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楼主解释,奴隶社会为什么有自由人与奴隶?
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奴隶,因为奴隶是被统治者强迫做奴隶的,奴隶与奴隶主是永恒的敌对关系,奴隶主要想统治住这些人,必须有足够的、压倒性的力量,自由人是他们统治力量的一部分。
中国的分封制和欧洲的领主制为什么有等级?又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消灭封建割据,由官僚集团保护土地私有制?
分封的等级,原因在于封建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几乎为零,统治利益集团要想获得稳定的统治力量,必须有较大的利益相关系数,通过分封土地,产生统治特权阶层,他们的特权来自于统治集团的力量,对统治集团的利益相关系数较高,对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关系数也因此提高;而这个利益相关系数是以整个社会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为基础的,仍然不够大;于是,又会有对集团拥有特权的二级统治集团,他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对统治集团的利益相关系数、对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关系数又会更高,同样原因,有三级、四级,最后到最高统治者。特权是自上而下递减,利益相关系数是自上而下递减,这就形成了封建特权等级结构。利益相关系数的提高,形成稳定的统治阶层,使社会较为稳定。
消灭封建割据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火候后,出现大量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商品经济就开始发展,而田里不鬻的封建诫条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被彻底抛弃,土地成为商品,使大量新兴商业爆发户成为地主,他们没有社会地位,不能对农奴实行领主制,只能实行地主制,地主制经济中,农民耕种土地缴纳一定地租,剩下的产品归自己所有,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使产量得到提高;而原有的世袭贵族所有的农奴对公田缺乏劳动积极性,产量低,使得封建领主制经济比起地主越来越穷,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走向没落,地主制经济越来越发展。
地主制经济下,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提高了社会凝聚力;另一方面,封建世袭贵族的没落大大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而土地的不断流动,出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很难形成稳定的、较大的地方势力。
公众希望社会安定、市场统一、国家统一,而商品经济带来的较高的利益相关系数,也大大提高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地方势力的削弱使中央集权战胜封建割据变得容易。于是,中央集权在商品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下逐步取代封建割据。
显然,在你看来,这些社会制度都是由统治阶级强加给被统治阶级。
虽然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完全赞同你的探索精神。而你的理论特点是分析“利益相关系数”。那么,你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说明,当其中某个数值发生变化时,与之对应的就是某种社会制度。
例如,社会制度=f(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统治阶级的利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其中,f 就表示利益相关系数。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公式。依据你自己的思路,你要给出哪一个公式,如何解释其中的各项数值?如何解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顺便说一下,封建领主制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封建官僚制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阶段。二者都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商品交换仅仅是对自给自足的补充。
显然,在你看来,这些社会制度都是由统治阶级强加给被统治阶级。
虽然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完全赞同你的探索精神。而你的理论特点是分析“利益相关系数”。那么,你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说明,当其中某个数值发生变化时,与之对应的就是某种社会制度。
例如,社会制度=f(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统治阶级的利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其中,f 就表示利益相关系数。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公式。依据你自己的思路,你要给出哪一个公式,如何解释其中的各项数值?如何解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顺便说一下,封建领主制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封建官僚制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阶段。二者都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商品交换仅仅是对自给自足的补充。
你去看我的书吧 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jjdtx/index.html 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index.html 在这里费很多口舌,还说不全。
显然,在你看来,这些社会制度都是由统治阶级强加给被统治阶级。
并不全是如此。
这里数学根本无法写出,而很多诸如利益向量、公共利益向量、统治利益向量,你都要到我书里看。你要的答案在我书里都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30 9:22:01编辑过]
第十四节 地主制与领主制社会政治的比较
在封建制度下,无论领主制下还是地主制下,利益相关系数 、CL 均十分低下,达到文明时代的最低水平。内耗比KiL非常大,一致性系数YL小得可怜;虚弱的公共利益向量 远不足以抑制社会内部广泛而深刻地存在着的利益侵害。因而,无论是地主制经济还是领主制经济下,都必然实行特权等级专制政治。而这种专制政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种是诸侯割据政治;但究竟以哪一种形式为主,这是一个微妙而有趣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研究一下中央集权制度与封建割据政治各自存在的条件。
我们知道:在一个国家中,统治利益点R的力量远远超过社会中其它利益点的力量时,R才能实现统治;相反,若社会上存在与之力量相当的利益点S时,IR»IS, » ,则R、S间发生侵害,双方都追求各自的特权等级专制政治,社会就会分裂成两个集团分别由R、S统治。同样,R中的二级统治集团必须在R中最大,而且要远远超过R中的其它利益点,否则,R也同样会分裂,出现诸侯割据……依此类推,必须使社会中的各集团、个人的利益、利益向量大小严格按照他所处的等级排列,高等级的利益点的利益、利益向量大小必须远远超过低等级的利益、利益向量的大小,才能实现中央集权制度。任何一种非正常秩序的力量都会毁灭中央集权制统治,形成诸侯割据。
在封建领主制时代,手工业、商业、分工极不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极少,不同地区间的联系更少,利益相关系数 、CL 为零,中央集权制度极难实现;即使实现,也因统治利益集团内部的利益相关系数CR太小,统治利益向量 极微弱而又极不稳定,统治很快走向崩溃。事实上,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一个小范围的统治都是很难稳定的,更不用说较大范围的中央集权统治了。在西欧,商品经济未发展时,如法国“十二世纪以前,法国只有名义上是统一的王国,实际上分割成许多经济上没有多少联系,政治上各自独立的大封建主辖区。这些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域内随意制定法律,铸造钱币,控制贸易,征收税款,而且经常混战,弄得道路不宁,民不聊生。国王所辖,主要是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中游以巴黎和奥尔良为中心的狭窄地区,它的面积甚至比大封建主的领地还小。就是在王室领地,放荡不羁的封建主也时常以城堡为据点进行骚扰抢劫,甚至以杀人为儿戏。从巴黎旅行到奥尔良,一路上不知要经受多少风险,就是国王本人也非有一支强大的武装队伍护卫不可”(《简明世界通史》P200)。德意志直到十六世纪还是由三百多个诸侯割据统治,有人讥讽说在德意志“连只蚊子都有自己的国王!”
另一方面,土地远未成为商品,“田里不鬻”是天下共遵的诫条,各封建主的土地占有极端稳定,长期世袭,固守一方,势力稳定并日益强大,难免形成越来越大的“非正常秩序”的力量,难免出现诸侯割据的局势;相反,保持各种力量的正常排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就无法形成中央集权政治。
西周时,从未形成过中央集权制度,王室比诸侯的力量大不了多少,也没实现过统一;夷王时,“诸侯或不朝,相伐”,王室不能制;或有来朝,夷王也不敢坐受朝拜,他甚至要“下堂而见诸侯”(《礼记·效特性》)。
因而,封建领主制时代,中央集权制度无法真正实现。诸侯割据、混战状态在所难免。
在地主制时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利益相关系数 、CL 大大提高,公共利益向量 很快提高,它要求抑制社会内部的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利益侵害,必然要求消灭内部诸侯混战,因而要求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另一方面,土地的商品化,使许多贵族不断失去土地、走向没落;许多靠工商业发了财的平民占有了土地,成为地主,这极大地削弱了国内的封建割据势力;由于地主制下,土地不断地流动,特权大大削弱,出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社会内部“非正常秩序”的大势力很难形成,即使形成,也较难保持。而社会内部利益相关系数 、CL 的普遍提高,使统治利益集团内部的利益相关系数CR大大提高,较大而较为稳定的统治利益向量 很容易形成;因而,王权必然得到强化,国家实现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实现。中国经过春秋战国时代几百年诸侯混战,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封建地主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这应归功于春秋战国时代工商业的巨大发展和土地的商品化。十二世纪,法国的王权得到强化;十五世纪,法国和英国走向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特权等级专制政治是唯一稳定的政治形式;不是统治利益向量 依附于公共利益向量 ,为公共利益IL服务,而是公共利益向量 依附于统治利益向量 ,为统治利益IR服务。这就是封建专制政治的本质。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经济状况决定了社会内部利益相关系数 、CL 的过分低下,从而决定了公共利益向量 的虚弱、对统治利益向量 的依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30 9:41:51编辑过]
你在 6 楼给出的数学模型也许能解释在特定制度下,哪一个政治集团可以取得统治地位,但无法解释奴隶制经过领主分封制而进入官僚集权制的过程。在这三种社会制度中,统治集团得到的物质利益几乎没有区别。
而且,依据你的文字陈述,假如消灭封建割据符合公共利益,那么,当初又为什么从罗马帝国的商品交换进入封建割据?
第四节 奴隶社会早熟的商品经济和分工
奴隶制文明发展最完善、最发达的莫过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究其原因:地中海风平浪静、没有潮汐,周围小亚细亚、北非及欧洲诸地,海上交通极便利,战争成本极低廉,奴隶来源极为充足。而奴隶人口的来源的丰瘠和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奴隶制文明的发展程度和维持的时间。事实上,古希腊、古罗马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正是奴隶人口的掠夺战争,战争是此时最最重要的“产业”,它是奴隶制经济生存的基础。
尽管此时农业还极不发达,“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很少,但奴隶成本的低廉,使奴隶人口的大量消耗变得容易;在此基础上出现大量“农业相对剩余产品”和“农业相对剩余劳动”,这就构成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工商业发达的基础。
“牧场第四、柳园第五、谷田第六、采伐林第七、树木园第八”(《农业志》古罗马加图P3),对谷物的重视甚至不如牧场,不如柳园,这与后来的封建时代在农业生产力更为发达的情况下截然相反,可见奴隶是如何的饥饿吧!
此时,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完全是奴隶主的利益追求,他们人数很少,农业对他们来说早已剩余,因而,对产品种类数增加的追求异常热衷。如雅典手工业十分发达,“手工业作坊象雨后春笋般地设立起来,门类繁多,分工精细,例如制陶,就分拌土、担水、运料、烧窑等粗工和塑型……甚至制胚也有专门分工,如制瓶、制碟、制罐、制杯,等等。产品质量精美,光彩夺目”。此外,“雅典商业十分发达,商人足迹遍及地中海和黑海沿岸许多地方。比雷埃夫斯港是个国际商港,商船云集,帆樯林立,码头和街市上可以看到各地区的商人,……,看到埃及、黑海北岸、西西里的粮食,黑海沿岸的牲畜和皮革,马其顿和色雷斯的木材,米利都的羊毛,等等。一条笔直宽阔的大道横贯在雅典城和比雷埃夫斯港之间,大道两旁筑有城墙,用来保证战时雅典同海上的联系。”(《简明世界通史》上,李纯武等著P101~102)
这所有的繁荣与发达都是建立在奴隶们的累累白骨之上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 10:15:27编辑过]
第五节 奴隶制社会的政治
奴隶制社会极其特殊的经济方式,使它始终处于对外奴隶人口掠夺的战争状态,唯有如此,才能维持其经济运行;一旦停止对外奴隶人口掠夺,社会经济必因劳动力的匮乏而崩溃,奴隶制度走向灭亡。
另一方面,奴隶制的维持,是靠奴隶主用皮鞭和锁链强迫奴隶进行劳动并对奴隶进行最残酷、最彻底的掠夺,奴隶毫无利益可言,他们唯一可以获利的途径就是推翻奴隶主统治或逃跑,这决定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无法变更的敌对状态。这样,整个奴隶主阶级就面临着对整个奴隶阶级的“战争”状态。
因而,奴隶制国家始终处于对外侵略人口掠夺与对内同奴隶阶级的双重战争状态。
古希腊的斯巴达人就是这样,希洛人是斯巴达人的国家奴隶,“对希洛人的残酷镇压是斯巴达国家首要和经常的任务。每年监察官上任,首先举行对希洛人的‘宣战’仪式,然后派遣斯巴达青年到希洛人的住地,对希洛人进行集体的搜捕和屠杀。”(《世界史》古代史,崔连仲P210)“斯巴达公民的毕生职责是从事军事活动,对内镇压希洛人的反抗,对外进行扩张”。(同前P209)
这样,统治阶级内部—自由民—,尤其奴隶主阶级,他们的利益相关系数 、CR始终处于反向状态:战争失败、经济崩溃、失去奴隶来源,甚至自己沦为异族的奴隶;战争胜利,奴隶来源得到补给、社会经济繁荣,不但个人安全有保障,而且大获其利。这就决定了奴隶主之间较高的利益相关系数。因而,奴隶主政治的专制程度远远没有封建社会那么严重。
即使是以专制而著称的斯巴达人的政治,“监察官共有五人,由公民大会一年一选,全由贵族充任。他们的职责是监督国王,审理国王的不法行为”(同前P201),这与封建时代国王或皇帝一人说得算截然不同。
而雅典则完全是自由民的民主共和制,这种民主在伯利克里时代达到顶峰。雅典之所以形成民主制,一方面战争使 、CR 呈反向状态,另一方面是工商、分工过分早熟使内部 、CR 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民主政治。
在奴隶制社会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政治制度伴随着对外战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古罗马在面对外族强敌,自身弱小的情况下,社会一天天走向民主共和制度;然而,随着意大利半岛的统一、布匿战争的胜利,罗马的疆域惊人地扩张起来,罗马的势力也急剧增强、无可匹敌,外敌对它也就无法构成威胁了, 、CR 必然下降,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均被征服,剩下的地方由于交通的障碍很难征服,对外战争必然大大减少, 、CR 就更小;另一方面,随着战争停止,奴隶来源日趋枯竭,奴隶主贵族必然压迫、掠夺自由平民,自由平民纷纷破产,加剧社会动荡,使内耗比KiL 大大增加,YL急剧减少,公共利益向量 急剧衰落,社会自然走向特权等级专制。从苏拉到恺撒最后屋大维,罗马终于成为帝国。
为什么同是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有的是高度民主的制度,有的却是专制制度呢?这是因为,不同奴隶制国家对外奴隶人口掠夺战争和工商业发展状况不同;古希腊雅典等,奴隶人口掠夺战争频度极高,工商业很发达,使自由人之间利益相关系数 、CR 大大提高,因而,实现高度民主政治;古罗马的共和制时代对外奴隶人口掠夺战争频度也很高,工商业也同样较繁荣,因而也较民主;古希腊的斯巴达,尽管对外战争也很发达,但工商业极不发达,因而,实行奴隶主专制政治;但是,无论如何,斯巴达的政治专制程度远远低于中国的商殷,因为后者的奴隶人口掠夺战争因费用高昂而极不发达,因而,内部利益相关系数也就低得多了。
法制是民主的另一个表现,古雅典和古罗马共和制时期法制就很发达。
第六节 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文明比较
奴隶制是建立在奴隶人口消耗的基础上的,而一奴隶制国家经济的“繁荣”程度主要取决于奴隶来源的成本,由于奴隶人口需求量太大,必然取决于对外战争的成本。
古希腊、古罗马濒临地中海,海上交通极为便利,费用低廉,因而对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非常容易,这使得它们的“战争产业”异常发达,在相当时期内奴隶来源源源不断、成本极低,这正是维持古希腊、古罗马的一切文明和制度的基础。
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山高地险,战争费用过于高昂,奴隶来源的匮乏使它早在西周就进入封建社会,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低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对外战争、人口掠夺的难易,不但决定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水平、分工的发展水平、工商业的发展水平,还决定了社会制度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战争越频繁,统治利益相关系数 、CR 越高,越呈反向状态,人口掠夺越多,“农业相对剩余产品”和“农业相对剩余劳动”就越多,分工越早熟、工商业越早熟,统治利益相关系数 、CR 就越高,政治越趋于民主化;反之,对外战争成本过高,奴隶来源枯竭,只有奴役本国人民,内耗比KiL增大,一致性系数YL减小,统治利益相关系数 、CR 急剧下降,社会越发混乱,其政治只能是特权等级专制的。
在古希腊雅典和共和制的罗马,社会不但民主,甚至实现法制化;而奴隶制时代的中国只能实行特权等级专制政治。
然而,无论如何,奴隶制经济就象是放到天上的风筝,总是要掉下来的,飞得有多高,全看对外人口掠夺战争这根线有多长。
第六节 奴隶制的自我毁灭
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劳动力的大破坏、大毁灭的基础上的,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寄生的文明。
以古希腊为例,奴隶人口大约为自由人口的十几倍,这就意味着要有几十倍、上百倍乃至上千倍于他们人口的广袤地区为他们“提供”奴隶,换句话:古希腊的文明、发达是建立在周围上百倍、上千倍于其领土上的广大地区的毁灭、落后,整个西欧、小亚细亚、北非等地区人口迅速减少,文明被疯狂破坏的基础上的。奴隶制的存在,事实上是对人类生存基础的毁灭。
随着奴隶制国家周围人口不断减少,对外人口掠夺越来越艰难,奴隶制文明就因奴隶来源的匮乏而日趋衰落。
一个国家越是繁荣,它的人口消耗的速度就越快,自然也就越短命,古希腊文明就是这样。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毫无经济发展的动力、劳动生产率极端低下,他们几乎不可能去主动发展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奴隶主极端鄙视体力劳动、鄙视技术,将科学垄断在自己的认识范围内,技术进步极其缓慢,生产力的提高极有限;奴隶人口资源的耗尽必然使奴隶制文明走向毁灭。
恩格斯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样描述:“社会状况也同样是绝望的……普遍的贫困化,商业、手工业和艺术的衰落,人口的减少,都市的衰败,农业退回到更低的水平—这就是罗马人的世界统治的最终结果”,“奴隶制已不再有利,因而灭亡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P145~146)
早在西周建立时,中国就不得不实行封建领主制—井田制。对外交通的隔绝、内部交通的巨大障碍,使战争费用极高,奴隶人口掠夺很难;内部大陆连成一体,极易形成统一政体,对内掠夺,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国率先进入封建时代。
相反,西欧的海上交通极发达,各部分不是岛屿就是半岛,地中海连接了西欧、北非、西亚的交通。相互的掠夺战争十分方便频繁,陆地被海洋割得七零八落,很难形成统一的政体,这就使西欧、北非、西亚之间战争频繁、屡屡不绝,这又为奴隶制的维持和“繁荣”带来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源源不断的、大量的奴隶人口,维持了奴隶制文明的发达。然而,这种发达是建立在整个西欧、西亚、北非人口日益减少、生存条件日趋恶化的基础上的。在中国进入封建时代一千六百年后,欧洲才在西罗马帝国的丧钟声中依依不舍地走入封建时代。
第七节 封建制度的建立
早在共和制的罗马,隶农制就广为流行了,所谓隶农制,就是奴隶主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或破产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租,它是中世纪农奴制的前身。
奴隶制社会末期,生产关系日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于倒退,奴隶来源日益匮乏,奴隶主为了维持原有经济状况不顾一切地加剧对他们的压迫、掠夺,奴隶更加不堪忍受,纷纷逃亡、起义;生产力的倒退使奴隶的生活更加艰苦、死亡率更高,加速奴隶人口的减少、加剧了奴隶制经济的崩溃。从以前的“正当合法的”方向的利益追求方向上无法获利,相互间以往的较高的利益相关系数
隶农制在公元二世纪广为推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就演化为封建农奴制。
在封建农奴制下,封建领主占有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土地,并占有农奴的一部分劳动力;农奴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对自己的劳动力有部分所有权,拥有少量的份地,农奴对自己的领主仍然有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须向封建主无偿提供劳役地租,封建领主对农奴既有一定程度的剥削,又有利益侵害。
在封建制度下,农奴的生活较奴隶已大大改善了,死亡率大大下降,他们有生儿育女的权力、有养家糊口的条件,这就维持了社会劳动力的长期再生产,使人口得以增长、经济得以稳定发展。农奴成为“部分利益人”,有了劳动积极性,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无论古代西罗马帝国,还是中国商代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度的演化过程中,均出现了外来较落后民族:日耳曼人和周人的入侵并加速社会变革,建立封建制度。
事实上,这并非巧合。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外频繁的奴隶人口掠夺和对内残酷掠夺、压迫的基础上的。统治者面临内外双重战争。无论罗马人还是商人为维持其制度稳定,不断地对外掠夺、奴役周围蛮族,与周围国家、民族形成不可调和的敌对关系,周围蛮族虎视眈眈已久,见其衰败,岂有不乘虚而入的道理?!
另一方面,广大的奴隶及破产平民受尽压迫、掠夺,与奴隶主统治者有不可调和的敌对关系,他们很自然地成为蛮族的同盟军。蛮族的文化发展水平低于西罗马或中国商殷,力量相对弱小,不足以独立打败西罗马帝国或中国商纣的势力,因而必然要求与奴隶、破产平民及少数小奴隶主结成同盟。结盟,必须有共同的利益,也就是说蛮族入侵须给奴隶与平民带来好处,这就要求蛮族必须作为“革命者”出现,才能取得成功。
蛮族入侵的成功完全依赖于革命者的力量,他们的行为顺应了公共利益向量
封建制度就这样建立了。
第八节 封建领主制下的经济动力
封建时代,社会经济处于自然经济状态,整个社会利益相关系数
封建主把土地分成“公田”和“私田”;私田就是农奴的“份地”,其主要收获归农奴,但私田很小;公田归奴隶主所有,农奴须经常到公田上服劳役,为封建主无偿耕种;此外,农奴还要承受封建主其它的任意的劳役、赋税等。
尽管此时,农奴的劳动力再生产已有些保障,奴隶社会对劳动力的毁灭已得到遏制,但农奴的劳动积极性仅限于“私田”,私田又很小;而“公田”上农奴无偿劳动,利益相关系数C公为零。“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吕氏春秋·审分》)这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封建领主制埋下了祸根。
虽然公田劳动毫无积极性,但是,由于私田劳动积极性较高,使农奴能够积极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工具,提高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第十一节 封建社会的政治
封建经济,说穿了,就是农业经济;此时,再也不能象奴隶社会那样,依靠奴隶普遍饥饿、大量死亡、极低的生殖率来榨取“农业相对剩余产品”和“农业相对剩余劳动”,古希腊、古罗马依此所建立的工商业、分工等泡沫式的繁荣全破灭了,人们从“天上”又回到了坚实的土地上,“民以食为天”。在纯粹的农业经济下,古希腊、古罗马因分工、工商业的繁荣带来的利益相关系数
更重要的是:此时掠夺战争已不是必不可少的“产业”,内部阶级对立的大大缓和,使统治阶级离奴隶制社会的那种“内外战争”较遥远了。奴隶制时代,由内外双重战争带来的巨大的利益相关系数
这样,就决定了封建时代,在整个社会中存在着几乎无限制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利益侵害。
在西欧,“每个封建主等于一个小国君,他们往往依仗自己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彼此间勾心斗角,互相冲突,只要有一定力量,附庸也常常反对自己的领主。广大的土地上长期混战不休,战火弥漫,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其严重的危害。因此西欧封建社会早期,政治混乱,文化落后,有人称之为黑暗时代”(《简明世界通史》P174)。
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特权等级专制政治。而土地的分封制度是特权等级专制政治最好的“实物”演绎。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封建主形成了一套等级制度。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较小的封建主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下面的封建主。国王和每一个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战斗队伍。这样层层受封,形成公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不同等级的封建主,等级越低,人数越多,骑士为数最多。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他们组成一座以国王为首的金字塔,它沉重地压在广大农奴的身上”,“在封建金字塔内部,每一层的上下级之间都是领主(封主)和附庸(封臣〕的关系,彼此负有义务。领主要负责保护附庸,附庸要向领主宣誓效忠,他要自备武器和战马,随同领主临阵作战。遇到领主被俘需要赎金,或是领主把自己的长子封为骑士,领主长女婚嫁等情况,附庸都要为领主提供款项。这样,领主能够保持一支作为自己作战的武装力量,附庸则得到领主的保护”(《简明世界通史》P173~174)。通过分封关系,使领主与附庸的利益相关系数CR大大提高,远高于CL,但由于CL太小,以此为基础的利益相关系数CR必然仍然很小,出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同上),这就使
中国西周大封建情形与西欧大致差不多。
通过分封关系,建立封建特权等级专制制度,形成较稳定的统治利益向量。
第十二节 商品经济的重新兴起与地主制经济
尽管奴隶制经济中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真实的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很少,但奴隶的普遍饥饿、无衣无食、过度劳累、极低的繁殖率、大量死亡,奴隶人口急剧消耗带来了奴隶社会的大量的虚假的“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从而带来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奴隶制国家手工业、商业、分工的泡沫式的早熟;然而,一进入封建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奴隶“解放”成为农奴,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有了自己的份地、家庭、产品,能够养家糊口,人口出现增长,死亡率大大下降,过度劳累现象大大改善;这些巨大的变化必然消耗大量的农业产品,很自然地,奴隶社会的“农业相对剩余产品”和“农业相对剩余劳动”在封建社会初期突然消失,寄生在此基础上的工商业和分工随风而逝,罗马帝国时代的繁华的城市几乎全部化为废墟;社会经济退回到农业自然经济状态。
统治者从“天上”回到坚实的土地上,人们开始真正地发展农业和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
“农奴以艰苦的劳动缓慢地推动了西欧的农业生产。十到十一世纪,西欧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二圃制,特别是三圃制,已经代替了烧荒和歇荒休耕的原始耕作方法。人们逐渐懂得施用粪肥提高地力,广泛使用铁犁深耕土地,起先用公牛拉犁,后来用马拉犁……由于人口增加,需要增多,人们砍倒树木、排干沼泽、筑起堤坝,把林地和沼泽开辟为良田或果园。封建主往往驱使农奴去开垦自己的荒地。这样,耕地的面积扩大了,谷物和鲜果增产了,庄园里积聚起剩余的农产品”(《简明世界通史》P183~184)。生产力的发展,使“真正的”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开始增加,“各地、各庄园之间的交换不仅需要,而且可能”(同上)“农奴也逐渐改善了手工业技术。采矿、熔炼金属和木料加工等技术不断改进。随着农产品的增多,庄园里开始有一些农奴专门从事手工业,成为有熟练手艺的铁匠、木匠、武器匠、皮革匠、织呢匠、陶工等等。他们的身份还是农奴,他们不得不用手工产品向封建主交租。后来他们接受了外来的订货,订货多了,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希望摆脱封建庄园对他们的限制,独立经营生产。他们逃出庄园,在废弃了的罗马城市的旧址,在城堡或者教堂附近,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点,筑起围墙或者栅栏,聚居起来进行生产”,“结果,在他们聚居的地方形成集市”(同上)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利益,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很快就重新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了。“九到十一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首先活跃起来,最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些城市的对内对外贸易都很发达。十一、十二世纪欧洲各地普遍重新兴起城市。法国的马赛和巴黎、英国的伦敦、德意志的科伦、捷克的布拉格都很著名”。(同上P184~185)
工商业的普遍发展,逐渐打破了几百年来“田里不鬻”的诫条,封建领主的世袭制度被打破,土地在商品交换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成为商品。这使越来越多的发了财的平民占有大量的土地,由于他们没有特权,不是世袭贵族,也就不能侵害农奴,这使农奴制很难维持下去;同时,越来越多的贵族走向没落,丧失了领地,他们对农奴的特权、超经济强制也就越来越失去依据、难以为继了。
封建领主对农奴劳动力的占有,严重地破坏了农奴的劳动积极性,农奴主的“公地”上的劳动积极性几乎不存在,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收成较差;当商品经济较为发展时,暴发起来的平民大量买地并雇佣农民,成为地主,他们没有特权,只能采用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他们与农民之间没有利益侵害关系,只有雇佣关系,这就是地主制;农民对所耕种土地的利益相关系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极大地提高,收成自然好得多,地主就越来越富裕起来;商品经济下,一切成为商品、纳入交换之中,与地主相比起来,农奴主的财富越来越少,他们的土地和财富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地主手中;许多较清醒、较开明的农奴主看到农奴制不再有利可图,也开始采用地主制;经济处境越来越窘迫的农奴主为获取利益越来越严重地掠夺农奴,越来越多的农奴因利益的比较、或不堪忍受农奴主的掠夺逃离农奴主的庄园、投奔地主;地主制越来越发展、农奴制越来越走向没落。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使整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增强,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急剧强化,
商品经济的重新兴起,使农奴制很快为地主制所取代。这应该算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在中国更是如此。
请您用“利益相关系数”分析罗马的八万自由人(包括奴隶主)与四十万奴隶的关系。
注意两个细节:古罗马只有一次奴隶起义;罗马(城市)的警察是奴隶而不是自由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 8:41:00编辑过]
你要注意你的每个主贴和每个跟贴的内容不可以太多,否则打开的速度会比较慢的。这很影响效率啊。你可以将一个帖子分成几个跟贴贴出来,这样不影响效率。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 10:25:00编辑过]
你要注意你的主贴和跟贴的内容不可以太多,否则开帖子的速度会比较慢的。这很影响效率啊。你可以将一个帖子分成几个跟贴贴出来,这样不影响效率。呵呵。
是有人提出了问题,答案都在书里,但有大量数学推导,贴出来总是不能正常阅读,只好反复重贴。
请您用“利益相关系数”分析罗马的八万自由人(包括奴隶主)与四十万奴隶的关系。
注意两个细节:古罗马只有一次奴隶起义;罗马(城市)的警察是奴隶而不是自由人。
奴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皮鞭、锁链、饥饿、寒冷的逼迫下劳动。有一些奴隶充当管理者、警察之类,他们的境况比其他奴隶好得多,但是,他们都要受自由人的指挥、控制,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真正的权力,他们一旦离开岗位,下场就会落得与其他奴隶一样悲惨,因而,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处在反向状态,极高,使他们生怕犯一点错误。他们的情况与今天监狱里的管理犯人的犯人类似。
罗马的力量不在于警察,警察本身没有武装,没有战斗力。罗马的力量在于它的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身经百战,奴隶根本没有与军队抗衡的本钱,奴隶起义也不可能成功,而斯巴达克思起义扑灭之后,罗马人更加防范奴隶起义,将他们分割管理、监督,奴隶起义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建议你去做奴隶试试。
罗马城的奴隶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以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假如他们对生活不满意,就会发生持续不断的奴隶逃亡,而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记载。相反,据史书记载,即使发生了斯巴达克斯的奴隶起义,也不是所有的奴隶都支持他们。
罗马城的奴隶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以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假如他们对生活不满意,就会发生持续不断的奴隶逃亡,而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记载。相反,据史书记载,即使发生了斯巴达克斯的奴隶起义,也不是所有的奴隶都支持他们。
不想在监狱坐牢的犯人多着呢,为什么他们不逃跑?
罗马的军队、国家是做什么用的?奴隶逃跑处死的还少吗?
你把奴隶生活描绘得那么好,那你说罗马的财富谁来创造,在当时的远低于封建时代的农业生产力条件下,出现大量非农产业人口,工商业十分发达,而罗马的贵族为了满足口欲,吃孔雀舌头、吃饱了服吐药吐出再吃,你说这巨大的农业剩余产品从哪里来?
而在农业生产力远为发达的中世纪, 直到九到十一世纪之后,才出现明显的农业剩余劳动,才出现工商业的重新崛起。
如果奴隶都吃饱了,那么,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就不可能有工商业的繁荣和奴隶主的穷奢极欲。
囚犯创造的财富不足以支付囚禁他们的费用。对奴隶主而言,这种方式得不偿失。而且,假如奴隶愿意逃跑,在罗马帝国之外,还有“蛮族”的生存空间。
罗马的财富恰好说明,罗马帝国崩溃时,欧洲建立封建领主制度,不是因为有了更高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是另有原因。
囚犯创造的财富不足以支付囚禁他们的费用。对奴隶主而言,这种方式得不偿失。而且,假如奴隶愿意逃跑,在罗马帝国之外,还有“蛮族”的生存空间。
罗马的财富恰好说明,罗马帝国崩溃时,欧洲建立封建领主制度,不是因为有了更高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是另有原因。
看来你对经济学不太懂,就农业生产力而言,中世纪远较古罗马时代发达。
“犯创造的财富不足以支付囚禁他们的费用。对奴隶主而言,这种方式得不偿失。”,你在乱下断言,你知不知道东莞这里的看守所看守们完全靠这些囚犯劳动为他们赚钱,他们每人每月的收入都超过万元。
而且,假如奴隶愿意逃跑,在罗马帝国之外,还有“蛮族”的生存空间。
对于担任体面工作的奴隶如医生、警察、管理者而言,他们逃跑将意味着工作失去,失败将沦为最低层的奴隶或者死亡,这种情况并不多。
对于最低层的奴隶,他们都受到监视、看管,逃跑很难,而就算跑出去,他们的衣服、形貌都与自由人不同,很容易被认出,自由人都与奴隶为敌,很容易被抓到,会受到极为严厉的处罚,甚至处死。
奴隶要逃跑,自然会有办法,除非他不愿意。
在封建领主的统治下,欧洲经济没有明显的增长。相反,在边缘地区,出现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东莞看守所还有国家开支,你忽略了这项开支。看来,你的分析,总是依据你自己的偏好取舍的。
奴隶要逃跑,自然会有办法,除非他不愿意。
在封建领主的统治下,欧洲经济没有明显的增长。相反,在边缘地区,出现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东莞看守所还有国家开支,你忽略了这项开支。看来,你的分析,总是依据你自己的偏好取舍的。
你知道吗?政府开支只是零头,他们的绝大部分收入是从囚犯劳动中来的,这是看守所负责人告诉我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