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237 54
2016-09-1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对经济现象错误描述的基础上(定稿)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中这样开始论证他的劳动价值论: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在本段的议论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把一夸特小麦所能交换到的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物品,说成是“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这句话本身分析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既然能和一夸特小麦交换,自然它们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表现了一夸特小麦的价值。可是,马克思接下来的话,就有问题了,马克思接着说: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在这里,我们说,马克认为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能和一夸特小麦交换,他就认为,这些不同量、不同质的商品,就具有相同的交换价值,就可以互相代替了。而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隐含有前提的,这个隐含的前提的存在,让他得出了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结论。



那么,这个隐含的前提是什么呢?在《工资、价格和利润》第六节《价值和劳动》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这个在《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中没有指出,但他已经这样认为的前提。马克思在在《工资、价格和利润》第六节《价值和劳动》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初看起来,似乎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完全相对的东西,如果不研究某一个商品和其他一切商品之间的关系,那就不能确定它的价值。的确,讲到价值时,讲到其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时,我们指的是这一个商品与其他一切商品交换时的数量上的比例。但是这时又会发生一个问题:商品相互交换的比例又是怎样决定的呢?
我们根据经验知道,这些比例是无限地不同的。如果我们拿某种商品,例如拿小麦来说,那我们就会发现,一夸特小麦同其他各种商品相交换差不多有无数不同的比例。但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不管它是表现在丝绸上也好,表现在金子或其他某种商品上也好;所以这个价值就应当是一种不同于它与其他商品交换的那些不同比例的东西,是与这些比例毫不相干的独立的东西。一定有可能用一种极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不同商品间的这些不同的等量关系。



仔细分析以上的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论证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有背后的东西时,用了这样的一句话: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小麦的价值在所有的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就是说,不论是一夸特小麦交换什么,比如交换金子、鞋油、绸缎,在它交换这些商品时,它的价值在这些场合都是一样的,自然,被一夸特小麦交换来的一定量的其他商品:金子、绸缎、鞋油等,它们的交换价值是一样的,如果小麦的价值在这些场合下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些一夸特小麦交换来的金子、绸缎、鞋油的交换价值就不一样了,自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中说的: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也就不正确了。


正是因为马克思说: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所以马克思才会认为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马克思才会再此基础上去论证,这些具有相同交换价值的商品背后有一种不同于它与其他商品交换的那些不同比例的东西,是与这些比例毫不相干的独立的东西。一定有可能用一种极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不同商品间的这些不同的等量关系。(《工资》),马克思才会认为: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资本论》)。他才会认为: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资本论》)



好了,到此,我们就可以明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到底是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基础上,一句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就告诉我们,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建立在了对经济现象错误描述的基础上。


(接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9-17 20:32:0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对经济现象错误描述的基础上(定稿)

(接上)
我们就从分析“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这句话开始,马克思说一夸特小麦能交换来其他很多种商品,这些商品的交换价值就相同,这本身就是错误的,而这个错误的结论的得出,是因为马克思的所依据的大前提错误,即:“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这句话本身就是对经济现象“小麦在不同场合下的价值“错误的描述和判断。



马克思说:“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搞清楚马克思说的“所有这些场合”是什么意思!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第一节中:“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势中……,这个比例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和《工资、价格和利润》第六节《价值和劳动》中的原话“我们根据经验知道”,我们就应该知道,“所有这些场合”,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发生交换并且交换成功的场合。这样的场合,既然是“根据经验”来描述日常经济生活的,既然通过“考察的是社会形势”来进行科学研究,既然已经说明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说,马克思说的“所有这些场合”,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的交换场合。



一切的交换场合,还可以做不同的区分。首先是“不同”的交换场合,不同的场合,就是指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下,进行的一夸特小麦和其他任何商品交换的场合。这种场合,是交换进行的最主要的场合和最经常的场合,也是最普遍的场合。在这样的情形下,小麦在不同的场合下交换,虽然它的质量和重量都不变,都是一夸特,可是,由于交换的时间、地点、交换的对象不同,一夸特小麦能交换来的东西的数量也不同,但是,这些一夸特小麦交换来的商品,本身价值就相同吗?注意:一夸特小麦的质量、重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一夸特小麦的价值量,是不是也会因为小麦的质量、重量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发生变化,小麦的价值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就不发生变化,就完全一样了吗?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夸特的小麦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在不同的交换对象手中,它的价值是变化的,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这样的情形,而既然不存在这样的情形,马克思又如何能够说:“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资本论》)这不是违背基本事实的不负责任的论断吗?而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不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那么,马克思得出的价值形态公式和扩大了一般价值形态”A物=B物=C物……=Z物“又有何实际的意义呢,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不存在的等式,它们根本就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虚构的等式,如此,我们可知,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到底有多大!




马克思说的“所有这些场合”,首先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的交换场合。而一切的交换场合,除了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一夸特小麦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外,还有这样的一种场合,就是,一夸特小麦,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和其他各种商品交换的场合。马克思说:“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在某些人眼里,就是指的这样的一个场合,即一夸特小麦,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和其他各种商品交换的场合。而这样的场合,在实际中存在吗?我们说,根据经验,它是不存在的。当然,我们先假定它存在,我们说,即使它存在,在这样的场合下,马克思同样犯下了对经济事实进行错误描述的错误。


我们是这样来分析的。在这样的一个场合,小麦和其他各种商品交换成功后,其他各种商品作为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按照马克思的话,就是《资本论》里说的:“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或者是“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说这些商品作为交换价值是同样大的,还可以说的过去,但是,说“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似乎就没有必要了。本来它们就是交换价值,作为交换价值,本来就是一个等同的东西,为何还要说:“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呢?



其实,在这里,马克思要搞起偷换概念的把戏。他说“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注意,他在这里比较的是同一种商品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他比较的不是商品本身。我们再次强调,他在这里比较的是同一种商品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这也是马克思说的:“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只有在这样的场合,只有所有这些场合,指的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同时交换的场合,才能使马克思说的“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获得正确性。而在这样的场合,马克思比较的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而不是在比较作为一夸特小麦交换价值的不同的商品本身。注意,既然马克思比较的是一夸特小麦这一商品的交换价值,那么,马克思使用的他所说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即“不管二者的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一夸特小麦=a? 铁”,是在比较不同的商品的交换价值,还是在比较商品本身呢?答案应该是很明白的!而如果是在比较商品的交换价值,他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不是对经济事实的正确的描述,他是在打比方,他把交换成功的两个商品的交换价值相等的交换价值公式,写成了表示两个商品相等的公式。然后,他又从原本应该是表示相等的交换价值的公式现在却成了表示两个商品相等的这“同一个”公式开始推导商品背后的东西,因为,商品本身不可能比较并相等,那么,相等的一定是商品背后的东西了。看,马克思一会在比较商品的交换价值,一会又在比较商品本身,把商品本身画上了等号。其实,只要我们明白了马克思最初在比较什么,我们就不会被他的简单的价值形式这一公式“一夸特小麦=a? 铁”所迷惑和所诱导,并最终在他的诱导下得出商品背后的东西是相等的劳动的结论。那么,马克思偷换了什么概念?很简单,他在根据自己的需要,一会把a?铁说成是商品本身 ,一会儿又把a?铁说成是商品的交换价值。a?铁到底表示什么,马克思先生应该讲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9-17 20:33:3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对经济现象错误描述的基础上(定稿)

(接上3)

这样看来,马克思说的:“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中的“所有这些场合”,不论是指何种场合,马克思根据这一判断来演绎推导他的劳动价值论,都是站着不住脚的。



我们说:“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这句话是对经济现象错误的叙述和判断,如果这句话要成立的话,那也只能这样说:““因为小麦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不论是何场合,一夸特小麦只要它的形态、质量、重量不发生变化,它在哪里都是一夸特小麦,而我们知道,这一夸特小麦的价值是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变化的。它的价值在不同的场合完全不同。当然,有人会说,你说的是小麦的价格,不是小麦的价值,小麦的价值是一夸特小麦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这个社会必要劳动量在任何时间、地点在一定的时期都会保持稳定都不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是价格。发出这样议论的人,其实,就是犯了把论点当论据的错误,本来“小麦的价值是一夸特小麦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是需要论证的,但是,他们现在却拿来论证“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这个结论了。而假如马克思也是用以上人等的思路,先是认为“小麦的价值是一夸特小麦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然后再说“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那他也是犯了拿自己要证明的论点做论据来证明论点自身的错误了,而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循环论证!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说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以及劳动价值理论“只不过是一套循环的说辞“,看来,似乎是有道理的!而马克思真的不明白“相同的一夸特小麦,在不同的场合下,它们的对人的作用的不同,它们因使用其用途的不同而导致的价值是相同的吗?”




而一夸特小麦=X量金子=Y量绸缎=F量鞋油=……Z量牛羊,除了在事实中不存在,在理论中存在吗?我们说,假如交换的时间、地点不变,交换时所有产品的生产数量保持一定的比例不变,交换前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坐在一起不顾个人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无条件地同意这样的生产比例,比如生产一夸特小麦,就同比例地生产X量金子、Y量绸缎、F量鞋油、……Z量牛羊,在此基础上生产10乘以一夸特的小麦,就相应地生产10乘以X量金子、10乘以Y量绸缎、10乘以F量鞋油、……10乘以Z量牛羊,那么,我们说,一夸特小麦=X量金子=Y量绸缎=F量鞋油=……Z量牛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要实现这一点,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我们知道根本不具备实现按这一交换比例生产和生产后进行交换的各种条件,即使是计划经济,也无法精密组织完成这样的生产,而我们不要忘了,生产是为了人的需要,一旦要按比例地生产和交换商品,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生产不是为了人的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其他商品的需要,而人本身需要的满足,就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了,生产者最终决定了人的需要。而同时,生产者在这样的生产中,将不会再有积极性他们不会多生产一丝一毫的产品,或者想少生产产品,因为多生产不会给他带来任何额外的利益,而只有少生产,才会让他得利。当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假设,即使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生产和交换的条件能够具备,社会生产和交换也按如此的比例进行,但是,它也绝不意味着生产X量金子、Y量绸缎、F量鞋油、……Z量牛羊的产品需要完全相同的劳动量,因为,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谁都知道,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的商品,它们的生产时间是不会完全相同的,个体的时间不会相同,硬要把它们的生产时间扯平,硬要这些商品符合“一夸特小麦=X量金子=Y量绸缎=F量鞋油=……Z量牛羊”这样的公式,只能是作茧自缚,违背了人类生产的初衷,这样,我们就可以问一问该理论的创始人:生产是为了符合你的数学公式,还是为了你所不能全知的人类的需求呢?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说,是由一串有问题的论述构成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首先,马克思混淆了商品和一般劳动产品的区别,这样,他就混淆了商品的来源和商品的尺度这两个性质绝不相同的问题,他简单地把价值的来源当成了价值的尺度而且是唯一尺度。此是其论证将开始时所出现的问题,该问题贯穿论证的始终,而在论证开始时,马克思又把自己的论证建立在对经济事实错误的描述和判断上,由此,他得出了他的简单价值形态和一般价值形态,而在他使用其价值形态公式时,他又把实际中应该首先表现出来的价值形态公式A物的价值量=B物的价值量,写成A物=B物,并用此来譬喻交换完成后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并最后得出他的结论。(注:本段的总结,可参考作者近期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的一些列文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致命硬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建立在譬喻的基础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循环论证》《再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建立在譬喻的基础上》)


质疑一个理论,不是简单地否定其观点,说它是对还是错,而是看其论证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以及论证的前提,只要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其观点的正确与否,其理论的科学与否,就基本上能得到答案了!


草作于2015年5月7日下午 于从吾庐
修改于216年9月17日晚  于从吾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9-18 02:42:09
他才会认为:“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我们根据经验知道,这些比例是无限地不同的。如果我们拿某种商品,例如拿小麦来说,那我们就会发现,一夸特小麦同其他各种商品相交换差不多有无数不同的比例。
你的理解能力太差,歪曲能力太强。两方面的结合,导致你从你的错误前提出发,快速走向你的错误结论。



1,马克思在这里,是引出劳动,从商品当中引出劳动,从使用价值背后引出劳动,从交换价值引出一般交换价值,引出交换价值一般。


换句话说,马克思在这里,仅仅是引出价值(即劳动),让价值来出场,而不是讨论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你懂了吗?

打比方说,媒婆热心肠,拉着你的手,指着大街上一对一对的青年人说,看啊,看这一对,一个男青年一个女青年,看那一堆,一个小伙子,一个大姑娘,再看,快看,那边还有一对,那女的真俊!太俊了!多好啊!

-----------媒婆是什么意思呢?是告诉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该相亲、找对象了。换言之,是给你讲解“夫妻”这个概念。

---------------那你就误会了,你误会成:怎么着?媒婆她的意思是,让我从以上这些女的当中,挑选这个俊的???!




2,马克思假设,今天有一个市场,市场上有小麦,有鞋油,有布匹,有铁,有鸡蛋,有啤酒,有肉,。。。。


马克思说,大家请看:1单位小麦换来若干鞋油,1单位小麦换来若干帖,1单位小麦换来若干布匹,1单位小麦换来若干鸡蛋,。。。。。。


那么,这说明交换现象的当中,共同和1单位小麦交换的那些物品,有共性,有共同的东西。这说明,使用价值之外还有个共性的东西,交换价值当中还有个共性的东西。


完毕。



3,你理解能力差,又追求歪曲。

你说:

今天有一个市场,明天有一个市场,后天有一个市场,昨天有一个市场,明年还有一个市场,后年还有一个市场,

以上市场,都有小麦,布匹,鞋油,铁,鸡蛋。。。。。。。。


可以想象,市价是变动的。

例如今天的市场上,1单位小麦值2布匹,3铁,4鸡蛋,。。。

例如明天的市场上,1单位小麦值3布匹,2铁,8鸡蛋,。。。。。

例如后年的市场上,1单位小麦值1布匹,1铁,20鸡蛋,。。。。。。

可见:1单位小麦,既是2布匹,也是3布匹,也是1布匹,等等。

可见:3布匹,2布匹,1布匹,等等,互不相同!

可见:那就没有共同性的东西!可见马克思错了!


你这个是关羽打黄盖,你愿意打,你愿意挨。

明白了吗你?



马克思是在让价值这个概念入场,亮相。好比新生入校,大家互相认识认识。

你呢,你是让价值和价格来相亲,好比新生入校,你就让他们互相地相亲,配对。



马克思举任一市场的例子,说,1单位小麦可以和多种商品交换,
换言之,马克思是说:任意多的市场上,都会有这种现象:1单位小麦和多种商品来交换。




而你是说:马克思错了,因为,在市场1当中,1单位小麦值2布匹,在市场2当中,1单位小麦又值3布匹,在市场3当中,1单位小麦变成了值1布匹,所以马克思错了!打错特错。



其实,马克思是正常正规的论述法。这种论述法,很常见,很常见。

你呢,是智商有问题,骨头里挑鸡蛋的壳,吹毛求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9-18 02:47:56
老师给你讲课,让你学习光线的反射。

老师讲:对面的光源,45度角照射进来,就会45度角反射出去,这叫反射,


你说:老师你错了!对方的光源,如果象探照灯那样,就把镜子笼罩住了,还怎么反射?脸盘大的光线笼罩杯子大的镜面,还怎么反射?对面的光源,如果60度,62度,65度,67度进来,还会45度角反射出去?为什么45度角进入和射出,才叫反射?38度,54度就不行吗?!


老师你喝多了!你大错特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9-18 05:52:52
楼主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证明马克思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所说的“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无法成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就有理由说,马克思说的‘所有这些场合’,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的交换场合”,然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夸特的小麦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在不同的交换对象手中,它的价值是变化的,”即小麦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的交换场合”中不可能都是一样的。
但问题在于,楼主的“我们就有理由说”到底有没有理由呢?楼主的重要依据是,“在《工资、价格和利润》第六节《价值和劳动》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这个在《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中没有指出,但他已经这样认为的前提。”
为此,我们就有必要好好看看《工资、价格和利润》,看看马克思到底给出了怎样的前提。楼主所引述的那段话出现在《马恩选集》第16卷第135页上,而就在这之前的131页,马克思就有如下的一段论述:
“当供给和需求相互平衡而停止发生作用的时候,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同它的实在价值一致,就会同它的市场价格绕之变动的标准价格一致。所以在研究这个价值的本质时,我们完全不用谈供给和需求对市场价格发生的那种一时的影响。这点无论对于工资来说,或对于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来说,都是一样的。”
这段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马克思提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有一个被楼主严重忽略但却极端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供给和需求相互平衡而停止发生作用”,也就是说,马克思的“所有这些场合”只包括供求平衡的场合,而不包括供求不平衡的场合。
我们再来看看楼主所引的马克思在《工资、价格与利润》中的那段话,紧接着“因为小麦的价值在所有这些场合都依然是一样的”之后,有一句“不管它是表现在丝绸上也好,表现在金子或其他某种商品上也好”。但凡懂得语言逻辑的人都知道,后面这句话是对前面那句话中“所有这些场合”的具体的补充说明。而这个补充说明却根本没有提类似于“昨天、今天或其他某个时间”,也根本没有提类似于“A地、B地或其他某个地点”,而仅仅提到了“丝绸、金子或其他某种商品”。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所有这些场合”仅仅只有小麦所交换的商品的不同,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地点等等的不同。换句话说,不同的商品,除了是小麦的不同的交换价值以外,再也没有任何不同了。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马克思所说的“所有这些场合”指的是所有商品都保持供求平衡,同时,所有商品除了是小麦的不同的交换价值以外再也没有任何不同的场合。因此,楼主所说的“我们就有理由说,马克思说的‘所有这些场合’,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的交换场合”,完全是对马克思的断章取义,因而是毫无理由的。

虽然在现实中,所有商品都保持供求平衡,同时,所有商品除了是小麦的不同的交换价值以外再也没有任何不同的场合是不存在的,但在理论分析中作出这种假设却是必须的。这就像现实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根本就不存在、但物理学却必须要作这种假设一样,对于一个懂得科学研究方法的人来说,这当然是不言自明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