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下午,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名为“2016寻求突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李稻葵教授邀请了国内外研究机构、公司企业和国际组织中具有影响力和战略眼光的学术精英、ZF官员和企业高管,柴强、贾康、雷鼎鸣、仇保兴、吴晓求、夏斌、袁钢明、张晓强以及朱文莉。共同进行同台探讨。在讨论的最后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提出了一个关于最近北大经济学院晏智杰院长对贾康院长的代表作所提出的批评问题,贾康院长在论坛现场就这一批评进行了细致的回复。贾康院长表示,晏智杰院长对自己的批评缺乏学养,不应该乱扣政治帽子。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吴晓求:你为供给侧改革做了很重要的贡献,还写了一本书叫《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经济简明读本》。北大经济学院的晏智杰院长对你的思想进行了一个评论。他那个评论可能有些局限,你打算如何反驳?
贾康:这两天特别忙,我只是在手机上看了一下,他的评论发表在第一财经上面。我要回复发只三点。
第一,我感觉他完全是“无的放矢,无中生有”。他说我的这一套主张否定了需求侧的作用,但实际上并没有。我的这本书是跟孙京春合作完成的,我们一开始强调优化需求改革,供给侧绝对不否定需求侧的作用。他这样的评价等于把我作为一个论题做了新的构建。
第二,他的逻辑太混乱,在学界叫做“学养失落”。他说我们强调供给侧就是要否定了深化改革,而我提出的这几点都事关改革,怎么会是否定的关系。供给侧改革就一定会涉及到供给侧的结构问题,而体制改革它对应的就是制度结构,利益格局,冲破利益的攻坚克难,这怎么能对立起来?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久仰的北大经济学院的怎么会犯学理上的错误。
第三,他的批判给人一种文风不正,乱搬研究的感觉。他把我们这种学术研讨直接政治化了。类似于我的供给侧改革研究用于政策制定,网上都骂我祸国殃民。经济学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你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单纯给人扣政治帽子,如果成了风气,对于中国社会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我认为我们过去思想还没有充分放开,交流创新以及争鸣齐放的状态还远远不够,所以才会出现直接扣帽子来讨论问题的情况。
学理上我还要说一句。中国正在形成一个竞争充分、逐渐统一的市场。我理解他想强调的是我们过去所说的需求管理隐含的理论课题。他只是没有仔细看我的书,我们现在的市场发展已经升级了,不管中国还是美国,同样要关注市场竞争,是他所讨论问题的2.0版。这样的深入讨论尽管现在还有很大的难度,但我们必须要做。如果按照这位教授的说法,我们只讨论已有的供给,重谈完全竞争的假设,那么我们这些学者也就没什么研究的空间了。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从理论到实践,从供给侧出发,深入开掘。美国有很多供给侧的经验,有那么多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的供给管理。从3D打印机到继续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再到点对点的推进特斯拉汽车,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我非常尊重北大,晏智杰教授算得上我的前辈了,但学术上还是要“吾爱吾师,但是我更爱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