生产两种产品,设为粮食和衣服,社会中有m个人。
初始时,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都一样,生产粮食的生产率是1000斤/年,生产衣服的生产率是2件/年。
如果不分工(指产品分工,有些人专门生产粮食,另一些人专门生产衣服),那么,每个人各拿一半时间生产两种产品,每个人一年只得到500斤粮食和一件衣服。
分工后,一半人专门生产粮食,另一半人专门生产衣服。
这时,生产率还是初始情形吗?肯定不是了。按斯密的内生比较优势原理,当一个人专业于某个行业,他的专业生产率将大大提高,我们设现在专业农民的粮食生产率为3000斤/年,专业织布和裁缝工人的衣服生产率为4件/年。另外,某个专业的工作者,在其非专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会降低(其实是,当一个人一开始就放弃了从事某个行业,其在此专业的生产率一定非常低下),假定农民的衣服生产率变成了一件/年,织布和裁缝工人的粮食生产率是500斤/年。(不懂分工和比较优势原理,就不能懂得这个经济生活中的常识)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看看模型的情况了。
m个人中,有m/2个人专业生产粮食并为卖出粮食而竞争着,他们的粮食平均生产率是3000斤/年,衣服生产率是一件/年。
另m/2个人专业生产衣服并为卖出衣服而竞争着,他们的衣服平均生产率是4件/年,粮食生产率是500斤/年。
两群人若真按劳动价值论所说的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那么请问,一斤粮食能换几件衣服才等价?或者一件衣服换几斤粮食才等价?你们劳价论算不出来,你们那个波动中心不就一个屁吗?
我反正不会去算什么等价还是不等价,因为我知道这是个伪问题,不值得去花费精力。
我只要知道两批专业工作者再怎么(内部)竞争,市场价格总在一个价值域内就可以了,只要有互利结果就可以了。
斯密说的”自然率“,就是一瞎掰的玩意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7-24 18:04:4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25 18:28:45
1、商品交换双方当事者及与交换无关系的第三者经济学家对交换问题的思考是不一样的。
2、我不认同交换前就存在“等价交换”或“等劳动量交换”原则。
3、关于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原则在10年以前的核心期刊上就有文章谈到[见《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J]。经济评论,2001,(5)。12—15。》及《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只是一种特例[J]。攀登,2007,(2)。149—152。》]。我在去年《劳动价值论可重生再造(53)》的帖子里引用了上述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给出了“等劳动量交换”只是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原则的一个小概率特例。例如罗先生的例子里,专业生产衣服的人用一件衣服与专业生产粮食的人交换750斤粮食就是皆大欢喜的“等劳动量交换”一个小概率特例
4、我孤陋寡闻或阅读不精,即将发帖请教网友们:第一个使用“等价交换”或“等劳动量交换”原则用语的人是谁?其最初的含义指的是什么以及文献的出处。欢迎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28 16:58:50
clm0600 发表于 2016-7-25 15:42
m个人中,有m/2个人专业生产粮食并为卖出粮食而竞争着,他们的粮食平均生产率是3000斤/年,衣服生产率是一件 ...
你就一臭狗屎,你算得一手狗屎帐,你以为M/2个衣服生产者就只需要二分之一的粮食?做衣服的人总体需要全部粮食的三分之二,等价在哪儿?如果需要五分之四呢?需要十分之九呢?臭狗屎回答。
专业农民是M/2+1个,专业做衣服的是M/2-1个,等价在哪儿?臭狗屎回答。
专业农民一个,专业做衣服的M-1个,等价在哪儿?臭狗屎回答。
劳动价值论者就是这么没出息,拿个根本事先都不知道的想象结果做文章。你们甭想用一句“市场是竞争”的来搪塞。怎样的市场竞争才能得出“等价交换”你们都没有搞清楚,就出来献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7 02:14:29
zhengyr 发表于 2016-7-25 18:28
1、商品交换双方当事者及与交换无关系的第三者经济学家对交换问题的思考是不一样的。
2、我不认同交换前就 ...
无关系的第三者再怎么思考,也要换位到交换各方的地位上思考问题,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说出来的东西也不过是胡说八道。
比较优势原理,就是从交易两方考虑问题的,它已经将“等耗费劳动量交换”的幻象打得粉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8 17:25:52
罗鹏 发表于 2016-8-7 02:14
无关系的第三者再怎么思考,也要换位到交换各方的地位上思考问题,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说出来的 ...
交换当事者考虑的是通过交换获得比较利益,因此不存在交换前的作为交换原因的“等价交换”或“等劳动量交换”的思考。而交换的结果对于第三者经济学家或对于社会来说,它们都表现为等于货币x元——“劳动的符号”,即社会评价是一样的——这是交换结果的表述。有人总是而且就是因果不分,我就无法再讨论了,而在比较利益的思考中,的确有可能出现一个小概率的“等劳动量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