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246 0
2016-12-02

亚当斯密坚持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真是尺度”(《富国论》上卷P26)就是说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劳动决定的。

他指出:“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辛劳的麻烦。”(《富国论》上卷P26)“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换言之,只有用做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P32)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价值=劳动量的基本的假设,至于这个假设是怎么来的?亚当斯密并没有给出说明,他只不过从威廉配弟那里继承了这样的假设。而威廉配弟也没有给出这一假设的推理过程。

把劳动时间看做衡量价值的尺度和基础。这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当时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还处于初创阶段,配第主要是在分析谷物的价格时,提出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的。他说,谷物值多少货币,“就看另一个在同一时间内专门从事货币生产和铸造的人,除去自己费用之外还能剩下多少货币。实际上是用劳动时间来确定商品的价值,用配第的话说,“这是各种价值相等和权衡比较的基础”。

价值=劳动这一假设并不是公理,并不是人们所公认的、约定俗成的道理,它只能算得上是定理或推论,需要做出说明、论证、验证的。它的得出需要从某个公理上得出推论或证明。至于这个公理到底是什么,其推论是怎么的出来的?比如数学上三角形的面积=长*高*1/2,并不是公理,通常我们只能理解正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高,并把它作为公理,要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只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四边形,计算出拼出的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二。所以三角形的面积顶多算得上推论,经过验证方能被人理解。同样的道理,所以价值就是“劳动”它并不是被大家公认的公理,你只有通过某种方式证明了价值就是“劳动”,才会令人信服.就是这样一个被大家所忽视的证明或推论过程的缺失,才使古典经济学所做的任何事努力都白费了。价值就是劳动的论断直接拿出来作为公理是不能服人的,把它当成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公理来证明其他的推论和定理更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价值到底是什么?我们在亚当斯密哪里根本找不出令人信服的论证,我们只看到对于这一问题他老人家给出的答案,至于是怎么来的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

于是我们依然不能确切地知道价值到底是什么?既然我们得不到令人满意的论证和验证,还是让我们从字面上理解价值到底是什么吧!

价值是一个由“价”和“值”合并而成的复合词,“价”就是指价钱,“值”就是值多少。从字面上理解,价值就只能理解为物品到底值多少。我们说一盒烟是有价值的,但是它到底值多少钱呢?我们去商店买它花费了10元钱,我们就知道烟的价值就是10元,它就值那么多。

然而那个10元钱是怎么来的?还是让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吧?

一个物品到底值多少钱,我们并不清楚,你完全可以把你自己所珍视的物品想象成无价之宝,但是它的价值是要别人评定的,别人认为它值多少,愿意出多少钱交换它,它就值多少,物品被人们认识了,觉得有用,才会有人愿意花钱买它。否则它一无是处,是根本不会有价值的。

和氏璧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山中拾到一块没有经过加工的璞玉,于是拿着这块璞玉就去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国王让一群鉴宝专家来鉴定,专家们很负责,鉴定很仔细,结果专家鉴定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听到如此鉴定结果,国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下令砍掉了献宝人的一只脚。不久,国王死了,新国王即位,这个人又拿着这块自认为的美玉的璞玉献给了新国王,新国王又召来一群专家来鉴定,专家们很负责,鉴定很仔细,结果专家们还是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听到如此鉴定结果,新国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下令砍掉了献宝人的又一只脚。后来这个国王也死了,又一个国王即位,这个献宝人就抱着专家鉴定为普通石头的那块石头大哭不止,而且哭了三天三夜,不仅哭出了眼泪,而且哭出了血。国王很奇怪,就派人去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就你伤心成这个样子呀?这个人回答说,我不是因为被砍掉脚而痛哭,是因为人们把宝玉说成石头,把忠贞视为欺骗才痛哭的呀。于是国王派人剖开这块石头,天哪,一块稀世宝玉就此横空出世了。

卞和在山里捡了一块石头,他自己认为是个宝贝,如果他把那个宝贝自己赏玩毫无关系,但他要想把它拿给别人,希望从别人的手里得到交换价值,就需要别人的认识了,别人觉得它值多少,愿意出多少钱把它买下来,它就值多少,他的价值就是多少。

最初,卞和把那块玉的原石拿给了厉王和武王,厉王和武王并没有认识到那是一块美玉,在厉王和武王的意识里它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在他们的心里的价值是负价值,觉得被人愚弄了,于是大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卞和的两只脚被砍掉了。后来文王即位,卞和又把那块原石谨献给文王,文王没有像厉王和武王一样的认识,觉得它可能是一块美玉,于是让玉工打开了原石,才有了和氏璧的横空出世。

当文王认识到卞和手里的原石是一块美玉的时候,文王愿意出多少钱买下它呢?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我们只能猜测。是给了卞和房子、地?安排了他以后的生活?还是让他做了小官,享受俸禄?我们不得而知。无论如何文王得到了美玉,他用来交换的代价并不高,因为只有文王一个人认识到它是有价值的,只有他愿意出价进行交换,于是文王愿意出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人与他竞争,和氏璧的最初价值并不是很高,只不过是卞和一个人的生活费用就足以令他满意了,它在当时就值那么多,它的价值就是那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王得到宝玉的消息不胫而走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和氏璧的珍贵,愿意出更高的代价拥有它,大家竞价的结果是和氏璧的价值被炒得越来越高。

到了战国的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那时的和氏璧的价值就价值连城了,要用十五座城池方能换回和氏璧,

由此可见,一个物品的价值多少是需要他人的认识的,认识的人越多,其出价最高的可能性就越大,它的价值就是出价最高者所出的价格。

一件物品认识的人越多,因为只有一件,其稀缺性就越高,所能得到的价值就越大。是稀缺性在决定着物品的价值,至于它里面包含多少劳动其他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花费多大代价拥有它才是价值的前提。大家竞标的结果最终的价值才会出现。

无独有偶,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在他生前没有什么名气的时候,人们并不认为很有价值,没有什么人愿意出钱购买它们,于是因为莫奈的画不被他人所认识,其价值很低,连维持莫奈的生活都很困难,使得莫奈的有生之年穷困潦倒,因为他卖不出去一幅自己所做的画。随着时间的推移,莫奈的画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认为莫奈的画风开创了艺术的新时代,于是印象派得以为人们所重视,莫奈的画开始价值提高起来。在莫奈所处的时代,因为没有什么人看好他的画,他的画不直几个钱,而今天如果有谁拥有一张莫奈的真迹,他一定是富翁了。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首先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件商品的价值在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其认识的程度不同,所能产生的稀缺性不同,故而其价格及价值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件商品的价值不是不变的,是随着被人们的认识接受程度所左右的。

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价值是确定不变的,因为它里面包含的劳动量没有变化,因而是确定的。而当我们举出和氏璧和莫奈的画的例子的时候,其价值分明是变化的,因此价值不变的假设根本站不住脚。

如果价值是可变的,那么衡量其价值量的就不应该是其中不变的劳动,如果价值不再是凝结的劳动,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此时我们应该很清楚了,这个价值就是人们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人们的认识、接受程度越高,其价值就越高,因为其可以产生相应的稀缺程度,价格、价值必然高。

人们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是时时变化的,从而导致了其价值的可变,也使得我们很容易地解释价值的可变。固守于价值不变的教条使我们很难认清错中复杂的经济现象,只会使自己迷失于经济现象当中。

稀缺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分歧就在于对价值的定义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不同,至于哪个理论更切合实际?还是让我们用实际的经济现象检验吧,在此做无谓的争论真没有太大的必要。

我们去市场上买菜,黄瓜一元一斤,黄瓜的市场价——他的价值就值一元。值多少就是价值,此外没有其他的解释。

黄瓜为什么就值一元呢?是商贩相互竞争的结果。临近春节,黄瓜的价格上涨到了10元一斤,黄瓜的价值在春节后就是10元。为什么黄瓜的价格会提升?是因为春节的时候需要购买黄瓜的人多,而黄瓜的供应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就形成了一定的稀缺度,就必然引起购买者的竞标,就会导致价格的攀升。

“日本农林水产省28日透露,已把2013年的主食用大米产量目标初步定为791万吨。日本大米产量目标已经连续4年减少,与2012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万吨。

日本政府为保证农户们的收入、防止大米价格下滑,因此每年都会制定生产目标。农林水产省每年都会为各省份规定生产目标,如果农户们按照规定进行生产,亦可得到来自政府的收入补贴。

近年来,日本少子老龄化社会问题越发严峻。日本国民饮食文化开始趋向于西洋饮食,主食中面包增加,大米减少。据农林水产省的统计表示,1960年日本大米的人均消费量为120公斤,到2003年时已降为59.5公斤。

目前,日本由于大米产量减少而荒废的水田有26万公顷,农林水产省虽然已在想方设法再利用这些田地,但是除了防止大米过剩生产的同时,阻止大米消费量减少现状问题仍在努力。”(1)

日本大米的价格是很高的,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日本大米一直是走高档、高价路线,一斤日本大米的利润比卖几十斤国产大米还要高。近年来出现的百元日本大米就可以看出日本大米的价格是居高不下的,那么为什么日本大米能够维持高价格?价值的来源到底是什么?还是让我们深入的讨论吧!

对于古董、邮票这样的不可再生的产品,其存世量是一定的,只能越来越少,而根本不可能越来越多,这就在其被越来越多人了解的时候,其稀缺性越来越高,价格一路攀升,似乎难以解释正常的商品价值的波动。

对于正常的商品,其供应量是不可以确定的,因为存在大家的竞争,不是独一份的垄断,其供应量就会随着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当某种商品的利润过高,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商品生产者在此方面增加投入,结果是使得其供应量提高,在需求量一定的前提下,稀缺性必然降低。稀缺性降低的结果就是利润的减少,当大家觉得没有利益可赚取的时候就会撤资,使供应量又有所下降,稀缺性提高,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就是这么引起的。

对于任何的商品,一定的市场的需求总量是一定的,不可能无限的扩大。另一方面市场上的任何产品,分给每个生产者的量是一定的(或者说是他争取到的份额是确定的),任何一位商品的提供者也不能垄断市场上所有的商品,这存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中这是一定的,而存在绝对的垄断的前提下某个商品的提供者垄断所有商品才成为可能。在改革开放之前,“国营”的商店形成了对所有商品的垄断,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商品供应者与其竞争。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因为不存在垄断,不是独此一家,任何的商品生产者就不可能垄断所有的商品,这里存在着不能够和不可能的因素。

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任何的商品都存在不同的层次,我们可以简单滴把其分成高、中、低档产品。对于能够生产高档产品的生产商,他是不屑于生产抵挡产品的,原因无他,只在觉得不合算,他本来可以获得高利润的前提下,你让任何一个生产商选择低利润的商品的生产都是不可能的,谁不想尽可能地获得高利润?对于只能生产低端产品得商品成产者,尽管他羡慕那些获得高额利润的高档商品的生产商,但是苦于自己没有那个能力生产高利润的高端商品,或者是他的技术能力达不到,设备落后,或者是他的信誉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总之其生产的商品水平是一定的,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也是一定的。

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每一位商品的生产者都在根据自己的实力,追求着一定的利润,也是由于存在竞争,每一位商品的生产者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也是确定的,这一市场的份额来源于他的商品被接受程度,来源于他的知名度。

当知名度确定了之后,市场对于他的产品的需求就确定了,此时要获得一定的稀缺性,维持一定的利润就只有调整供应量来达到。市场上的需求量下降的时候,该生产商只能靠压低自己的产量来维持稀缺度,保证利润。当然,市场上的需求量提高的时候,商品的生产者完全可以适当提高产量,保证不损害利润前提下的商品供应。

老牌商品生产者日本的商人深深懂得商品的这一规律,在前景不景气的时候总是在通过限产来维持一定的利润,如日本大米的限产。

而对于你刚刚步入商品经济行列的中国的商人们却并不了解这样的道理。一但获得了某种商品的生产,为了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总是急于扩大产量,大家都如此想法的结果就是该水平的商品的供应量过剩,稀缺转为了充盈,利润越来越低,大家都在拼成本、拼价格,结果是中国的产品沦为了地摊货,多么的悲哀。

这一现象在百年前的英国出现过,那时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还没有没有到来,市场上的商品品种似乎是确定的,大家只能够通过拼价格、拼成本获得自己的利益,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中国重现了英国的经济败笔,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创新能力不足。商品经济的价格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来自于商品的被认可度,也来自于商品的供应量,供需平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稀缺度的高低,反应在经济现象上就是利润的高低。同时还来自于创新能力的高低。如果我们仅从任何一方面分析商品的价值(货价格)都难免片面,所得出的结论错误是必然的。

(1)、《日本大米年产量目标连续4年减少中华粮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