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58 发表于 2016-12-16 22:45 
你许光伟怎么胡扯我根本无所谓,我是为你的那些年轻学生感到悲哀。
马克思绝不仅仅是19世纪历史的见证人,也始终是伴随真理前行的预见者。他早就洞悉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中包含的历史过渡性,对各类经济危机的病灶与症状了然于胸。翻开《资本论》,我们会发现马克思的许多话就像是今天刚刚写成的或是写给今天的,它绝不是一本泛黄的、迂腐的、不合时宜的“老皇历”,而是一株时时焕发生命力、魅力依旧的“常青树”。
举个简单的例子,马克思在分析1857年英国经济危机时曾明确地说过,危机“不会因为有一家像英格兰银行这样的银行,用它的纸券,给一切投机者以他们所缺少的资本,并把全部已经跌价的商品按原来的名义价值购买进来,就可以医治好”[5]。同样,今天的美国金融危机也并不是美联储多增发些美元、政府多购买些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就能解决的。正如大家看到的,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首先通过注资向金融机构伸出了援手,由美联储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或是政府通过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优先股股权向金融市场注入资金,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注资或许能暂时避免金融市场中因资金链条断裂而引起的连锁倒闭风潮,不过,由注资活动之频繁我们也大抵知道,规模空前的“输血”并没有带来金融体系“造血”功能的恢复。
毫无疑问,《资本论》无愧为一部伟大的传世之作,虽已历经百余年风雨,但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理论光芒和穿越历史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们观察与应对当前西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有力武器。这是因为,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呈现出多少光怪陆离的表象,只要剥除形形色色的外衣,经济危机的本质规律就依然逃不出《资本论》的剧本。无论资本主义如何“与时俱进”,只要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只要雇佣劳动制度仍然存在,剩余价值理论就会一直独放异彩。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资本论》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这也就无怪乎在经济危机如同瘟疫一样四处蔓延、散布恐慌之际,《资本论》能像救赎的真言一般在西方畅销了。
如今,大洋彼岸次贷风暴卷起的最初惊惧已时隔两年有余、渐行渐远,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发展轨迹日益清晰,大部分损失似乎已浮出水面,经济复苏的迹象在一些人眼中若隐若现。这些并不意味着“《资本论》热”即将淡却;恰恰相反,此时我们仍然并且益发需要倾听马克思,仍然并且益发需要研读《资本论》。
至少,事实上危机远未结束。我们必须清楚这是一场以金融危机为先兆的经济危机。作为金融危机,遭受重创的金融机构时刻也没有忘记,它们只有继续“绕过生产过程来赚钱”,取道虚拟经济的跃升而东山再起;作为经济危机,只要实体经济还没有恢复元气,萧条的阴影就不会被驱散。当前,西方国家资本市场时不时呈现活跃气氛,存活下来的金融机构大多已经缓过气来度过危险期,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恢复资金融通秩序、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可是,由于实业投资的信心还未恢复,许多沉淀着的资本宁愿先在金融资产投资上小试身手,而不愿立即进行长期的项目投资谋求利润。然而,谁能保证那些金融大鳄不是借此机会再捞一笔呢?如果金融机构借启动又一轮击鼓传花游戏给自己解套,如果那些冲入金融市场的资本再次折戟沉沙,那么,将来实体产业由于缺乏投资,其恢复日程就更要向后拖迟了。长远来看,只有美国的就业情况切实得到改善,才能说明其国内的再生产在逐步恢复。更何况,“日本投资,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重新打造出新的引擎将颇费时日。
只要危机还在,就有反危机的应对措施存在,而衡量或是制定各类对策的前提是要真正理解这场危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措施,对濒临破产的金融体系进行“救助”,为资本主义寻找出路。但是,这些政策都显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2008年10月之前,美联储为增加市场流动性进行了密集降息和频繁注资,可是持续的流动性恐慌和经济低迷却挥之不去。对此,有人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流动性陷阱”概念加以现象上的描述。实际上,《资本论》中对此有着深刻的分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相互抵消时,货币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又要“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的那一时刻暴露得特别明显”。此时,“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转变成坚硬的货币”,出现“货币荒”。[6]可以说,只要支付的锁链和抵消支付的机制没有恢复正常,市场参与者就会要求将观念中的货币转变成现实的货币,这个庞大的货币数目绝非美联储注入的流动性所能满足。难怪增加货币投放的扩张性政策只是暂时“输血”而无法迅速“止血”,治标不治本。同样,我们也可以据此预测,一旦支付的机制逐渐回复正常,则根据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的规律,反危机时期注入的流动性将摇身一变,由润泽甘露化为泛滥洪水,制造出庞大的通货膨胀。
就算最难捱的日子已经过去,还会有经济危机后期、后危机时期以及下一次危机周期。全球经济何时走出低谷,目前尚看不到明确的时间表。或许将来某一天,终于可以捕捉到复苏的气息,那也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松一口气。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成为了一种频繁发作的常态现象,因此,我们不能指望仅依靠当前的风险防范措施就能一劳永逸,必须将其视为长期发展的固有环境来思考动态的、积极的应对策略。我们依然任重道远,依然需要《资本论》的指引。
哪怕我们直到这个时候才想到转向《资本论》求助,那也没有关系,事不宜迟,现在就翻开它,去探寻你所渴望了解的经济危机之谜。
追问“为什么”:透过《资本论》看当前经济危机
如果说《资本论》是一部资本主义的百科全书和经典教材,那么此次金融危机就是它最精彩的一个当代范例。事件星罗棋布,情节跌宕起伏,角色错综复杂,处处疑窦丛生。
——多少个“为什么”迎面而来!
为什么人类会遭受经济危机的反复侵扰?
为什么号称最自由最民主、市场制度最完备的美国成为这场风暴的发源地?
为什么美国会打开次贷及其衍生品的“潘多拉魔盒”?是美式消费文化的罪过吗?
为什么这场首先炸响在金融领域的危机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危机?
为什么金融体系会在危机的演化中发挥这么大的杀伤力?
为什么次贷危机引爆后立即由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变成了流动性不足?
为什么美国想发行多少美元就发多少?结果美元汇率不降反升?
为什么美联储和财政部花重金救助金融机构还是治不好金融动荡?
为什么美国政府没有通过有效监管来阻止危机的发生?
为什么美国政府拿不出克服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
为什么美国一感冒,许多国家都避免不了头痛发烧?
为什么盛行一时的新自由主义体制终被抛弃?
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逆风飞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独善其身?
为什么中国必须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不能延续以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
当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问号如同垂落的水滴,汇成潮水涌向《资本论》寻找答案时,或许会发现这如同一次探险寻宝之旅,不时收获启迪,每每豁然开朗,但也着实充满了艰辛。
只有认真读过《资本论》,只有深入理解《资本论》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才能真正体验到《资本论》所呈现的不是空洞枯燥的说教,而是入木三分的刻划、不折不扣的科学。出发时,别忘了带上一些由这场全球性危机抛来的疑惑,这次旅程定会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许多原本以为已经认识到的东西。
当然,浩瀚的一部《资本论》,并不是轻易可以读完读懂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序言中曾提出劝告:“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这就使前几章读起来相当困难。法国人总是急于追求结论,渴望知道一般原则同他们直接关心的问题的联系,因此我很担心,他们会因为一开始就不能继续读下去而气馁。这是一种不利,对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读者指出这一点,并提醒他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7]
况且,《资本论》提供的只是解开问题的理论基石和思维钥匙,而不是现成答案。要彻底揭开经济危机的面纱,还得学习马克思当年撰写《资本论》时的求实精神、广阔胸襟和开拓勇气,密切地跟踪现实的新变化,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中的合理因素,创造性地透过《资本论》分析当前经济危机。
为此,笔者愿意抛砖引玉,将自己的一份学习心得呈递给各位读者,与所有正在关注和思考这些问题的朋友们共同分享《资本论》这笔无价的精神宝藏。
2008年10月17日,两名顾客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选购书籍。当天,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第一部在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已告售罄。新华社记者罗欢欢摄
图为德国各大学的学生在柏林洪堡大学的马克思名言下合影,他们打出的标语是:“马克思重进校园”。
本文摘自《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透过<资本论>看新危机时代》一书。
[1]记者吴筠:《助读金融危机 〈资本论〉重登德国大学课堂》,载《文汇报》2008年11月4日。
[2]见“金融危机令《资本论》热销 马克思‘火了’”,来源于2008年10月20日新华网。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0页。
[4]《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9-500页。
[5]《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页。
[6]参见《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162页。
[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