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 发表于 2009-8-29 17:12 
这篇文章虽然有几个错字,但无伤大雅,谁也不能否认此文章的出现改变了人大论坛无学术的局面(不是客套话)。
不过我有一个好奇的方面,即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劳动和使用技术的劳动在交换中不可能达到 以少换多 的论证时,采用了叙述的方式,这一点需要作者实证支持,或者需要使用统计学证明:社会大部分的复杂劳动和技术劳动实际换算出来的简单劳动量的期望接近于交换到的等量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作者需要证明:复杂劳动和技术劳动交换到的简单劳动量在统计学上可以证明是相等的,否则存在复杂劳动和技术劳动是否可以还原为等量简单劳动的疑问。
同时在应用还原法时,是否考虑了复杂劳动中创新收益?
先回答:只要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换算”符合这里分析的“迂回相等”原则,就不存在“创新收益”--也就是说,创新收益是在没有达到这个相等的条件下出现的一个“非均衡”结果。
至于现实的核算,结果会很明确: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换算,不可能符合这里的“迂回相等”。
这里所说的相等,是一个“思想实验”意义上的抽象,是一种逻辑上的极限和最终均衡,现实经济不可能达到这个均衡,只能处于趋向这个均衡的“中间状态”--本文在此之后具体分析和解释了“中间状态”和“动态分析”以及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的解析。
这种分析的意义不是认定现实肯定处于这样一个均衡,而是从逻辑和分析和介绍这样一个趋势,这个趋势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类似,简单粘贴一下我曾对“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解释,思想是一样的:
=================================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不是一个理论,也不是一个假定,也不是一个猜想,而是一个基本趋势。
这个基本趋势所指的不是所有的资本获得的利润都是相等的,而是指,那个资本也不会甘心自己的利润比别人的少,所以竞争会导致不同资本的利润率“趋于一致”。
所以,从动态上说,总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指的是,所有的资本在争取更高利润,使得高利润领域不会持续下去起来越高,低利润领域不会一直低下去。
用完全竞争解释他不妥,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结果,是一种极限思维下的均衡,所有企业都一样。而这种趋势性的观念,则只是一个总体趋势的表述,它允许企业之间的利润有实际的差别。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281678&page=1&from^^uid=9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