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最近的武大高研与刘国光一文有感
最近看了好多这方面的网上的口水战,也详细拜读的刘国光的文章,有些感想。下面的分析只是运用了特定的框架进行分析,请大家对结果不要太注重。
我想先引用两句话:历史的趋势是不可逆转;历史不会在每个事件上重复其趋势。
好,进入正题。
首先,对经济学学生的市场需求是怎样的?
市场上对经济学的需求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解,对经济实务中的问题有很快的理解。从而能够很快地掌握经济金融实务的操作方法与规程,他们基本上是做经济实务的操作层面的事情。第二个层次是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并且有很强的研究分析能力,他们基本上是做分析工作,第三个层次是掌握经济学理论并且能够对现有的理论有大的创新。
市场对第一个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是直接,因为他们需要这样的员工,由于实际经济环境是变化的,因此就会有对第二个层次的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的需求,然而分析是需要工具的,因此需要有人能够对基本理论有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为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提供工具。可以看出,第一个层次的需求是直接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层次的需求是引致
的,而且需求量是递减的。
第二,中国经济学教育培养的现状与市场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可以说,中国有大量的第一个层次的学生的供给,当然其中也有质量的高低之分。而第二个层次很少,第三个层次的学生的供给很缺乏。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虽然现今世界的资源的流动性很强,然而流动也是有很大的成本的,还有环境和文化的关系,使得国外相应层次的供给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出,对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的供给在不同地区间的替代性是比第一个层次高的。然而综合来分析的话, 国内对高层次的需求还是供不应求的。
第三,武大高研、上财课改为什么会存在?他们侵犯了谁的利益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正是对于高层次的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才会有武大高级研究中心的建立与上财还有北大的一些课改的存在。由于体制的原因,历史上还遗留了许多号称是学习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的一些老师,然而他们只是僵化地学习了其中的结论,没有从理论的源头去思考、学习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结果就是抱着其中的个别结论对中国的现状中的问题轻易地做定论。诸如武大高研等经济学的改革触动了他们的根基,因为允许这样的改革就等于是允许用所谓的西方经济学的思想来指导经济学的教育,这样的改革和现存的国内一些商学院的枝节的改革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后者只是在枝节上修改,而前者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的否定,如果允许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就等于要一步步地把那些抱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存在的基础剥夺。
第四,IAS事件和刘的文章的实质是什么 呢?
刘的文章是他所代表的那个群体向这个世界昭示其存在的悲凉的呼号,他们在急呼,他们要生存,他们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要被从精神与物质上消灭吗?然而刘的文章还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权力集团开始关注这件事情了,权力集团在思考,他们是不会无视市场需求的信号,但是改革决不能触动他们的利益。当他们雇佣的门客要生存不下去了,他们就要再思考,这样改革是不是也会对自己的利益造成损害?从以往的改革中,他们看到,渐进的改革对自身有有利的。因为他们可以逐步改变,去适应改革的新环境,而不用担心在急风暴雨中失去权力。因此,在现在的情况下,他们还是需要象刘那样的门客的,但是他们也在逐步改变,可以说是在逐步抛弃那样的门客,重新雇佣新的门
客。象林、张之流。不过刘的文章传递了他们的态度,就是:改革可以,但不要太快,要给我一个适应转变的过程。同时,他们也在观望,通过这篇文章来试探,改革的新锐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
所以,在这篇文章发出这样的信号后,改革的新锐会做出反应,那时,反应的力度就直接决定了刘这样的御用文人的政治生命与他所代表的群体的寿命。
而IAS的事件本质上与刘的文章是一样的,只不过还有具体的利益斗争在这里,Chou和武大的权力博弈会决定这件事情的结果,虽然这件事情含有历史的趋势,然而决定力量却不是趋势的力量。
最后,我还是想引用那两句话:历史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不会在每个事件上重复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