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辨析常识与科学
这学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阅读了英国著名的科学社会学教授约翰•齐曼(John Ziman)的《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我对课堂上与同学探讨的科学与常识之间的关系比较感兴趣,课下进行了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思考,下面将从科学与常识的区别、联系来辨析科学与常识。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science,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到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科学就是知识。第二,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第三,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第四,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社会建制。第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
常识是一个移植而来的词,英文是common sense,但在中文的用法里,若细加分辨,common sense并不是完全对应。常识较偏重明显的事实,common sense更偏重于事实所包含的道理,翻译为中文的“常理”更为准确。不过,人们在使用时经常将common sense翻译为常识。常识之“常”意指为众人分享,并被认为其获得不需要经特殊的训练。常识不来自证明。我们通常讲的“常识”是说:事情就是这样。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太阳东升西落,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太阳东升西落。老师告诉我们眼镜蛇会致人死命,我们不会去证明眼镜蛇会致人死命。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
在《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这本书中,齐曼引用了胡塞尔的专门术语“生活世界”,齐曼认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可以避免许多更为熟悉的术语——诸如“普通”、“日常”、“常识”、“平凡”等——认识论含义。实际上,科学知识存在于人类自身生活的世界所了解的事物中。“自然的态度”就是要把其中很大一部分通常不被当作“科学的”知识作为科学整体视为理所当然。齐曼将科学及科学知识投影到生活世界这一认识域中。大大拓宽了传统的就科学论科学的狭窄视野。
科学与其生活世界的对应者——“常识”——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它们有时表现为相互竞争的对手,有时又表现为相互帮助的同盟军。常识是人们通过他们的日常经验对世界的习得,并被假定为引领他们度过日常的情境。社会学家指出,人类并非天生就有常识,常识的获得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经历。人们通常把常识看作是应付日常情景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知识。齐曼认为,科学知识虽然有许多非常独特的特征,但是它不能被正式地建构为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认识领域。科学必须和人类的某种经验事实相符合,否则就很难作为一种科学解释。同时,大量生活世界知识与科学混杂在一起,为了找到科学真理,人类必须在占有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检验出真正的科学真理。科学知识仅仅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小部分。然而科学并不仅是对“民间科学”的系统扩充,或“大写的常识”。相反,“它与小写的常识相一致,而这一点正是科学的特色。”[1]可见,在齐曼看来,常识对于科学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基础性的。因为“那些必须满足的认知规范——精确性、独特性、可重复性、普遍性、连贯性、一致性、严密性——都完全是常识性的,但是它们又很少适用于科学之外。事实上,任何外在地与这些规范相符合的‘事实’的集合通常被称为‘科学的’,并仅靠这一根据而被给予信任。”[2]
通过齐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常识与科学理论一致时,常识对于帮助理解科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们首先将这个现象作为一个常识,之后人们才从科学理论上发现了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这样人们就可以更好的认识最初的常识,也就更容易接受后来的科学理论。所以,当科学与常识一致时,常识可以推动人们更快的接受科学理论,这正是常识对于科学的基础性作用所在。同时,科学也为常识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解释。而当常识与科学不一致时,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科学比常识要“高明”,其“高明”之处正在于有些事情常识不能提供良好的解释,而科学却能做到。例如,科学可以解释虹吸现象、磁石的吸引力、日食月食、行星逆行等异常的事情。科学学说——自然厌恶真空解释了虹吸现象。河流由高处向低处流,人们为什么不用这个现象来作为自然厌恶真空的例证?因为水往低处流失正常的。水本来不往上流,在虹吸管中却往上流了,因此,虹吸现象特别引人注目,需要解释,而这恰恰是常识无法解释的。正因为此,虹吸现象作为自然厌恶真空的例证特别具有说服力。但是,有时科学和常识虽然不一致,但是两者并没有对错之分。例如,即便是有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也不是一种错误,人们讲太阳东升西落并不是在主张地心说,而是在描述一个经验事实。科学并不一定代表“正确”,如果将“科学的”视为“正确的”,就站到了“科学主义”的阵营,违背了科学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笔者认为,科学与常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的客观性、准确性与常识相比更高
常识经常是一种经验上的总结,类似于归纳法,这种归纳的准确性远远不及科学;科学通常是逻辑上自洽的理论体系,追求统一的解释,能够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科学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觉为前提的,强调怀疑和创新,常识通常是人类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科学的理论化、系统化与常识相比更强
常识通常是一种简单的、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日常合理的判断和经验,其特点是浅显易懂;而科学通常表现为一种理论,呈现出系统化、体系化的特点,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科学追求统一解释的目标,例如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3,科学具有自身的社会建制,而常识通常为普通人的知识
科学的社会建制体现在科学共同体的形成,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共同语言,科学共同体利用同行评议、实证检验等机制维护科学的客观性、准确性。常识通常为个人的知识,具有地域性、易变性等特点。
同时,科学与常识的联系表现在:科学与常识同属于知识,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知识体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科学既有高于常识的地方——能够更客观、准确、全面的解释世界,又有依靠常识发展的一面——人们认识科学需要经验事实,即常识的支撑。
正确认识科学与常识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齐曼的自然主义科学观,尤其是认识到科学的客观性并不那么强硬,在程度上与生活世界的常识并无本质区别。换句话说,科学的“客观”如同日常生活常识一样是依赖于具体语境的,科学知识的形成是语境性的,是有其时空限制的,绝对的客观性只是一种信仰。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