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有一回晋平公问大臣叔向说:「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纳入常轨,不知是臣下的功劳,还是君王的功劳?」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剪,隰朋善于缝纫,而宾胥无则善于绣边,衣服做好了,齐桓公不过把它穿上罢了,所以这些当然是臣子的功劳啊!」
另一位大臣师旷却在旁大笑:「我用肉羹汤比喻,就算为人臣者擅于烹煮与佐料,但端给君王,而君王不吃,谁能够强迫他呢?君王犹如大地,臣子犹如草木,唯有土壤肥沃,草木才可能长得健硕,所以这当然是君王的功劳,做臣子的有何功劳可言?」
到了战国时代,法家思想的开拓者韩非子则评论说:「叔向和师旷的话,都有偏颇之处。」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的丰功伟绩,既非全部依赖君王的力量,也不是全部依赖臣子的力量。
古时候宫之奇与僖负羁分别在虞国与曹国任官,这两人料事如神,但何以虞国与曹国都灭亡了呢?这是因为国家只有杰出的臣子,而没有杰出的君王啊!此外,蹇叔在虞国任职而虞国灭亡,他在秦国任官而秦国称霸,这并非蹇叔在虞国就愚笨,到秦国就变聪明了,而是因为虞国没有明主,秦国却有明君秦穆公。
所以,叔向说「都是臣子的力量」,这是不正确的。过去齐桓公沉溺于后宫,一旦获得管仲辅佐,就成为五霸之首。管仲过世后,桓公重用竖刁,却因竖刁作乱而活活饿死,尸虫爬出屋外仍无法下葬。如果都是君王的力量使然,那么齐桓公就不需管仲就能称霸天下,而竖刁又岂有机会做乱呢?
从前晋文公因爱恋齐国女子而忘了归国,咎犯大力劝谏,终而返国。齐桓公因管仲而九次会合诸侯,晋文公因咎犯而称霸天下,师旷说「都是君王的力量」,这也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春秋五霸能功成名就,都是君臣上下一心、合力促成的。
3 种生态,维系主管与部属的互动
韩非子所论辩的君臣关系,让我联想到生态学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我想借用这个概念,描述组织中主管与部属间的共生关系。
生物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共有 6种形态: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以及中性共生;前三种共生形态在组织中比较常见,因此在此分别介绍:
1. 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是两个物种之间,经由双方的交互作用,获得直接且明显的好处。例如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可以使海葵免于被其他鱼类食用;而海葵有刺细胞的触手,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而小丑鱼的身体表面则会分泌一种黏液,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
就像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与管仲、晋文公与咎犯间的关系,鱼帮水,水帮鱼,君主因此成就霸业,臣子则得以大展身手。这就是主管与部属间的互利共生,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
2. 寄生: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后者被称为宿主或被利用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寄生的形式很多样,例如钩虫寄生在动物的消化道。
寄生关系如果发生在组织中,就是主管与部属一方得到好处,另一方受到损害。例如,上司将部属的功劳掠为己有,将部属视为宿主;或者部属长期没有绩效贡献,却不断消耗部门资源,将组织与上司视为宿主一般。
3. 竞争共生:
这是指同种及异种生物之间,发生栖所及食物的竞争,例如非洲草原的狮子与鬣狗争夺食物。在生态环境中,每一个生物个体都在竞争共同所需的资源,而在组织中,竞争关系会使主管与部属双方都受到损害。
例如上司采高压式领导,要求部属立即服从、「照我的话做」,因而使部属工作压力大、身心不健康、工作满意度下降,对部属产生不利的影响,终将使主管产生损害。相对地,部属也会与主管竞争,为了显示与争取自我价值,一旦在组织中有战功或绩效杰出,便宣示个人的丰功伟业,甚至功高震主、让主管产生领导危机;遇到缺乏安全感的主管,还有可能对部属展开回击以维持面子,结果非但不利于部属,最后主管与部属双方都将因竞争而受到损害。
维持互利共生,需要能力与方法
主管与部属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但唯有互利共生对双方与组织有益无害。因此,聪明的主管与部属会想方设法,创造互利的条件与环境,而避免陷入「竞争共生」与「寄生」的陷阱。
互利共生是主管与部属双方之间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它不只是一种态度,更需要能力与方法、持续经营。因为互益双赢的关系一旦建立后,如果有任何一方不努力维持,就可能演变成竞争共生的有害关系,甚至造成悲剧。韩信之于刘邦、齐桓公之于竖刁,就是鲜明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