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投顾争议
据私募研究机构格上理财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2209只私募基金清盘,其中通过券商资管平台发行的产品最多,占37%。
新“八条底线”实施后,不少和券商资管合作的私募机构也受到影响。北京一管理规模较大的私募证券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告诉财新记者,“因为‘3+3’,很多成立时间不长、资质不够的小私募,现在都不能给券商资管当投顾,以前那种自己出劣后、银行出优先,走券商资管通道发产品的业务已经做不了。”
所谓“3+3”,就是新规之下私募作为券商资管投顾的准入门槛,要满足“三年以上连续可追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业绩的投资管理人员不少于三人”的条件。如果不达标,私募机构将不能借助券商资管计划发行通道产品。
目前,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能够满足“3+3”条件的并不多。有市场评论称,“这会客观上使券商资管投顾类业务向大私募和老私募集中,最终会加剧行业分化,行业的集中度和规模化会加快。”但也有私募人士认为,新规是在优胜劣汰,迫使实力不足的私募退出舞台,“留下具有一定实力的,会更好地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发展,鱼龙混杂的现状可以得到改善”。
市场对投顾资质新要求的争议远不止这些。前述券商风控人员告诉财新记者,基金业协会现在要求投顾的资质是“资产管理业务资质”;而此前投顾资质属于“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牌照”,由证监会颁发。“资产管理业务资质的范围要比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牌照的范围更大,把券商资管子公司也纳入了投顾业务范围。若子公司可以做资管投顾了,那母公司还要不要做呢?是否违反同业竞争?到底是母公司还是子公司做?大家目前争议也比较大。”
除了对投顾资质有要求,新“八条底线”为了防止潜在利益的冲突,禁止受托提供投资建议的第三方机构及其关联方,以其自有资金或募集资金投资于结构化资管产品劣后级份额。
有券商资管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第三方投顾应该天然地与劣后委托投资人联系在一起,这对投顾来说是一种约束,否则投顾面临的道德风险太低。“之前券商找投顾合作的时候,是特意要求投顾以自有资金认购劣后级份额的,这样才能让投顾跟资管产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主动管理困局
还有不到两个月,券商将迎来净资本约束。计提风险准备意味着核心净资本减少,也意味着其他各类资本业务的“权限”收缩,大量发展通道业务难以为继。
所有监管新规都在倒逼券商发力主动管理业务,这也是眼下券商资管部门最发愁的问题。
“投研能力不强、过往业绩不佳、销售渠道不足,主动管理怎么能做起来?”前述上海券商的资管人士说,由于券商资管起步晚,又遇上通道业务大发展,根本就没有精力培育主动管理能力,“投资人看中业绩,但绝大多数券商资管是做不过私募的。门槛都是100万元起,要是我,我也选私募。”
此外,券商资管产品和公募基金产品相比,门槛更高,获客更难,而且还不能公开宣传。“券商资管主动管理产品的销售,主要还是依靠营业部,这个渠道其实是非常窄的。”前述上海券商的资管人士说。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资管部门与其他券商业务部门一样,必须接受公司总部薪酬体系的整体性约束,很难调整突破。和资管业务诞生之初从属于经纪业务相比,虽然现在有了很大进步,但局限还是很多。
于是,不少券商将资管部门业务公司化运作,自立门户,如东方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东北证券等,目前已经将资管业务从总部剥离,成立资管全资子公司。不过,从整个行业来看,这一趋势并不明显,资管部门作为券商内设业务部门的整体格局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