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爾•波普爾(Sir Karl Raimund Popper) 转帖自http://srlb9u.xanga.com/ Wednesday, 11 March 2009 馬克思主義影響噹今世界之大,由金錢的運作的《資本論》到《共產黨宣言》還在巨大國家如中國之中發揮功能。 可惜後世人總會見證推論是否正確。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研究》一書由共產黨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學家李克洲所著,其著作內容表示馬克思之核心價值是錯誤的。 而卡爾.波普爾的評價令人進一步深思。 “馬克思的所謂科學社會主義缺乏可證偽性,不能視作科學。但儘管馬克思的理論並不成功,但無可否認他創作態度的真誠。從人類思想進步的角度看,馬克思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證明一個錯誤可以偉大到何等地步。” 卡爾的話引申了兩件事 一. 可證偽性 二. 錯誤 對於《資本論》已經是一八六七年所首發行至第四卷一九一零年, 至今已經逾百年,百年來經過蘇聯的解體、中國的興盛。 對於成為一個超級大國所信託之思維主義,所經過的考驗相信根本連數都數不了。 但卡爾所著名的科學哲學及其針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顯示“馬克思的所謂科學社會主義缺乏可證偽性,不能視作科學。” 到這裡令我想起,人每每會將一些事情以合乎邏輯的事情加以發展。 有如馬克思一樣,他本事以思維的開宗立派,其信徒豈如千萬? 卡爾對馬克思的理論表示尊敬的,因為其理論本身可證偽。 但對住後來的馬克思主義卻表示失敗。馬克思理論的失敗在於歷史侷限性,因為它不再適用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波普爾說,作為一名預言家,馬克思失敗的原因,完全在於歷史主義的貧乏。 回首一看,卡爾的哲學非常精到。 卡爾之哲學重點在於批判的理性主義。跟經驗主義及其觀測的“歸納法”涇渭分明。 卡爾尤其反對歸納法,他認為科學理論不適用於任何情況,只能作間接評測。 也認為,科學理論和人類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識,都不過是推測和假想,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摻入了想像力和創造性,好讓問題能在一定的歷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 人們只能依靠僅有的數據來樹立這一科學理論,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夠多的實驗數據,能證明一條科學理論絕對無誤。 (例如,人們在檢測100萬頭綿羊後得出「綿羊是白色的」這一理論,然而檢測之外,只要有一隻黑色的綿羊存在,即可證明前面的理論錯誤。誰又能無窮無止地檢測綿羊,以證明「綿羊是白色的」理論的絕對無誤呢?) 這一「可錯性」原則所推演出的「真偽不對稱性」(真不能被證明,只有偽可以被證明),是波普爾哲學思想的核心。 這確實與“所有的客觀都是主觀”一說有異曲同工之處 又,經驗主義[即今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 它是以經驗為根據,以邏輯為工具,進行推理,用機率論來修正結論。 其中機率為左右結論的一項重要因素。 結論為機率左右,也表示其思想亦只是從機率出發。 當然地,這符合科學理論! 但卻不得不承認,有機會錯誤。 第二件引申出來的是就是剛剛提及的錯誤。 卡爾針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其中包括: 馬克思過份強調事情的結果影響, 亦單純的認為干預一定要採取公有管理, 利益保障一定要用革命暴力手段。 卡爾認為,其主義有意挑釁階級之間的矛盾使革命爆發。 可是以上問題,資本主義已經解決過來。 值得深思的是 如前部份所說,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其《共和黨宣言》已經過百年歷史 對於馬克思,我深表敬重,我敬重他在於邏輯上的真誠,卻太信任機率下的理論而失敗。 然而即使不同權威學者以不同角度予其否定 至今信奉馬克思主義卻還大有人在!當然我深信中國共產黨思想已經將馬克思的錯誤修正過來(其干預式開放市場可略見一二) 其信徒亦不乏聰明有能之仕。 這卻可追溯於不同人的知識之不確性: 卡爾認為馬克思失敗的原因,也完全在於歷史主義知識之貧乏。 聰敏過人,在知識貧乏下所作出的推論亦有機會出錯。可見知識對一個人的修養判斷影響深遠。 然而神遊共產哲學之後,反思自我。 對或錯其實單憑理論是不足夠定論,更深一層是,定論根本就不存在。 既然沒有絕對的答案時,認知、知識比智商來得更加重要。 而作出判斷亦不能假定自己絕對正確或別人絕對錯誤。只能以機率作比例。 但若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每個人都有著非常大量的不確定性,判斷人的行為最為適合是以機率為本的歸納法。 其中包括文化的不確定性、智慧的不確定性、成長經歷的不確定性、時間的不確定性。 卻得先承認一個事實,這是有機會錯誤。而且以不確定性數量,確是可以幾乎斷定判斷是錯誤的。 而對於像馬克思這樣過份自信而判斷,我們只好明白他在於歷史主義知識之貧乏。。 其實人誰不犯錯,正如馬克思一樣,即使最後犯錯了,仍然贏得卡爾與及後世人的尊敬! 所以當犯錯乃常事而且幾乎沒有絕對的正確的時候,懂得接納、明白對方、尊重別人及透過溝通才能令社會更和諧。 |
1887-1986《一无所有》的百年
无产阶级的歌曲早在《国际歌》的时候就用一无所有来形容自己:“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1871年,鲍狄埃笔下诞生的《国际歌》,1887年正式刊载在他的诗集《革命歌集》中。1888年,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用了三天为它谱曲。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音乐形式的理解。 革命者革命的憧憬也是人们都过上好日子。后来列宁, 毛泽东,共产国际,反共产国际,红色革命悉数登场,在整整一个世纪的革命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奴隶作了主人,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但是,想想当时,文革以后,新的青年又在
考虑是否是一无所有?经过了血雨腥风的国内国际战争年代,经过了三十年的建设,当来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如何看待这过去的岁月,结果还是有些一无所有! 传唱了一个世纪的国际歌,被崔健的《一无所有》重新包装,脱胎换骨,实质上是一种反思。 崔健的 《一无所有》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实这首歌或许是对红色革命者和红色革命的一种反思以及对那个80年代变革年代的生活写照。红色革命是采用唤醒无产阶
级的方法来进行的革命。
年轻人想谈恋
爱,结果面对一无所有的男人,结果歌词说:“可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80年代,人们已经可以大胆的反思越穷越革命的思想是否合适,隐含着提高基本的物质条件的渴望。
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男人养不了家,女人不跟。于是这首歌也可以比喻从政治转移到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来的国家发展路线,改革开放,那种一无
所有的生活不是人们追求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所以这首歌强大的社会底蕴和根治的土壤来自于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人们可以留起长发,弹起吉它,歌唱追求爱情和物质生活的歌曲。
为什么是朝鲜族的崔健用摇滚阐述了中国的摇滚乐呢?我现在想和他的朝鲜族血统有一定关系。他的音乐里面有朝鲜传统音乐“旁色润”(音译)的痕迹,如他的粗旷、声嘶力竭式的
发音,来到韩国我才体会到这种音乐的发音。后来沙哑派成为中国摇滚乐的一个分支。这种音乐并不是歌唱,而是一种接近古代戏剧的说唱。西北音乐中未必没有这种特点,所以后来摇滚乐中又多了像《信
天游》这样的粗旷的新枝。而在后来,就是藏族歌曲中的高亢的韩虹的歌曲所创造的意境。这些歌曲的共同特点就是一反歌曲中过于细腻的倾向,不过,韩虹的歌曲
确从这种反细腻潮流中再次回归。而且她把女性歌手造型多是窈窕淑女的形象推翻,(当然,这本来不是人为的一种效果,我觉得胖人唱嘹亮的歌曲底气更足,如帕瓦罗蒂)。这些汲取民族音乐力量,汲取社会生活的歌曲,真挚感人。这种摇滚音乐,嫁接到中国的音乐中必然要有所适
应,那么从西方摇滚中采用民族音乐的血脉确实是必要的和成功的。
这里不能不提马克思和资本论。李克洲在其所著《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揭示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建立在混淆不同所有制下的商品价值决定理论之上的,从而其核心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错误的。卡尔·波普尔认为,尽管马克思的理论并不成功,但无可否认他创作态度的真诚。从人类思想进步的角度看,马克思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证明一个错误可以伟大到何等地步。他也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真诚”和“敏感”。 今天,很多经济史学看重《资本论》在思想史和经济史上的文献价值。有论者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按照层层递进的辩证逻辑撰写的,因为出版周期长达一个世纪,在人们能获得全书之前,已经根据最早出版的《第一卷》形成了所谓“经典化、公式化”的理解,从而妨碍了人们对马克思真正意图的理解。
曾经旅法的邓小平就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一无所有》也告诉我们,物质文明是必要的。也说明,虽然在18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已令人震惊的速度和广度发展,体现出人类对知识把握的智慧,但是与此同时,一个关于人类社会组织本身应该是怎样的,人类的心理应该是怎样的思考却让人类陷入一个难以回旋的误区和世界范围的大战和冷战,这是多么令人吃惊的事情呀。
另一方面,在从经济转轨中,人们看到的是工人的下岗,空空的大量的房地产和建造房地产的农民工。看到的是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人们又再次设想马克思的“敏感”并非孔穴来风,事实上,人,是有贪心的,而且不再用理论和革命去证明,仅仅用环境就足以证明了:人很快就会用光万亿年的石油,整个生物圈在人类的贪心中沙漠化。人们必须时时刻刻思考自己的行为,反思,自省,自律,相信人类能够有足够的智慧指引自己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们即便是一无所有了,也必须有自己的头脑。1887-1986。
大小:19.5 KB
fujo11 发表于 2009-7-28 08:31
《资本论》的中心,是论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价值理论基础上。也就是说,《资本论》中的主题--剩余价值理论(俗称“剥削理论”),应该建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价值理论基础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应该研究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决定理论。即研究在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指存在资本所有权,劳动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及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中,决定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的因素是什么,有哪些。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实际研究的却是只存在劳动所有权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决定理论。
1887-1986《一无所有》的百年
(以下为与原作不同的地方,我用红字将其区别出来。估计是作者鹤翔,现在思想也与时俱进了)
这里不能不提马克思和资本论。卡尔·波普尔认为他创作态度的真诚。从人类思想进步的角度看,马克思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他也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真诚”和“敏感”。今天,很多经济史学看重《资本论》在思想史和经济史上的文献价值。有论者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按照层层递进的辩证逻辑撰写的,因为出版周期长达一个世纪,在人们能获得全书之前,已经根据最早出版的《第一卷》形成了所谓“经典化、公式化”的理解,从而妨碍了人们对马克思真正意图的理解。我只想说,其实剥削的确存在,剩余价值未必不存在,但是改变经济方式是否可以采用革命的方式,是否革命之后就一劳永逸的消灭剥削,是否没有剥削就更有效率都值得人们思考。
对照原文:
这里不能不提马克思和资本论。李克洲在其所著《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揭示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建立在混淆不同所有制下的商品价值决定理论之上的,从而其核心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错误的。卡尔·波普尔认为,尽管马克思的理论并不成功,但无可否认他创作态度的真诚。从人类思想进步的角度看,马克思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证明一个错误可以伟大到何等地步。他也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真诚”和“敏感”。 今天,很多经济史学看重《资本论》在思想史和经济史上的文献价值。有论者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按照层层递进的辩证逻辑撰写的,因为出版周期长达一个世纪,在人们能获得全书之前,已经根据最早出版的《第一卷》形成了所谓“经典化、公式化”的理解,从而妨碍了人们对马克思真正意图的理解。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