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 的 思 维</P>
<P> 人的存在在于其思想。很难想象,人一旦离开思想,还会有什么。而思想活动的实质,就是如何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使人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享受。 </P>
<P> 人的大脑具有天生的观察、记忆并进行想象与加工的活动本能,它们构成了人的大脑思维活动。人脑的思维必定有相应的生理能量消耗,且人的大脑经过这种能量消耗,其思维能力将得到发展,这正如人的体力因其体力活动与消耗而得到发展、加强一样。
人的思维也表现为一个观察、记忆与联想、加工的过程。其中,观察就是人们对生活中的一定事物产生感官活动需要与兴趣的行为,记忆就是人们对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特征、规律在大脑中强化熟练的过程,并形成人的相应生活经验与知识,而联想与加工则是人脑将自已所掌握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进行有选择性与创造性组合的过程。
动物也有大脑思维活动,并参与其行为,只不过这种思维不具有多少想象加工能力,或其参与行为指导的思维活动量很小,因此我们把这些特点的行为称作是动物本能性活动。当然,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行为的大脑思维程度也较小,如不经意的入睡、吃饭等习惯性行为,人们只凭感觉来进行活动时。而在更多的社会生活中,如工作与学习,人们就要考虑为什么工作与学习、如何工作与学习、工作与学习多少等许多复杂与跨时间的生活安排,其人的行为就具有很大的思维参与程度。
一个出世不久的婴儿,我们在其面前放一个有一定形状、颜色,或者有相应声音的物品,则他就可能表现出兴奋与好奇的观注、并试图用手触摩,这表明该物品引起了婴儿的注意并使其大脑表现出思维兴趣。而该物品之所以能吸引婴儿,就在于该物品具有具体、形象的形状与颜色、或者声音等特征。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婴儿面对该物品观注、喜爱到一定时间后,就可能会表现出不安与烦燥。于是,我们又重新放上一个从形状与颜色、也许还有声音都明显不同物品,这时,该婴儿又可能表现出好奇、观注与思维来。这说明,人脑所具有天生与本能的思维活动,必须接触具体形象的事物,且若要人脑活动持续地进行,其事物还需要新颖多变。因为无论事物的意义、功能如何,一旦被人理解、感受后,该事物能对人的思维生理产生作用的功能就不存在了,这就象一物品被人们消费后就不存在一样。
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人的思维活动就是通过实际生活中形象、多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这些具体事物来进行。显然,若人们接触不到这些具体的生活事物,没有形象的生活事物可供人选择,如将人隔离在一个空的房间内、空旷的沙模中,则人的思维就难以进行,或仅靠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来进行,但其思维的经济性很快就会消失。人脑就会感到空虚与痛苦,并由此有损于人的大脑思维生理机能。
这里,我们应弄清楚人为什么要思维,其思维的规律与意义是什么。这首先是由于人的大脑具有本能的观察、记忆与想象偏好,从而内在地促使人们去观察、理解生活事物事物的`趣味与原因,从中获得感官享受与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或获得生活中的经验知识,为自已以后的行为提供帮助。
其次,人是有思想感情的,有因不同事物的不同效用功能而表现出喜、怒、衰、乐,且当人的行为能满足其生理需要,人的痛苦减少时,则人就会感到喜、乐;反之,人的生理在行为中感到不适应,事物功能带给人的是痛苦与厌倦,人的大脑就会表现出怒与衰。因此,人们为获得更多的享受与喜、乐,并减少生活中的不适与痛苦,就必然会促进人们对各种事物与人的生理活动关系作预期评估,以确定自己作什么、不作什么,以什么方式作、作多少的经济选择。
再者,为什么人的思维必须接触具体形象的事物。人们接触具体的生活事物来思维有两层意义:一是具体与形象的事物特点有利于人从中获得感官享受,容易引起人的观察与思维兴趣;二是在人的大脑思维活动中需要具体事物、知识作分析的手段,以减少思维代价。显然,当人的思维所依靠的经验知识越抽象、模糊,则人的大脑所进行的选择、联想与组合思维活动就困难,因为人们此时必须化更多精力、时间去记忆、组合生活中的事物来思维,由此给人带来的不适与厌倦就大。反之,当人们所要思考的对象清楚、形象而具体,则人的思维加工、联想就方便容易。
如人们可能对大楼倒蹋这样一个事物感兴趣,但是若没有真实的大楼倒蹋,仅仅是凭人想象其过程与结果,则人们就首先要根据以往大楼的相关知识与生活经验,抽象、组合出大楼的形状,然后设想其倒蹋的种种可能过程与结果。显然,这样一个特定思维量与过程给人带来的可能是较多的无聊与厌倦,以至于人的行为代价大于其效用而使人们根本不愿进行该事物的思维。
相反 ,假如有一个实际的大楼倒蹋场面,人们就很容易地了解到大楼倒蹋的具体情况,因为人们只须被动地简单接受,同时,人们还可从大楼倒蹋的具体过程中获得感官的娱乐享受,此时,人的相关思想活动也就很容易进行。因此,当大楼倒蹋时,往往会吸引许多观众。
不同的人、以及不同年龄的人,他们所具有的生活知识与经验是不同的,人的思想活动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显然,当一个人的知识与经验越丰富,则他在进行思维时所需相关记忆与组合就越容易进行,这正如一个人写文章一样,当他所积累的生活素材越多,则在他说明一个问题、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时就越容易进行。
同时,当一个人的生活知识与经验越多,则他可用于思维的对象、机会就越多,人们通过对这些经验、知识的再组合、加工,很容易得出新的理解与感受;反之,当一个人知识与生活经验越少,人们就会看到相反的情况。
同样,当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越强,则他寻找思维的机会就越多、对一定事物的思维代价就低,其思维也就越容易进行。而当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力越弱,则他寻找生活的乐趣、意义及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组合、加工的能力就越差,一定事物的思维代价就越大。
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在同样条件下,一个人的生活知识与经验越多,其思维能力强,则他的思维活动就越容易进行,其生活中对事物具体形象的程度要求低;反之,若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低,则他进行思维活动就困难。如一座危楼,大人、或能力水平高的人往往会事先考虑到其倒蹋危险性与危害性而加以关注,而对小孩或大脑糊涂的人来说,就可能会缺乏就样的预期与危机感而忽视它,除非人们警示他、如作相关性的具体说明。
于是,对于一个婴儿来说,由于其生活知识与思想活动能力都极差,这就决定了他必须接触非常具体而形象的事物,进行非常简单的思想活动,以至于我们有一个具体、形象的物品时,还必须放在显眼的地方,并不断摆动,以力图吸引其注意。而此时,那怕是几种物品放在一起,婴儿都可能无法对自已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抽象、独立出来,而婴儿所思考的内容也无非是这样一些间单问题,如形状与颜色的感官享受,用手触摩的感觉及相应的记忆等。
而对于一个思想活动能力强、生活经验与知识丰富的成年人来说,则就可容易地根据需要,独立抽象出有意义的东西来组合加工,对一些深入的社会问题作出理解,人的大脑由此获得满足。但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在他的思维活动能力提高后就可以不需要更具体、形象的事物了,而是人们所要思考的事物很难更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即具体形象的事物供给代价太大。
如一个闹离婚的夫妇,对于一个知识与能力水平弱的人来,他的思维对象就可能仅仅根据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况来判断他们该不该离婚,这显然是一种直接而简单的思维方式。而对于一个知识与能力强的人来说,就可能更深入地思考这样一些较复杂而抽象的问题:导致他们离婚的原因、双方及其家人的态度、离婚后的可能结果等,最后得出一个总的离婚事物评估效用。
显然,当前者知道离婚事物的评估行为复杂、行为代价很大时,他就不会去进行其效用评估并表现个人观点了。而后者之所以作这样一些艰难的想象、组合加工思维,不是他愿意这样,而是不可能有直接明了知识经验供人们参考,如离婚或不离婚都有明确的、经过一定时间变化后的具体结果可参考。
现实生活中,教师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以形象的物质、事例比喻来作具体说明,其原因就在于这样可减少教师艰辛的抽象说明与孩子思维活动中令人厌倦的抽象思维,并使人获得一种形象的感观享受,从而有利于小孩的思考与教学。人们将一小说加工为电影、电视,就在于通过把故事中人物、环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仅有利于人们获得一种感官享受与娱乐,还可减少其感兴趋事物的思维代价。且由于小说阅读中严格与固定视觉要求,对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而电影、电视中语言对话、场面体现,使得人们直接、轻忪地从中选择出自已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思维,这可能就是电影、电视更容易被人们作为思维与生活选择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出,一生活事物能否刺激、满足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条件,取决于二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事物功能对人需要的满足程度,其内容包括:人们从该事物的结构特征中获得的直接享受,如感官娱乐与温饱;从事物的本质与变化规律中所获得的乐趣与生活意义理解;从行为过程中所获得知识与经验对人今后生活的帮助等。另一方面是人们选择该事物在行为过程中的厌倦、痛苦代价大小,它包括人们在该行为中的生理厌倦与不适,因为人在一特定、程序性行为中,人的生理常常是处于被动与强制的行为状态,如人脑必须排除某些记忆、印象对人的思维干扰而抽象出人们所需事物,组合出特定的事物形态、以及相应的物力投入等,这些构成了人们当时所不愿意的劳动行为。
显然,当一生活事物所能给人的作用、人们从该事物思考活动中所获得的满足大于人们从事该事物所面临的厌倦与所付出的代价,则人们就会选择该事物。否则,人们就不会选择该事物。因此,一个生活事物与行为能否被人们所选择、成为人们的大脑思维活动对象,就取决于人们从中获得的享受、满足与为此付出的艰辛与代价比较了。这就是人的大脑思维活动的经济性规律与要求。而由于形象、具体的事物特征能有效减少人的思维代价,同时又能刺激人的感官需要,故构成了人思维活动的条件。
不同的生活事物具有不同的性质与功能,且同一生活事物也具有多种形式与多种程次的不同功能、以及对人的作用与行为代价的不同。于是,由于人的思维经济性规律要求,人们首先选择给人作用大而代价小的事物及其功能,然后再选择作用小一点、而行为代价大一点的功能及事物,而要保证人们一定时间内的大脑思维活动量需要,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生活事物供人们不断思维“消费”。这也是人们需要新颖与多变功能事物的原因。
于是,是否有丰富的、可供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脑力活动需要的生活事物,就成了能否满足人脑活动与发展需要的关键。而当人们生活内容或物质文化生活越丰富,人们找到适合自已思维的事物机会与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努力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对人的思维能力与脑力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思维活动是人脑的内在需要,但人脑思维活动的必然结果是由此促进了人的思维素质与人脑活动能力发展。而在人脑思维能力获得提高后,其思维活动就不在满足于相对简单明了的生活事物了,而是由于人的思维活动要求发生了变化,必须有能满足人脑更高活动要求的事物对象,人们能从中找到更大的生活乐趣与意义。
每个人都有其本能的、与大脑思维水平相当的思维活动要求,且当人的思维能力水平越强,则人的思维活动要求量也越大;而当人的思维活动能力越小,则人的思维活动要求量也就越小。人的思维活动量不仅反应在强度上,也反应在时间要求上,且只有当人的实际大脑思维活动强度与时间都能较好地满足人的内在需要,人的大脑活动才能获得相应满足,人的思维能力才有相应发展。否则,无论是强度还是相应时间若没有与人的需要一致,人都会感到厌倦与痛苦。这时,人的思维能力不仅发展慢,甚至在矛盾大的情况下有下降可能。
在生活中,当我们说一个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内容,并由此感到空虑、无聊时,其实质意义就是当时可供人们选择的、作为人们思维活动的事物,其效用量小于了相应的代价。此时人们所能理解的事物要么功能意义简单、肤浅,尽管其思维行为的代价小,而其意义、作用更小。要么其意义作用大、而其行为代价更大。且当人们实际思维活动量与人的内在思维活动量要求之差的大小,就是人的心理空虚与无聊的程度。
不同形式与特点的思想活动,人的大脑活动量是不同的。其中,观察似乎是人脑最简单而本能的活动,人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观察什么、如何欣赏,其人脑思维往往是被动的跟随事物直观形象的变化而变化,其独立、积极的思想活动机会不大;其次记忆思维主要表现为人要记忆什么、如何记忆,并与大脑固有的相关功能事物有意识地联系起来,以获得特定生活意义理解,故有一定的大脑思维量。再者,人的联想加工、与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如何将自已以往所掌握的生活知识与经验有选择性的组合起来,与人们现在所面临的事物、所思考的问题联系起来,创造出有意义的新知识与行为经验总结,其人的思维活动量是很大的。
不同的生活事物,使人们所产生的思维形式与特点是不同的,如下棋与打牌,都具有形象而多变的特点,可给人们提供大量的感官娱乐与抽象思维活动,但对于下棋来说,棋局的变化是严格按逻辑变化规律进行的,故需要人们更多的联想、组合与加工思维,否则就要输给对方。而打牌虽然也需要人的创造性思维,但更多靠的是运气与机遇,有不可预见的变化、刺激,故给人们更多的是形象与感官娱乐,其两者的根本区别及经济意义就在于:前者人们投入的思维代价能获得相应的作用而存在一个促进人们思维的机制,并因此有利于人们作更多的思维活动;而后者由于在更大程度上强调的是人的机遇,故人们投入的思维劳动很可能没有收益,故不利于人们作更多的思维活动。长期如此,自然是下棋的人由于大脑活动量大,故其思维活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得快些,打牌的人则慢些。
对于娱乐性的生活事物,由于具有形象、生动与有趣的多变性,故较大地、也常常主要是人的感官观察性的行为,其过程中人的记忆与组合加工量少、且即便是人的思维活动也常常是被动地适应与感受。故在整个娱乐性生活行为中,人的大脑更多的是处于兴奋、享受状态,但人的思维活动量不大。
于是,过多的娱乐乐对人的能力发展无益。且当一个能力与思维活动要求低的人来说,过多的娱乐结果仅仅是使其大脑产生疲倦与休息要求,而对于能力强、思维活动要求高的人来说,则除了大脑的正常疲倦外、还有空虚感与厌倦感。
对于一些有计划的跨时间安排,如学习、工作,虽然其行为有意义得多,但对人们当时的生活来说固定被动的行为要求太多,如必须作出的记忆、在特定时间完成特定的行为要求,从而使人的生理将更多的是处于压抑、不适应状态,故人的大脑因此容易感到疲倦。不过,由于记忆、理解与解决问题常常是联想与创造性思维活动,尽管人的大脑活动时间短,但人的思维活动量很大,从而对人的能力发展有益。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活动特点,而形成这种思维活动差别的原因可能是生理遗传,也可能是生活的不同环境,使得他们对相同生活内容选择与同一事物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偏好,如有的人喜欢表面的感官刺激、娱乐而获得享受,如游戏;有的喜欢记忆而获得知识、经验,如看书;有的则喜欢作深入的抽象思维加工来获得独立与创造性见解。这样,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在相同的社会生活中,其思维能力与知识提高的程度就自然不一样。
象打牌或其它生活游戏与娱乐,其特征是在形象、具体的基础上还具有几乎是无限的可变性,使人的思想活动难以感到厌倦。但这些生活游戏都比较强调人的感官享受、娱乐,其最大的弱点是其知识性与社会意义差,而象下棋这样对人的思维有促进作用的事物,即使人们获得了好的思维能力发展,人的具体知识与生活经验也会因为较差而不利于人们处理实际生活问题。而象赌博活动,除了感官的娱乐刺激意义外,还有直接的生活意义,从而其本身就构成了人们喜好的事物。
不同社会,由于生活形式与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人生活思维与发展的不同。在传统落后的农业社会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非常单调,其物质生产、生活主要是长期不变的经验与对大自然依赖的农业生产,虽然从表面上看农业生产活动丰富,但其各种活动都有一定的程序,否则就难以实现生产目的,故这些丰富的农业生活,对人的思想活动是一次性的、人的思想活动机会是很有限的。而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娱乐,又多伴以简单、明了的自然为对象,难有多少有意义的功能与新颖、多变性可言,故所需人的独立创造性思维活动少,如无休止的闲聊与盲从的宗教活动等。
这就是说,世代不变的农业生产与生活,可供人脑独立思想活动的机会很少,从而对人的思想活动与发展不利。
在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生活中的思维活动机会就丰富多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及相应带来的物质生活变化;二是信息技术发展在一个市场经济与民主、开放的社会里所带来的丰富文化生活,这构成了与传统、封闭的落后农业社会的本质区别。
科学文化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对社会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化认识与知识总结,而人们对大自然物质深层次的结构与变化规律探索是无穷尽的,人们只能根据其逐步增加的知识与物质手段来对物质世界作日益深入与全面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由于科学文化知识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基础,对人们有很大的生活意义与一定形象性,故可构成人们的思维活动欲望。
因此,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思维要求如何,也不管其能力的如何发展,其科学文化知识都能成为人们一个好的思想对象,构成人的可持续思维事物,故它是人们重要而基本思维对象。
但是,作为人们思维活动的科学文化知识,尽管其作用与意义大,但也存在相应的思维弱点,表现为它较多的抽象、单调与固定严格的程序性,这是人的思维活动所感到厌倦的。因此,如何更多地增加人们科学技术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让人们更多地体会其在生活中的意义,从而增加其行为的经济性,以使人们更多地选择其作为思维的对象,就是社会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
对于学习文化知识,我们可根据人的不同生理偏好而把它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学习与人当时的内在需要一致;二是学习与人当时的内在需要不一致,但是人们通过对学习行为的评估,认识到了学习的跨时间意义、作用而自觉地选择了学习;三是学习与人当时的内在需要不一致,且人们也认识不到它的作用,但在外部的强制作用下,如惩罚与物质奖励而被动地学习。
在这三种情况下,人的大脑都进行了思维,人的思维能力都能获得与思维量成正比的发展。但当学习行为与人当时的大脑内在需要一致时,则人的大脑活跃时间与思维活动的程度就大,人的思维能力发展与知识进步就大;反之,当人的学习行为与人当时的内在需要不一致时,则人的大脑就容易感到疲倦,则人的大脑活跃程度与思维活动时间就小,人的思维能力与知识发展进步就小,且人的大脑长期处于压抑与不适状态,人的生理机能会受损。
因此,从理论上讲,作为学习的第一种情况是最有利于人的知识与能力进步的。但是,作为第二种与第三种学习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也具有很大差别,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愿学习、不愿思维,时时要靠外在的动力来促使他学习,是一件很麻烦、行为代价很大的事情,从而其行为可能变得不经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