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855 0
2016-11-14

                 人类对测量学的认识过程

                     于德浩

                   2016.11.14

测量学研究的是两个客观事物的比较。“他身高是1米几?”,这是狭义的测量学;“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广义的测量学。一个人在一部分人眼中是好人,在另外一部分人眼中是坏人;在某些事情上,他是好人;在某些事情上,他又是坏人。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当然,大环境向好时,很多坏人也会变成好人。在人文学科,这称为不同的主观立场;在理工科,我们称为不同的参照系,它们一般会满足坐标系变换的规律。

现在我们简化抽象到尺子和待测量物的问题上。最简单的情形,就是假设尺子和客观物体都永恒不变,那么每次测量结果就必然对应同一个数值。在绝大多数宏观世界的实际问题中,这个强假设是近似成立的,比如一个成年人身高176厘米,你不管是在北京测,还是在纽约测;不论是在海里测,还是在高原上;不管是张三测还是李四测;不管是在冬天,还是在夏天;不管是10年后测,还是20年后测。他就是1米76这么高,基本不变。

有些人很较真,要求很精确,说“人的身高在早上和晚上就是不完全一样,而且尺子也会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为了表达更精确,人们在测量学里就引入了误差这个概念。人们就精确的说,“他身高是176cm加减1厘米”。就是说,有时候即使有人测量出来是175cm,那么也是对的,是在误差范围内吻合。

误差的来源其实是我们弱化了测量假设。“假定尺子和物体都永恒不变”,这是一个很强的假设。现在弱化为,“假设尺子和物体会实时稍微变化,但其平均值永恒不变。”在实际应用时,人们会充分强调“事物的客观性”,上面弱化的假设就等效为“假设客观事物根本不变;人们主观选用的尺子会变化,但尺子的平均值不变。”具体的说,用“标准1米”的石头尺子量,他可能是175cm;用标准的布尺子量,他可能是176cm;用标准的铁尺子量,他可能177cm。但综合各式各样的上万把标准尺子量,他身高平均是176厘米。

后来人们的精确认识更进一步,发现标准的石头尺子测量的值总是比标准的布尺子测量值要短1cm。这看上去应该有规律可循,于是经典物理的参照系伽利略变换规律就被发现了,随后是更精确的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洛伦兹变换。坐标系变换规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人们没必要去制造各种不同材质的尺子一一去测试。只要我用石头尺子测量出175厘米,那么根据相应的变换规律,我就能计算出布尺子必然会得出176cm的结果,而铁尺子必然会是177cm的测量值。

相对论对经典物理的最大冲击不止是“更精确些”,而是告诉人们“相对论”的思想。我们不要再去找寻“最客观公正的尺子”,它根本就不存在。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去描述客观事物及解决具体问题,因为只需要找到“合适的尺子”就行。举例来说,我用石头尺子测量一个人的身高175cm;你用铁尺子测量是177cm。你如果认为,铁尺子更高贵,测的更精确,并且90%的人都用铁尺子;所以175cm是错的,而177cm才是真的、对的。这种推理方法及是非真假的结论就是严重错误的。如果我只是想知道,他钻山洞会不会碰头,这个具体问题。我甚至只要“打量”他一眼,就行了。他到底身高是175厘米或177公分或其他,无所谓。

爱因斯坦认为,“主观尺子”的选取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衡量标准,哪种更简洁更高效,就选用什么样的尺子。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是这个意思。人们不要再去追究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在具体问题中,如果波好使,就把光看成是波;如果粒子好使,就把光看成是粒子。在相对论的时空变换关系中,“时间”不再是一个“同一永恒的参量”,而“光速不变”取而代之。爱因斯坦说,“时间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

回到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果没有了客观物体,空间和时间还会不会继续存在?”也许人们去想象,漫漫空空的世界里,空间无限延伸,时间在均匀流逝。可从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时间和空间只是描述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参量,如果客体不存在,或者不变化,那么时间和空间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更进一步说,如果仅有一个客观事物A,那么也无所谓空间和时间及其他参量。只有出现另外一个事物B时,时间和空间才能够被定义。此时,人们对客体A的描述必须是基于B的立场,人们不可能在空空荡荡的“绝对时空”里立足。简单举例,人们先看到日出日落,才能定义空间的东方和西方,时间的今天和明天。假如没有人类存在,那么东、西、今天、明天,甚至日出日落这个客观现象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里,就引出了客观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哲学论题,物理学上现在称为“发生相互作用”。若想测量A这个未知的客观事物,就必须利用另外的已知的客观事物,标准的尺子B;而且,B和A必须得有联系,发生相互作用才行。举例来说,中微子无处不在,但是为什么20世纪以前人们没有发现?这是因为中微子和一般的电子学“测量尺子”根本不发生相互作用。

进一步推广,为什么科学家和思想家不信“鬼神之说”或外星人,因为我们探测不到他们。不管鬼神或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反正他们不和我们发生相互作用,没啥意义。为什么具体在社会治理上,要尊重个人信仰,入乡随俗呢?因为,“信则有,不信则无”,当地百姓与“关帝庙”一直在发生相互作用。你要是强拆庙,老百姓就心有不安,生产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

人们都知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严格的说,“不变”也是变化中的一种状态。在经典的思维里,事物变化只是时间的函数。简单的说,如果时间停滞,那么一切事物都将“定格”,不再发生任何变化。现代量子力学则颠覆了人们这个狭隘的看法。在宏观世界中,也许时间决定一切;时间不变,物体就会“定格”不变。但在微观世界中,即使时间不变,客体也在变化;这就是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我认为这个“测不准”翻译的相当好,如果按照英文直译是“不确定原理”。

简单举例,在微观世界中,如果去测量1个粒子的长度,可能会测得3个差别很大的结果,比如{1fm,3fm,6fm};(fm ,1费米或飞米=10^-15米,10fm大约是原子核的大小)。其中大约60%的事例是1fm,30%是3fm,10%是6fm。我认为,这个粒子的长度算是确定的,因为必定在这3个量子态中,所以不是“不确定”。但是,具体到下一次的观测值,我们无法断定,所以是“测不准”。

爱因斯坦本人是反对这种随机观点的,当然他不是反对量子力学的具体计算结果,因为有概率的结果,虽说不够完美,但也有预言指导的作用。爱因斯坦还是经典的一因一果的逻辑思维,“人们不能预言下一次观测值,只是说明目前人类认知能力不够”。而现代量子力学的观点是一因会导致多果,但实际仅随机出现一果。“随机性是客观事物变化的本质,人类认知能力再强大,也最多只能计算出某个量子态出现的更精确的概率而已。”

再回到测量学的基本假设,我认为,量子力学实际把强假设更改为“假设尺子永恒不变;而客观事物在改变。”传统思维或相对论是“假设客观事物不变,而尺子在变化。”所以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研究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相对论里不可能推导出量子力学,在量子力学框架里,也不可能推导出相对论。

但是,两者之间是可以通用的,所以有相对论量子力学。现实的世界是“客观事物在变化,尺子也在变化,因为尺子也是另一个客观事物。”在具体问题研究中,如果人们大体判断尺子基本不变,那么就应用量子力学;如果预判客体基本不变,那么就应用相对论。

令人庆幸的是,世界是简单的。这就我一开始提到的,“尺子不变,客观物体也不变”这个强假设在大多数测量实践中都是近似成立的,这时候只需要简单的生活常识即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