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是所有学科、所有领域都要面临的问题。但经济学只把不确定性限定在投资领域,而且赋予不确定性以贬义——风险——资产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1950年代,马科维茨用资产的方差来定义风险。资产组合理论,包括后来独步金融工程领域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都是建立在这个逻辑基础之上。但是需要思考的是,用方差衡量风险是否合适?
首先,不确定性是指未来的情况,过去发生的已经是确定性了。如果用过去的确定性来解释未来的不确定性,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比如某支股票过去十个季度的绩效情况是完全可知的,其平均收益率(样本均值)很容易计算得出,其波动性(样本方差)也可以计算得出。但是用过去的波动性来解释未来的波动性,就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用过去的波动性解释未来的波动性,其前提条件是市场过去和未来的高度相似性,这样能得到较好的解释和估计。但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不存在所谓的一般规律。历史也不可能重演。基于这个一般判断,用资产的样本方差来衡量风险是不合适的。
其次,既然用方差衡量风险不合适,那么用协方差来衡量组合风险也不合适。资产组合理论认为:如果持有十支以上的股票,那么就能基本抵御非系统风险。该理论把非系统风险(股票之间的相互波动)和系统风险(市场的波动)截然割裂开来,这种简单的两分法也有问题。任何股票的波动都包涵了系统风险的影响,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机制就更为复杂。分散投资有用,但实际观察中,分散投资的作用并没有数学模型显示的那么强大。
再次,从规避风险的手段来看,方差衡量风险也不怎么有用。金融市场上,规避风险的手段有三种:分散投资、期货、期权。期货可以100%的规避风险(排除投机期货的情况),但这种完美的规避风险并非出自方差分析,而是市场上刚好出现一对耦合,即期货的多头和空头以同样的价格锁定未来的交易。期权也有类似的机制。分散投资并不能绝对规避风险,往往成为风险的牺牲品。热衷资产组合理论的分析师常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如果所有的篮子都摔在地上呢?
资产组合理论有一个隐性的逻辑基础,即资产的波动和物理学的运动一样是可重复的。但是资产的买进和卖出是受人的意志决定的,但人的行为是很微妙、很复杂、无法数学化的行为。资产组合理论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方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仅仅是参考,而非定律。
人类目前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是很浅薄的,任何量化风险的理论和模型看来都很薄弱,试图通过量化分析方式来投资牟利看来更是愚痴。在不能量化风险的时候,我们只能把握风险的“势”,这个虽然难以捉摸,但是更为合理。但是要把握风险的“势”,也只有大智慧者才能为之,非我们普通人所能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