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较优势分工论的连串提问
---求教于国际经济学专家
2016.11.12
李嘉图认为,如果两国的不同产品虽然一国比另一国都具有生产率优势,但是,彼此只要相对成本不一致,那么,两国可以通过“两利相比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分工与交换,从而双方都能受益。但是,这个理论成立吗?其成立的前提、条件与后果是什么,各自的相对优势会变化么、又如何变化呢?下面细化其问题。
① 如果分工后,有的产品产量少了、有的产量高了,高的产品产量带来的效用增量不能弥补减产的产量品种带来的效用负数;分工还有必要么?
② 商人通过各地的价格信息捕捉各地各类产品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则在计算运输成本的基础上,大概可以解决上述第1个问题。但是,如果价格不可比呢?如果各国产品结构不一致呢?差异性的互通有无大概是贸易的开始吧?
③ 即使分工后的产品组合带来了效用增加且其增量能弥补运输成本等,但是,效用增量减运输成本后的剩余如何分配呢?是弱者取底线---不弱于分工前、强者拿走剩余呢?还是分配比较平均呢?这些剩余在各国内部又如何分配呢?这些剩余分配的方式会带来各国未来发展上的差异么?例如,多拿的发展更快呢?还是拿不到的发展更慢呢?心里不平衡会引起国际斗争乃至破坏分工么?国际政治是如何影响分工的呢?分工会影响国际关系的政治模式么?
④ 各国的相对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因天然要素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的呢,还是因制度文化差异造成的呢?各种制度差异会导致技术差异,技术差异会导致分工结构,而分工结构会决定分工后剩余的分配么?
⑤ 如果发达国家在分工中总是处在优势地位---把持剩余、将剩余用于研发、优势更大,会不会最终把落后国家挤死呢?例如,最后发达国家不与发展中国家来往了,而是更多的开展发达国家之间基于各自绝对优势的分工而贸易呢?
⑥ 以比较优势分工开始后,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会不会最后形成绝对优势分工呢?这样的话,分工后发展中国家会不会就因此可能变成发达国家呢?这样的话会不会变成分工国之间的互相锁定从而走向互相平等呢?
⑦ 上述第6个问题这个疑问似乎与大多数亚非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符合。因为原料产地国似乎多走上“石油诅咒”类的命运,大多数落后国家似乎都错过了追赶上去的“窗口期”。如果是这样,原料产地国、简单劳动密集产品生产国如何摆脱因“资源枯竭”而返贫的命运呢?如何克服长期承接人家落后产品(不再先进从而变为简单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从而总是徘徊在附加值低的产业低端上的宿命呢?
⑧ 报酬递增原理决定了发达的永远发达,发展中国家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么?落后国家如何在获取分工剩余后将其剩余用于投资从而实现追赶呢?如何将比较劣势变为比较优势并最终变为绝对优势呢?即:动态的比较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呢?
⑨ 如果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区域分工是否就是一种产业分工,而不再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即:因超经济剥削与基层固化导致的不正义秩序)呢?如果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或者大部分人不能自由流动,而仅仅是少数人的自由流动,并且资本能自由流动---现状大致如此,落后国家能实现赶超么?劳动力流动程度与资本流动程度应该如何组合才能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能双赢的商品自由流动呢?
⑩ 国际自由贸易是更有利于劳动力的拥有者还是资本的拥有者呢?资本与劳动的国内政治关系如何影响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