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亚洲市场的泡沫普遍膨胀。我国天量的新增贷款释放出大量资金流入股市楼市,泡沫的急速增长一步到位地透支了未来上涨的潜力,流动性的冲击扭曲了资本的价格令实业投资在资本泡沫的暴利面前显得无利可图。传统意义上“过热---衰退---通胀---复苏”的增长道路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却依然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各国的财政和货币刺激计划只能寄希望于泡沫可以启动经济的良性循环,并且最终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跑赢泡沫增长的速度。但是,楼市股市的牛熊转换速度快得惊人,泡沫增长的速度似乎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增长的速度。
  现实的矛盾催生了纠结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不能“宽松”,也不能“不宽松”,只能表述为“适度宽松”。“宽松”吹起的泡沫已然难以承受,“不宽松”会扼杀股市带来的信心,令经济的复苏更加遥遥无期。因此,在市场流动性已然充裕的条件下,“适度”就为调整留有了余地,如何“适度”外界只有通过政策的实施判断。
  “适度”可以理解为一个可以操作的政策区间。就货币政策的上限来说,保障市场信心是政策的基本目标,7月29日的沪深两市大跌反映了股市的脆弱,直接提高准备金率的余地已经不大。就货币政策的下限来说,6月份1.6万亿新增贷款和房地产市场的迅速由熊市转为牛市,都强烈的预示着未来的通胀将不那么温和。避免猛烈通胀的有效途径就是分散或者收回流动性。无论是分散还是收回,银行间市场目前已经处于宽松状态的流动性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收缩。
  可以判断,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有可能继续保持一定的模糊空间,测试市场的反应,寻找最佳的“宽松”程度。由于目前流动性左右股市,这种模糊也有助于控制股票市场的热度。反之,股票市场的繁荣和扩容,也为货币政策的调整充当了控制泡沫的“吸金池”的作用。
  国际协调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过,在世界主要国家利率保持低位的状况下,如果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尤其是短端收益率,显著上升,将有可能引起国际资本的套利流动,抵消流动性收紧的政策效果。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适度”与否,必须考虑到“美国因素”。7月29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将跟随美国的刺激政策调整自己的刺激措施“China
will wait for the U.S. to begin to pull back on its stimulus measures
before deciding whether it will do the
same”(来源,Bloomberg)。如果美国经济能够在4季度实现正增长,并采取增税、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加息等措施维持强势美元,中国将有更大的余地调整货币政策,否则跟随美国保持目前流动性充裕水平的可能较大。
  总之,短期货币政策收紧的幅度还难以明确,在美国经济走势明朗前,模糊中的稳定有可能是货币政策的基调。收益率上升的幅度将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股市的扩容成为吸收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漫长的经济复苏和收益上升期,在降低投资者资本利得预期的同时,也降低了高收益产品的信用风险,市场对于高收益产品的需求会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有可能成为除股票关联产品之外,债券市场在未来的又一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