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今天打开电脑,看到了汪丁丁教授博客里面的新做,读了之后让人茅塞顿开。我认为上面几篇文章是我最近几个月来读到的对于解释现实问题最为有力的作品,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但都来自汪丁丁教授的博客,现在转载了,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文。
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是我开始读书以来一贯坚持的“传统”,对近代哲学历程中唯理论哲学与经验主义的争论的理解,让我逐渐确认了这样一种看法:真实世界的现象,人(人类行为)、物(世界的秩序)、心灵(理解世界的价值和伦理),以上三者当然不能被简约成为“自然的现象”。诚如康德所说的,这个世界表现出来的有序性,正是人类为自然立法的过程。要解释这真实世界的现象,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现象复杂,但都必然受到“行为的维度”、“秩序的维度”、“伦理价值的维度”这三者的影响,显然对于理解真实世界的现象,对于上述三者的把握时极为重要的。
上面说了,以上几篇文章是我最近几个月来看到的最好的文章(当然是解释现在中国现象,解释中国问题的),也是我长期以来所学和所读到得东西的一个身影吧,同样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意思。记得在一篇文章里面汪丁丁教授讲到了在2008年《财经》年会上的讲话,谈到“中国问题”,那是我对于中国现象的最初的比较完整的理解,也是我开始解释身边一些现象的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大国,在农业社会曾经一度独领风骚,甚至是几千年的历史;到了近代,在短短一百来年的时间里中国落在了世界的后面,最后落到个挨打的地步,着实让人吃惊!为这问题,不少的人花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也有人在实践上尝试着复兴往日的帝国。从这意义上讲,一百五十年,六十年,甚至是最近的三十年,都在做着一件事情:一个国家的重建(states-rebuilting)。因为历史上有过很大的落差,所以经历了民族性的转化,今天人们对于日本精神的看法似乎更能说明问题。所以正如汪丁丁教授讲的,中国问题是一个中国转型的问题,既要接受一百五十多年来的事实,又要对于长期有一个充分的估计,这里面临着一个拾起传统和融化工业文明的问题。同样一百五十年来的制度变迁是极为复杂的,反映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就是转型情感的问题。所以,中国问题,或者时髦一点是中国转型问题,实际上一个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三重转型"。
读书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和了解真实世界的局限条件的过程,对于经济学的学习,让我开始对于资源分配上面的技术工具有了初步的掌握;对于制度经济学和制度分析的阅读和学习,使我坚信要想让经济学造福人类,真正解决人类的幸福问题,还得有经济学的帝国主义;对于政治学通识基础的阅读,让我开始坚信三种权力的来源决定了个人的权利从来都是至高无上的;对于哲学解读,我开始意识到,现今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意识都是在波普的传统和哈耶克的框架里面运行;同样是伦理学教会人,文明到今天的发展虽然有点像是玷污了人类初始的灵魂,但作为自由的个体又必须对于自身以外的东西保持高度的尊重和宽容!
上面的几篇文章,应该说是一个多维度的解读中国现象的,既有汪丁丁教授文化的,还有梁捷从发展的、思维的,盛洪制度和秩序上面的,朱海就则从理性的根基上,再就是贺卫方历史的解读,我认为这是几篇非常棒的文章,对于一个青年人理解中国问题非常有帮助。写到这里也终于明白汪丁丁教授讲这些文章放在一起的苦心了,汪丁丁的第一篇文章谈到了象牙塔里的彷徨,这是人们忘记了一百五十年来的传统,为什么呢?我想汪丁丁教授的解答可以令我满意,引用的《读品》里面的一篇文章,我认为是对于中国目前的教育和教育问题的最好描述。文尾的话是我长期以来思考和阅读的,也是对于我们这一辈人的期望和建议吧!接下来是梁捷的文章,让我想到大卫.休谟,以及我比较喜欢的他那套怀疑论的东西,这里梁捷引用里德的尝试哲学反击了休谟和大陆的经验主义者们,先不说对错,我个人的看法是更加接近真实世界,至少对于普通的人来说,这是非常棒的,当然大卫.休谟在谈到生活与真理的时候也似乎是倾向于里德的这种看法。盛洪的这篇文章,应该说是面对大众的经济学的一片佳文,对政府行为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这问题极为重要,也迎合了布坎南对于政府性质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个公益组织,而是一个充满私欲的饭囊!朱海就回顾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这是我所喜欢的,就奥地利经济学派来说,他们提出的“理性的有限”和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个人主义,在今天还是具有不少信徒,当然也包含我个人!贺卫方是研究法学的,在这里操起了历史的工具来解读中国问题,我想有新意,正如他说的“
包袱复包袱,
包袱何其多。
历史无真相,
国家成蹉跎。”
我想这对于现实的中国问题,尤其是文化和制度的转型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北京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是否坚守马克思的传统的问题!
如果说今天我们在象牙塔里苦心积虑想修出个正果,悟出个“道”来,就不免会有上面提到的困惑;如果我们对于金钱和权利充满欲望,那么是不是应该对于我们以外的外生变量有个思考?远一点讲是一百五十年的传统,这一点陈志武在2008年的《中国改革30年》的发布会上曾有过解释,应该是读书的人和民族的青年要思考的问题,不仅是国家、社会、组织、家庭的问题,同样涉及生活、思考和命运的问题。汪丁丁的文章提到,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我想还不至于这么糟吧!我想用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常江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做个对于中国问题的个人关注上面意义,漫步于海边,散散步,聊聊天,吹吹风还尚可以,千万不要设想着在漫步的海滩上一脚踢出个宋朝的瓷器,明朝的玉来!
这是第一次解读别人的文章,也算是对于最近以来读书和学习的笔记,当然依照我的传统不免要加上自己的看法。我个人由于比较关注宏观的问题,养成了分析问题从宏观着手的毛病,今天看来是也不例外,当然就分析的工具和技术上还有不足之处。这是一个中国问题的问题,其实很多人都在做解读,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哲学、文化、艺术,应该叫配套的问题。大浪涌起,大鱼皆出,这是苏东坡说的,我愿以上面的文字兴风作浪,希望这引出几条大鱼来。
2009-06-10晚于地大科研楼
以下是我上解读的几篇文章,都来自汪丁丁教授的博客,我做了一个简单的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那里看看原文:
汪丁丁:生活的阅读和阅读的生活
梁 捷:只有常识还在那里
盛 洪:最沉重的负担是什么
朱海就:何为不道德的制度
贺卫方: 历史包袱沉重 负者难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