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974 2
2015-05-14
【一般人的认识过程「以我个人学佛为例」】
  
  一般人对事物的认知,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此是一般过程,有些人会随文化背景的影响或大的事件的打击等,有一些阶段的跳跃或倒退,这里介绍的只是普通性的过程。
  
 第【1】阶段【自然唯物】
  
  或称朴素唯物,表现的特征是,没有什么进行什么思考,很自然的把自己所认识的世界,与自己分开,通俗说:自己以外的世界,不是自己,也不在自己想法之中,它是它,我是我,我不会因为它知道不知道就消失,它也不会因为我知道不知道而消失,两者只是有关系。
  
 第【2】阶段【模糊的对外在世界的疑问】
  
  表现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开始向“世界”发问,“到底这个世界”与“我”是什么关系,它是永恒?还是有结束?我结束(死亡)以后世界会如何?总而言之,更多的是对自身以外的世界的疑惑。
  这个疑惑的结果,一般是会导致三个可能的认知方向——
  1、唯物论:或是认为世界有它的永恒性、或是认为世界处于变化中,这个认知有可能被以后的进一步认识而打破,但也有可能一直坚持到终老。不过,坚持到死的可能性不大,如柏拉图所说“没有谁会以无神论而终老”。
  2、仍疑惑:即疑惑仍未解决,这个继续发展的方向,多数会导向对唯物的否定。
  3、不可知论:认为这些问题永远无法解决,从而放弃解决而以疑问本身作为最终结果。
  
 第【3】阶段【灵魂观念】
  
  对世界的继续疑惑,导致的结果是向自身认知本身的寻找答案。一般人会为了解决问题,而希望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死亡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阶段,人开始有了死后仍存在的希望,灵魂观念,在这个阶段最容易被人接受。
  但对灵魂是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如果你所处的文化环境,本身唯物论不强大,灵魂多数是以非物质状态被你认识;如果你所处的文化背景是唯物论的,那么你认识的灵魂多数会倾向于用物质(如物理学知识)去解释成物质性的,比如:认为灵魂是某种能量或微细的物质,它在人死后会继续变换形态存在下去;或是认为人的意识中的内容以某种信息的方式,附著于其他物质形态上,不断的变化着附著物而使生命不会消失。这个“唯物式的灵魂观念”非常难以打破,它有时候会转化成“非唯物的灵魂观念”,并且一旦在人青春期以前确立,以后会有很长的时间,哪怕有解释不通的地方,也会非常固执的想办法维护其内容的自洽。
  如果没有一个非常突破性的认识与知识积累,这个阶段,多数人会伴随一生到死,并寄希望于自己灵魂的再生。
  
 第【4】阶段【开始探索本原与本质】
  
  解决了灵魂问题,实际上是在理论与希望上,解决了自己的死亡问题,说白了:理论上人可以不死了,永远活着了。
  既然人活着的问题,不用再担心了,剩下的就是如何活的问题了——即人在世界中怎么活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搞清楚世界是什么,它会不会完蛋,如果它完蛋了,在它之中的“我的灵魂”就有可能完蛋,那将是很恐怖的事情。
  所以,人这个阶段才真正去思考——世界或宇宙是怎么回事。这个阶段的人,一般对时间与空间,尤其是科学方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或是非常多的思索。
  如果已经是坚持了唯物论,这个阶段或是对唯物论的坚定倍增,或是开始高度怀疑。
  固守唯物论的人,往往非常喜欢科学类的东西,尤其是物理学、宇宙学一类的。
  高度怀疑的这类人,与那些还没有树立明确的世界观的人,这阶段极有可能导向认为世界有一个非物质的某种什么为根本。这些人此时开始对道、梵、神、理念等感兴趣。这类人更容易被哲学、艺术类的内容吸引。
  
 第【5】阶段【明确方向】
  
  信仰一般在这个阶段产生,这个阶段大致处于人已经完成了所处的社会中,所要求的知识学习流程中、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那部分,并开始转向要承担生活的压力之前这个阶段。
  如果它是有一定时间的有闲阶层,并且同时有想要进一步认识世界的要求,那么,它一定会出现一个追求的方向或信仰的意向。
  反之,如果已经不再有追求的冲动、或是因为知识积累的缺少以及生活压力导致把精力的重心完全转向生活,这类人大多没有明确的信仰,甚至完全转向一种生活主义,即只把活着作为活着的目的。
  人在书本或理论知识于此时告一段落后,会在理性上对自己以往的认识进行一个不自知的总结,结果会重新调整以往的观念——
  1、以前是唯物论观点的人,有部分会因为知识的增加而转向非唯物论的信仰,少数会坚持;知识积累不足的唯物论者基本仍坚持以前的观念。
  2、如果以前是非唯物论的观点,接触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较多,可能会转向唯物论,但这种情况不多;大多数以前就是非唯物论观念的人,此时会继续坚持这种观念。
  
 第【6】阶段【明确世界的根本-所有的一切都依据着某个“什么也不是”的什么】
  
  经过一段生活的阅历,人的观念会再次调整,此次调整以后,人对“世界的根本是什么”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只有少数人会在此前因知识积累的量过大,而导致已经建立起了明确的观念)。
  生活节奏快的社会环境中,会出现两种情况——
  1、认为世界的根本与自己无关,不需要知道,自己活着就是活着。
  2、处于一个模糊状态,通俗说就是模棱两可的状态,感觉精神或神可能也有,但也不能确定,生活中的物质追求感觉大概也不算最高,但又必须。
  生活节奏较慢的环境中,如果知识背景不高,基本会如上一类的第2种情况,即模糊状态。如果知识背景比较丰富,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关于世界根本的认知结论——
  即认为世界一个有一个根本性的什么在背后,不为我们现在所认识,多数情况下的人们会认为它是非物质性的。在中国,这类人对“道”的观念会非常认同,在国外,一般来说,有神论宗教信仰此时开始坚定。
  总之,此时,多数人开始(至少倾向于)认为世界背后有某个说不清的什么,那个才是真的根本性的,对我们的自身内在最核心的生命起作用的。而那个没办法说清楚是什么的什么,并不是物质,或不完全是物质,或可能超越了物质与非物质。这些人坚定的相信,世界是有规则的,按一定的规律或某种关系而有一定的秩序的存在着。
  多数人会认为自己是有“灵魂”的,当然,对灵魂的解释可能不同(或物质方式的,或精神方式的,或超越物质与精神方式的等等),反正不管怎么解释,多数人会认为死后(至少倾向于希望是或很可能是)自己的生命不会彻底消失,自我仍会以某种其他方式而存在下去。
  大致来说,绝对多数的人的认识,会停留于此处,并且保持到死亡(如果死后生命仍在的话,这种观念会保持到死后)。
  
 第【7】阶段【反问与反思阶段】
  
  很少有人进入这个阶段,在一般人看来: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这好理解;但“我看”是不是真的?对一般人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好理解的,而且这样的反问恐怕也很少有人会问自己,问了,也很少有人会怀疑。
  我们对自身以外的事物的感觉,可能会在结果上有疑问,但我们一般人不会对自身有疑问——“我”本身到底存在不存在?这对多数人来说,感觉是可笑的问题;但它确实是一个极为严肃和极深层的问题。
  进入这个阶段的人,多数会转向经验主义,对一切结论都会提出质疑,导致的结果有三种可能——
  1、原来的信仰更坚定,并且极力寻找可以支持自己的理论与事实等依据来进一步维护,表现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对一切不能支持自己的信仰的理论与事实,通过解释的方式,要解释成与自己的信仰不矛盾,或是回避开不谈不接触。
  有一类是没有经历这个阶段的人,但接触到了“经历了这个阶段的人”的人,这类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矛盾的机械调和,这类人最明显的口头语就是——上就是下,左就是右,不存在就是存在,不知道就是知道等等,把对立的两个内容以“是”连接,但没有任何符合逻辑性的解释,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其中也有些人会借用诡辩式的辩证法来解决自洽问题。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很类似于理学讲的“格物致知”。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的最终答案我们永远不可能掌握,但这类人不会放弃努力,他们倾向于“真理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把追求的过程本身,作为一个目的,而不是把结果作为目的。
  3、悬置问题,继续探索,这类人会转入下一个阶段。
  
 第【8】阶段【突破】
  
  目前我个人见到的这类人,全都只和佛教有关,或是佛教的长久实际修行者,或是对佛教较深层的理论有极高认同感的人。我个人属于这个阶段。
  其特征是对一切持否定态度,但是属于“否定认同”。
  在前边没有经历过反问与反思的阶段的人,也会有一种表现上类似或一样的情况,但那种表现是属于“认同否定”。
  所谓“认同否定”,即逻辑上所谓的“有余推理”,或佛教中的“非遮”。其特征是“是”,比如,他们承认这个世界最终的那个真实脱离了人的一般认识、超越了有无、超越了对立,超越了什么什么,超越了一切。但不管怎么说,那个所谓的真实,在其意识中是“是”的状态,尽管否定了“真实会以一切我们可知的什么什么对应”,但它“是”,或“此”。
  所谓“否定认同”,即逻辑上所谓的“无余推理”,或佛教中的“无遮”。它的基本特征是否定“自性本体”或“存在”。
  
 第【9】阶段【境界】
  
  前一阶段的突破,实际只是理论性的,伴随会有一些境界方面的进展与体认。最直接的表现就对待生活中的物质现象的心态(注意:是“对待生活中的物质现象”不是“对待物质现象的生活”),一般这类人,对物质的需求的类型或量,会比较少,而且是自然性的,不是控制或克制性的;至少是在内心已经非常明确这是一个更高级别的心态,并已经开始体验到一些内在的微小心态体验了。
  但前边所说的心态问题,还并不是境界状态,仅仅是心态状态,离境界还很远。
  以下提供两个方式,用来自检,如果能达到,至少可以有追求所谓“境界”的基础了——
  
  【自检1】思维方面
  
  闭上眼,想象一个大的东西,比如拳头;再想象一个小的容器,比如一个比拳头小的酒杯。
  这两个影像在头脑中呈现,在两者大小、形状等等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在意识中,把大的这个拳头,放入小的酒中。
  
  【自检2】行为方面
  
  每个人都会遇到,走在路上,或在什么场合,突然眼前飞过一块石或其他什么突然性的事件(没什么危险的、或是一辆车从远处过来,但明显不会撞上自己,只是从身边飞过),一般人是下意识的闪或叫,然后再后怕(过后再仔细的想,然后感觉害怕,其实害怕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危险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修行较佳的人,当他看到车飞快的过来时,他会很清醒,并不是思维上的迟顿,而是非常敏捷地、清醒地意识到车过来了,但很很自然、而不是强迫控制自己,平静地仍保持原有的行走或站立等状态。
  或是当石头飞过去后,能很快的反应过来,知道发生了什么,并不会刚才的事情而害怕或后怕,而是很自然的平淡而过,内心不会为此突发事件而有波动。
  
——【一般人的认识过程「以我个人学佛为例」】文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5-15 09:33:02
作为一名唯物论者,“没有谁会以无神论而终老”这句话真是对我冲击极大。大概有两个问题:
(1)这个神是什么?
(2)在认识精神力量之丰富与强大的背景下,如何寻找自己的信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15 12:10:19
wuzuguijing 发表于 2015-5-15 09:33
作为一名唯物论者,“没有谁会以无神论而终老”这句话真是对我冲击极大。大概有两个问题:
(1)这个神是什 ...
  这里的神有两个意思——
  一是指精神方面的,即非物质性的存在,为世界的根本。
  另一个指的人死后的生命继续。
  如果你身边接触一些老人,尤其是非常接近死亡的老人,你会发现,几乎所有此时的人,哪怕他不相信有灵魂,至少他希望死后人有灵魂。
  
  信仰一般来说没有对错,只有是不是适合自己,最适合自己的信仰如何选择——通过求知与实践选择。或者用最俗的话,就是想办法多学东西,多体验些经历,多到一定程度了,你就找着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