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能代替人的劳动,人怎么办?是机器在抢人的饭碗吗?在机器还刚刚萌牙的时候,一些人就感受到了机器的威胁,并用行动破坏机器,上演过反智的浪潮。
“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初期,反对一种织带子花边机器的工人暴动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 这种机器是在德国发明的,它能同时织四至六条花边;但由于市议会害怕这项发明会使 大批工人沦为乞丐,因而压制了这项发明,并派人将发明者处死。1629 年,荷兰莱顿工场主采用了这种机器,引起花边工人暴动,迫使市政当局下令停止使用这种织机。荷兰 国会还通过了禁用织机的法令。1676 年织机传入英国,也引起了织工骚动。1685 年 2 月 19 日,德皇颁布敕令,为了社会的稳定,禁止在全德国使用这种机器。在汉堡,根据市 政当局的命令,它被当众焚毁。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一个荷兰人在伦敦附 近开办了一家风力锯木场被民众捣毁。1758 年,埃弗雷特制成了第一台水力剪毛机,但 是它被十万名由它所造成的失业者焚毁了。五万名一向以梳毛为生的工人向议会请愿, 反对阿克莱发明的梳毛机和梳棉机。1779 年兰开夏的工人展开破坏机器的斗争参加者达 8 万余人。19 世纪最初 15 年,以英国诺丁汉的‘卢德运动’为代表,英国工场手工业区 发生了大规模地破坏机器的运动。卢德是一个失业工人领袖,他带领自己的弟兄们疯狂 地捣毁机器,直到ZF武力镇压才遏制住这个破坏的狂潮。”(1)
“曾经在 19 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来临之前有很多工人主动将机器砸碎,就是担心这些机器会彻底砸了他们的饭碗,让他们无法谋生。但是后来的一切也证明了他们当时的举动是非常愚蠢的。如今不少人再次对机器人投来了怀疑担心的目光,甚至有一些素来以冷静为特点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其实「Luddite 误区」并没有什么错,它只是过早的出现了,它更应该指向的是这次即将到来的机器人革命。”(2)
机器是人的能力的延伸,机器的出现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的效率取代人工劳动是必然的趋势,是不是据此我们就可以反对机器的发明?而重新回到没有机器的时代呢?
最早出现的机器是人的四肢的延伸,工业革命之后,大量的繁重的体力劳动被机器所取代,人们纺织不再用手摇纺车了,人们运送重物不再靠肩担手扛了,人们坐在四个轮子的车上可以想去哪就去哪,就是家庭妇女都从洗衣做饭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早期的机器的发明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确实在取代这本可以由人做的工作,但这个取代是人类的进步。在人类享受到机器带了的便利的同时,不应该承受一些工作机会被机器所剥夺的负面影响吗?
在商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有谁胆敢逆潮流而动,不采用先进的机器,他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你不采用机器,并不能阻止别人采用机器,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你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受到影响,在竞争中落败是必然的。
那些被机器取代了工作机会的人就是世界末日了吗?他们除了会干机器会干的事,其他的就不会干了吗?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工作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与机器不同,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任何一种机器都不能完全取代人,机器只是在某一方面做得比人更好,但是不会是所有的方面,机器完全取代人还只是幻想。
人类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他改变自己工作方式的能力。在十七世纪,甚至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人被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那么的茫然,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做什么?他们觉得是机器在抢了他们的饭碗,于是把一股无名火发在了不会说话的机器上,而做出过不理智的行为。
这确实是人类进步上的一场镇痛,很快那些被机器所取代的人们在现实中找到了机器还不能替代人类劳动的工作。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新的领域和产品,他们需要产业工人,另一方面,被机器所挤占工作机会的人在接受新的培训之后,找到了新的工作,教育的提高使得人的应变能力增加了起来,而不是被机器取代了就是世界的末日。
自从机器被发明以来,世界上的产业工人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机器在取代人工劳动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机器的发展来自于人类的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也在扩展着人类的领域,为人类创造者更多的机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需求范围扩大了,以前不敢想象的需求成为了现实,如电视、电话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为人类创造新的工作领域和机会。人类就就是在不断扩大自己生存领域和空间的同时为人类自己创造者更多的就业机会,机器是在取代一些人的劳动,但是那些被机器所取代的劳动都是人不愿意做的,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没有谁愿意做一个人力车夫吧?没有谁愿意做一个手工洗衣女吧?
机器取代人是从成本的角度考虑的,当生产力的水平发展到用机器取代人类劳动更合算的时候,机器取代特定的人类劳动就成为必然,当机器人用于生产的时候只说明当时的人工成本过高,为了竞争的需要不得不用机器代替人的劳动。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就面临着大量采用机器的现实。
“说起机器人,很多人的印象还是电影科幻片里的场景或汽车生产厂的手臂,机器人似乎距离每个人的生活都很遥远。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机器人时代正在快速 到来,现在甚至出现了炒菜、煮面条、做家务的机器人。在深圳,一家原本3000人的工厂,一年半的时间里,减少了2000个工作岗位,机器人正在抢夺更多 的工作岗位。
在深圳,让大批机器人走上工作岗位的是雷柏科技,它也是一家生产各种电脑外部设备的企业,生产线上,一台台的机器人正和工人们一起工作。 工人们普遍认为机器人的速度挺快,以后肯定会更多地代替人去做很多事情。这些工人们还说,机器人来势之猛,出乎意料。在生产无线鼠标接收器的生产区,两台 机器人正不断地组装出一个个产品,它们背后的30多名员工,不久后也将被抢走工作,因为这3名机器人即将上岗。”(3)
随着中国的人工成本的增加,用机器取代人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很难想象在一个工厂里用人工记录文件,设定专门的文职人员,靠手工劳作而在竞争中可以取胜。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工成本低廉,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还有心可原,在现在资金并不是很紧张,而人工成本日益提高的今天应然拒绝机器人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你不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就会有其他的人率先采用先进的机器,自己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被淘汰就是必然的。在国内存在着竞争,在国际产业中也同样存在着竞争,为了企业的生存,只能用机器代替人工劳动,这是潮流和趋势,是任何人不可阻挡的。
现在机器人已经取代了人脑的部分功能, “微软公司‘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称,他们正在开发一种号称‘虚拟大脑’的数据库,这个基于PC的数据能够将个人所有的生活经历全部记录下来。微软计划将这一数据库标准化,使人们可以用常规的搜索引擎来搜寻他们的记忆。
负责这项工程的高登-贝尔(GordonBell)表示,这个名为‘MyLifeBits’的工程最终将成为一个基于PC的在线数据库系统,它将个人所有的一切都数字化地存储起来,成为人们的‘虚拟大脑’,个人的一切记录都可以在这个数据库中查寻到。高登乐观地认为,‘到2047年,人类所有的知识成果、所有的鸿篇巨制、所有的信息都将可以存储在计算机空间中,它给人类带来的最大益处是我们将可以运用所有的感观来实验远程的交流。’但他认为,目前这一计划的主要阻碍在于人类的大脑容量实在太大,这将使数据存储的费用十分昂贵。不过他相信,5年以后,容量为1000GB的硬盘价格将不到300美元,这将使存储大脑记忆成为可能。”(4)
当机器能够替代人脑的部分功能的时候,对于人的生存不空间的侵占已经很紧迫了,视乎人将要没有什么事可做,留给人的只有享受,而没有劳动。
人类发明了机器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吗?机器发明之后,人的闲暇时间确实延长了,人的劳动时间在缩短,休闲的时间在延长。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才有可能用于享受和消费,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充满着人的闲暇时间,而不是嗮太阳就能够满足的。当人们手中的财富可以支持他享受各种新的体验的时候,消费拉动生产与服务就成为了必然。当机器替代了大量的人类劳动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产生了新的需求,这些新的需求还不能一下子由机器来满足,人类还来不及发明一种新机器来满足人们能够产生的新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只有依靠人来满足,毕竟人的能力是万能的,人有多方面的才能有待开发出来,用以满足人类的新需要。
尽管机器可以在好多方面替代人类的劳动,但机器都是冷冰冰的,很少带有人的感情色彩,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人类的新需要大部分是需要由人来完成的服务类工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成为了人类新需要的内容之一,也可以转化为人类的新工作。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了经济支柱之一,就是机器取代人类劳动后人类需求的变化引导人类劳动(或工作)的结果。人类的一种需要被满足了之后,很快的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些新需要在引导着经济和人类的劳动或工作。因为机器的发明总要落后于人类的新需要的产生,机器的发明不过是在更好的满足已知的需要,把人类从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产生新的需要。人类的新需要是没有止境的,是在旧需要被满足之后产生的,人类的需要被层层满足之后,人类的生存空间在扩展,扩展的生存空间在引导着人类的经济,而需要(哪怕是暂时的需要)就需要人的劳动(或工作)来满足。
那些看到机器在取代人类劳动的人是在静止地考察我们拥有的世界,在他们的眼睛里,人类的需要和消费形式就是已知的那么多,他们看不到人类的需要是发展的,他们只看到了机器在不断地取代人类的劳动与工作,却不知道人类将产生什么样的新需要,他们不是幻想家,他们只能接受和理解已有的知识,而对于未知、未来不感兴趣,他们只生活在现在世界当中,而不想预见未来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当未来世界向他们袭来的时候,他们毫无准备,被动地被裹挟着,任历史潮流把它们抛向任何的地方,而不是主动地去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他们是那么的被动,他们对已经发生的感兴趣,而不是对未来有哪怕一点点憧憬,他们擅长的是考古,而不是对未知的探讨。
世界的经济是由人的需要构成的,而更主要是由人的新需要构成的,因为新需要存在一定的稀缺性,所能获得的利益更高,而旧需要迟早要被机器所取代,最后变成人与机器之间的竞争。
这与社会的发展有关,也与人的素质有关,在人与机器的竞争中,人是怎么也竞争不过机器的,中国人只有处于下风,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中国人才不会太差,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未来有所准备,没有任何准备的人类是不会有未来的,未来不会向他们招手,他们也不会在未来的世界中很好的生活。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的是蒸汽机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后,人们很快地用机器取代了已知的人类体力劳动,机器的效率在不断地提高,满足整个世界需要的商品很快的被满足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新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到来,不可能产生新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形式,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商品品种是受限制的,就那么几种,服装、布匹、钟表、茶、咖啡......像电灯、电话还不为人所知,而根本产生不了对其的需要,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到来,科技进步的滞后限制了经济,一些社会问题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已有的需要需要很快的被机器满足了,而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劳动力出现了过剩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德国反应得尤为突出。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德国的殖民地被瓜分了,使本来已经紧张的商品出口更加困难,因为出口受阻,德国的失业人口增加到了历史最高点,于是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德国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没有散尽的时候,紧接着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结果使世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可见技术进步对于人类的需求产生,进而拉动经济是何等的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对于中国经济的现实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实的中国创新能力不足,只能在已有的劳动形式上下功夫,而必然面对机器取代人类劳动的竞争,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生存空间被压缩,前景黯淡。在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的时候,你还能指望像三十年前一样的靠小镰刀打败大机器吗?当把人的劳动(或工作)与机器竞争的时候,就是在把人当成机器,而让人没有了做人的尊严。
当人的旧有需要被机器所取代的时候,人类就在寻找人类的新需要,这在于中国的发展阶段看似不重要的,在发达国家已经起步了。
“众所周知,日本多年以来的出生率极低,年轻劳动力逐年减少,饱受少子化、老龄化的困扰。换言之,老人越来越多,而照料老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怎办?日本公司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机器人。
从陪你逗乐的电子宠物狗,到扶你起床的机器大力熊,这都被一一研发出来,不信可看youtube的这个视频。
这是由理化以及住友理工的科学家研发的实验性护理机器人ROBEAR,他能够辅助老人或病人从床上站起,或者将目标举起,帮助其从床转移到轮椅上来。(像这样的机器人别说放在日本,就算放到中国,也一定大有市场。怎么说,碰到老人摔倒,派ROBEAR去扶呀。有效杜绝讹诈现象,人间仿佛又充满了爱。)
基于发达的工业与科研实力,日本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向来走在世界前列,ROBEAR只是毫不稀奇的发明之一。
自70年代经济腾飞以来,船舶、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促使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崛起。以《超时空要塞》、《机动战士高达》为代表的Robot题材作品,也深受日本广大中青年的喜爱。如今,市面流行的消费级机器人更是层出不穷。可以说,日本是一个机器人产业及文化高度繁荣的国度。”(5)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老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无疑会为今后的中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日本的人口老化比中国早,所面对的老龄化问题也要多得多,日本的人工成本高,完全靠年轻人护理老人成本太大,也找不到那么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好在日本的机器人研究先进,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护理老人的工作正在研制,日本的护理老人的机器人很快的就会成为现实,被机器人替代出来的年轻劳动力去从事其他更重要的他们也愿意做的工作,试想当中国的一部分年轻人在护理老人的时候,日本却由机器人在做同样的工作,年轻人在做能创造更高价值的工作,经济的差别立即显露出来。
(1)、经营者之家的帖子《工人捣毁机器对工人有什么还是坏处?》
(2)、网易科技《工作将逐渐被机器取代?我们该何去何从》(3)、《抢工作的机器人》百度文库(4)、《人脑真的会被硬盘取代吗?》 _大众科技_科技时代_新浪网(5)、网易科技《日本研发护理机器人 替你来填补空巢老人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