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VS张维迎——隔空吵了21年,是时候面对面干一仗了
他,是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
他一手缔造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也就是后来的北大国发院
同时,他还是前世行首席经济学家
然而,在海内外不喜欢他的人眼中
他却被视为“叛徒”
一位抱着两颗篮球飘回大陆投共的“逃兵”
甚至被称为“经济学界的郭沫若”
但就是这个一脚分踏世、政、学3条路的男子
为中国经济发展、学术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名字叫林毅夫
在未名湖畔,林毅夫的对手是一位老熟人
辩论前,二人握手言欢
林毅夫一再强调:生活中我们是好朋友
他这位老朋友,也是北大学者
张维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也是前北大国发院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他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2年前重回国发院,再次与林毅夫成为同事
▲左为林毅夫、右为张维迎
林: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
张:人类认知的局限和激励机制的扭曲,意味着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
林:你搞政策不要怕失败嘛。
张:老林,产业政策是计划经济的马甲,不撞南墙它是不回头的。
乍看之下,是不是很犀利?
然而说服力并没有多少
林、张二人讨论根本不在同一层面
而张的辩论,看起来太累了。
证有易,证无难
逻辑世界中最基本的道理之一
就辩论手段而言
张维迎在获得犀利性的同时
逻辑层面也陷入天然劣势
▲哥俩好啊,握个手
林:在发挥动态比较优势时,政府的作用很关键。
张:只要市场存在,人们自会绞尽脑汁利用比较优势,政府干嘛要干预?
林:怎么就不能干预呢?如果引导合适,企业也会更主动,方向更明确。
张:你有企业家精神,不代表其他人也有。逐利本质和政府、政策目的天然冲突。
同样售价的钱包,中国工厂成本是50块
而马来西亚工厂则要60块
那么就可以说,
在钱包制造业上,我们有比较优势
老林认为,咱们的钱包制造业的优势是活的。某天,牛皮涨价了,做钱包不挣钱了,但做皮鞋大有油水可捞。从全局上,怎么保障经济健康呢?企业可以花血本,引进做皮鞋的系列设备;另外,继续做钱包深加工,走利润率高一点的路子什么的,也可以,政府不干预具体运营。
你想转型,政府看在眼里,让城建考虑给你附近修修路,让地税给你点政策优惠什么的,帮你降低转型成本。所以政府的作用很关键。
老张听到就不愿意了:做钱包和做皮鞋哪个油水多,企业比你政府更清楚,他不赚钱了肯定主动转型,不用政策催。一个市10家做钱包的,你政策一推出都转做皮鞋了,万一钱包需求上去了,皮鞋利润下来了呢,这么折腾谁受得了?
政府把控不好是要出事的,你不能牵着企业鼻子谋发展。所以政策最好别捣乱,要一碗水端平,让企业自己去摸索,散养是好事,跌跌跟头也是成长嘛。
在老林看来,政策更多的是配合
但在老张眼里,政策是一种导向
这两种色彩,政策都有
和产业政策有好有坏一样
所以,他们根本谈不拢
老林:老张啊,你设想中的企业经营也太不自主了,这不现实。
老张:老林啊,你不也设想了一个高效、廉明的理想政府么?
老林:其他后追发展的国家、地区都这么搞。
老张:你咋老谈别人咋样咋样,我研究中国经济30多年了,完全贴合原生土壤。要谈我也奉陪,我日本、新加坡等一波邻居的例子多的是。
其实,他俩都干一件事——设想
问题关键,不在钱包、皮鞋做哪个
能不能构想、构想合不合理
企业运营、政府工作,哪个不用构想
但构想合不合理,就另当别论了
一切涉及可操作性的问题
在构想时,对各行为个体都有个定性
也就是总体认识,或者说“类型化”
比方说,我要建一条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上,有没有逆行司机
肯定有
而且他得负全责
但要不要建一条逆行车道备用
显然不会
规章、建设、行驶习惯、建造成本 …… 在宏观认识和实际建造上,我们对“司机”的设想一定要遵守客观前提。我承认违章司机的存在,但不可能为他们调整政策、建设,否则就会出问题,只能从遵守规则的大多数“好司机”出发。
这是中学生级别的逻辑常识。
老林设想了一个高效、廉明的理想政府,不用想,有些地方政府肯定做不到。关键是:在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间的执政风气内,能做到的有多少,他们的影响有多大?
比如华西村,当年能做到吴仁宝领导班子这程度的,全国找不出5个,但你瞧“华西奇迹”的影响有多大,前去调研他们执政方式的有多少?哪怕是去实地学习的领导班子,回来没咋长进的肯定有。就算没长进的有70%,剩下学到东西的30%咋整,能说去华西村调研没价值吗?
同样,当“高效”、“廉明”是一种明确的执政要求,而且目前,确实也有许多领导班子往这方向努力,即便没有达到,能说“高效、廉明的政府”构想没有价值吗?
同理,老张的构想也一样。
退一步说
你可以说老林的构型“不切实际”
但你不能说他是“错的”
第一,总体政策只能是参考
具体施行还要由地方决定
第二,他构想的不是一个浮动对象
而是一个有实际执行力的现实客体
老林的设想
还不用过多地考虑应用结果
领导班子没把经济发展“伺候好”
怪谁?
怪人事、决断、方式、时机、力度咯
肯定会首先自我反省
难道会直接说
干脆我们不出政策,不管经济了?
老林的回旋余地,很大
轮到老张了
老张认为,规定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否则要监管、惩罚来干嘛?但现在政府说,做钱包的,现在就暂停你的政策支持;做皮鞋的,下个月就考虑帮你修路,税收照顾你一点,这种区别对待就很客观。做钱包还是做皮鞋,本来自负盈亏的事,政策一出影响了我的决断,加重了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矛盾。开工厂就是要赚钱,要真碰上个瞎指挥的领导班子咋办?
他甚至论述了很多例子
有的领导班子,不扶持也就算了
居然还有设坎的
论举例的表现效果,老张比老林强多了
政策瞎指挥对企业的打击,不言自明。有的班子扶持成功了,自然也有班子把皮鞋业、钱包业都搞黄了。瞎指挥、好指挥都是“有为”,不过效果不太一样罢了。企业自然以营利为目的,绝大多数政策只是导向,企业肯定会衡量如果我转型搞皮鞋,比坚持搞钱包赚多少,赚多久。
政策肯定会让一些产业存在优劣势,但严重到牵着企业鼻子走,恐怕也是极少数情况。当然,这也要分析一下:如果是领导班子真把企业押着走,那确实是错不在企业。但有些追逐眼前利益的企业,这种“先天残疾”决定了它走不了多远。这种企业,就像老张说的,死多几个也没事;但同样,政策也不能帮这种企业背锅。
这波交锋,他俩谈的依然不是一回事
应该坚立谈“手段”的老林
有时,也容易被老张带绕了
其实,老张一直有个短板
上层建筑相当精彩,立论基础先天不足
同样,老林也有个不足
论证已施行的东西怎么正确,没解决方案
江苏的一位老教授说:“通篇下来,张维迎的论述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因噎废食。应该归结为‘人’的问题,怎么让‘手段’来背锅呢?但林毅夫的观点,也需要坐实意见,否则同样没啥用。”
基于多年摸索,老张剖析具体事件往往很有参考价值,甚至比老林分析得更犀利。但在宏观上拉开阵势,就经常存在适用性和逻辑性问题。大家普遍觉得的“牵强”、“用语太绝对”、“听他说得都挺对,但心里就是不爽”,大部分都基于这一原因。
为了论证政策的必要性,老林还有杀手锏 —— 基础科研,及其成果在应用技术的转化。
对此,老张没少说他
林:企业的创新,很多离不开基础科研、公用技术的突破。
张:同意
林:基础科研的无私性,决定市场不会去直接投资,必须需要政府推动。
张:创新是无法预知的,很多分析都是事后诸葛亮。
林:怎么会无法预知呢?
张:创新是多方面的,所以投入也会有选择。但受限于认知,成果转化率很低,但因此引发的现实问题却很严重。
老林认为,基础科研,是人类对世界万物及其运行规律的原生探索,它的成果必然是无私的、公开的。由于基础科研投入太大,周期太长,风险太高,绝大多数企业家并不愿投入,这事就需要政府来做。政府经费也有限,所以就必须考虑到投入配置的问题,有选择就说明有产业政策,需要战略性资源。
当然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战略资源,什么是创新点,这是领导班子的一个认识,它当然可能会失误,事实上老林也没有否定这一点。
而老张专攻的也是这一点。他认为,拥护产业政策的人有都一个看似理所当然的假设,就是技术进步、新产业是可以预见的,这就很愚蠢。创新没有规律可寻,只能在不断地修正错误当中前行,今天被提起的“创新”事例,很多都是马后炮,当年并没得到什么支持。
所以我们要实现经济自由,宽容那些具有不同知识、不同见解的人。然后,市场自然会驱使企业家们谋求创新,同时自负盈亏。相反,扶持会催生利益寻租,并不会真正促进创新。
创新确实很难遇见
100多年前,量子就被提出了
100多年后,人类第一颗量子卫星才发射
而且,还停留在科研端
应用更是遥遥无期
正如老张所说
自信的扶持,很难遇见应用前景和周期
但很可能拖垮中短期发展
到时你生存都成问题
所以他认为,一碗水端平更好
老张关注“操作”的严重后果
以此来质疑操作的必要性
老林关注的就更直观了
政府在经济创新活动中要“有为”
以此来论证操作的必要性
该来的总会来的
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本次辩论
双方都有很多例子
互有优劣
但老实说,成果并不大
“存费”问题上积累量变
可应用结论很少
所以也难产生什么实际改变
看看王石的表情就知道了
而且关键是
一分为二这种东西
我们上初中就学了啊
有人说老林“鸡汤”、“云里雾里”、“官话”
同样有人说老张“因噎废食”、“逻辑混乱”
2人分别从东、西向对着走
中间隔了一堵墙
距离是近了,却走不到一块儿
看起来,他们也没打算要走到一块
这场21年的口水仗,恐怕还要继续
张:老林,产业政策是计划经济的马甲,不撞南墙它是不回头的。
林、张的分歧,主要有3个:
1. 是否需要产业政策
2. ZF是否应扶持企业、市场
3. 企业目的与政策导向是否天然冲突。
加微信,拉你入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