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93 0
2011-03-19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第二十七章关于卡尔·马克思的章节中写到:“马克思把自己叫做唯物主义者,但不是十八世纪的那种唯物主义者。他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把他那种唯物主义称作‘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同传统的唯物主义有很重要的不同,倒比较近乎现在所说的工具主义。他说,旧唯物主义误把感觉作用看成是被动的,因而把活动基本上归之于客体。依马克思的意见,一切感觉作用或知觉作用都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赤裸裸的客体,离开了知觉者的活动,只是原材料,这原材料在被认识到的过程中发生转变。被动的观照这种旧意义的认识是一个非现实的抽象概念;实际发生的过程是处理事物的过程。‘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他这样讲。‘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世界新思想的不断发展中,我们需要反思“原材料”是什么了?既然“一切感觉作用或知觉作用都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后的结果,那么,那么,人们就只能认识到了这种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后的结果:一种认识现象和认识统一体;而且表明了人对客体原材料的反映是建构后的内容,而不是那种对客体原材料的“复写、摄影”的反映内容。所以,人们自然没有认识到“原材料”的存在内容,那么,“原材料”就应该是康德所提到的“物自体”了。人的认识实践过程,也只能在不同的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之间的比较,而不是与客观的“原材料”之间的比较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思想的致命误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