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714 1
2005-11-07
从表面上看去,郎咸平似乎代表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扮演了一个“公众财产的守护神”的角色。但是我们看看这个事情的结果:国有企业的改革因为郎的一番慷慨陈词停了下来,中国什么时候出现过这种情况,因为一个教授的一番言论就把重大事项停止了。我们现在反过来想想,国有企业继续存在下去,到底对谁有利呢?显然不会是广大的老百姓。而且国有企业存在一天,我们就得为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付出代价。我们再看事情的另一面,说白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存在着这样一个难题,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个事实就是,国有企业的改制确实需要付出代价,而当今中国真正能够付出这种代价的只有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这可能不是最佳选择,但是绝对是最现实的选择,因为我们已经不能支付国有企业继续存在下去的代价了。现在我不得不问一句:国有企业继续存在下去到底对谁有利?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我想我的置疑是对还是错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7 22:10: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1-8 09:17:00
因噎废食的责任不应怪罪到郎咸平身上,郎反对国企改制大量国有资财量化给个人的改革途径,这种监守自盗方式也是对改革本身的反动,在国民对国有资产监督不到位,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没有话语权的情况下怎样达到帕累托最优,要么这样该要么不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