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主贴续2:解释经济和解决经济周期问题所必须了解的数学现象
(
续1在35楼)
对无理债务、有理债务和盈亏平衡的讲解
35楼提到了买卖差和无理债务。
出现了买卖差,按理说,经济是不能上行的。因为企业整体没有获得币利,下一轮就无法扩大支出,除非社会用债务来弥补购买力的不足。这一现象表现为杠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扩大。
我们通常看到的借贷发生在某个单位,它借贷,然后产出、卖出商品获利,再还贷。看起来债务有借有还,并不可怕。但是真相被忽略。
真相是有一笔债务与买卖差相对应,是“无理债务”。
为什么说无理?因为这一笔债务难以清零,只会不断滚存。
为什么难以清零?因为本来购买力欠缺,造成对应买卖差的货物在货架上拿不下来,现在发生了了若干债务,购买力增加,于是货物被拿下了,但相应账单也需要另外同等购买力才能“买账”。这同样还是购买力的欠缺,等同于买卖差。本质就是买卖差由实物商品剩余变换形式成了账单。
人们往往认为,借贷者产出新商品,卖出新商品后不就可以还清该笔账单吗?
这在某一个单位可以,但对于全社会,则只能借新债还旧债,结果只是相应债务在不同单位间转移而不是偿清,所以对应“买卖差”的债务叫无理债务。
要理解这一点也不难,就好比一个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因丈夫借贷而欠10元钱,丈夫没有能力还。这时妻子又借10元拿回家,于是丈夫的债就还清了。但妻子的债留存。以后这笔债又转移到儿子等,不停地在家庭内部转移。社会经济就是这样,它们是一个整体,只是名义上大家各自独立,其实法理上的独立在数学逻辑上没有意义。这个现象即是下一篇续3所说的“须或”现象。
还要补充解释一下“无理债务”。由于它只是社会总债务里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的其它债务是可以清零的。因而其它债务是:“有理债务”。
举1楼之例来说,a和b无钱,a借贷100元b借40元,总债务是140元。以后还贷时,尽管a和b分别都能还清债务,但16.4元无理债务不能在社会上同时清零。(计算起来很麻烦,在此不列术式。)如果社会不发生这16.4元无理债务,则b能完成销售,但a最后只能获得92.6元销售回款(此是因为缺乏自己纳税和还贷利息共11元的购买),然后要考虑a原计划获得9元币利应留在手中,因此,a能够用于还贷的资金只有83.6元。与100元差距16.4元。有人会问,a不是要还105元吗,与83.6元差距应该不是16.4元,也就不是买卖差的值。注意:新出现16.4元无理债务,则a能还清债务,不管a的利率是多少。以后各轮次,债务累积只与对应买卖差的无理债务有关,而与a约定的还贷利率无关。
(如何方便计算:从以上可以看出,本实验设计生产消费的起止时序从投资开始,到下一轮投资前结束。这样的设计是现实情况,但不巧妙。因为能否完全销售是未知的,这个未知牵涉到售后的纳税和还贷的不确定以及政府采购和银行消费的不确定的,也就是反过来又引起支出的不确定,结果导致计算过于复杂。不如改变一下。假设起于对上一轮售后的还贷、纳税,然后分红、自己消费、捐赠、投资。这样,企业这一轮次的支出值就是已定的,而是否能销售出去是未知的。只有一个未知数则计算起来就简便得多。)
如果没有无理债务,有来自环境整体以外的购买也可以匹配买卖差,比如出口。由于出口与进口作用相反,于是顺差可以顶替无理债务的作用,但顺差必须足够大。本例中应顺差16.4元。这样就不必无理债务了。
顺差或逆产只对一国产生影响,对全球没有作用。顺差或无理债务之所以有作用,是因为数学上买与卖的盈亏平衡原理。
所谓“盈亏平衡”,就是说货币在作为流通媒介时,获利与亏损是平衡的。
这很好理解,如同赌博时有赢家就一定有输家,而且赢的钱与输的钱数目上会对等。但在商品交换时,由于支出货币后会得到商品,于是支出货币的一方并不认为自己“亏损”。但是其货币收支是处于亏损状态(币损)。
即总体上,W(币利)= L(币损)。
用公式证明一下:
设全社会共有n个经济单位,在t1与t2两个时间点,各经济单位持有的货币分别是A1、B1、C1、……及A2、B2、C2、……,
则有
A1+B1+C1+…… = A2+B2+C2+…… (因为货币总量不变)。
也就是(A2+B2+C2+……)-(A1+B1+C 1+……)= 0;
变换一下,则(A2 - A1)+(B2 - B1)+(C2 - C1)+…… = 0;
每个括号内就是各单位的币利或币损,总和为0。即,币利= 币损。
现实中就不仅是币利了,而是买卖差。因为储蓄使购买力先行减少,或说储蓄是币利的一种形式,应补充到币利中。类似储蓄的还有购买债券和货币被遗忘。把这种一个生产消费轮次中不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称作“币存”。
那么,假如t1、t2时间段内新增加别的单位呢?结果仍然一样。比如t1、t2时间段内新增加单位X,X带来了新资金,到t2时,将X的币利(X2 – X始)代入上式,结果还是等于零。因为货币流动使X得货币差补给了别人。
社会上货币量变动对盈亏平衡无影响。
盈亏平衡对经济正常运行很重要。经济之所以出现周期波动,乃是因为经济环境中,所有单位都在追求币利而社会并没有相应币损与之匹配。有人会说,个人消费、政府采购、慈善单位购买等,这不是币损吗?确实是!但是,这些人或单位应归纳到企业。他们只是在替企业花钱,而企业是不亏损的。1楼的表中已显示,所有购买都是企业a和b的支出在做转移性支付。并不是哪个单位自己永远有钱,而只能从企业的支出来获取。因此,总体来说,社会缺乏亏损项去匹配买卖差,不得已只好用无理债务来弥补。
若从世界经济如同一个人在自买自卖来看,盈亏平衡更容易理解。
计算盈亏平衡时,要求用“支出”而不是“投资”,用“币利”而不是“利润”。用“币存”而不是储蓄。这样才能看清楚,算准确。
结合前面括号内“如何方便计算”的内容,将生产消费循环的时序改一下(不影响结果),则有:
对于某个企业a,一个轮次内其支出货币的内容包括:
纳税
分红(包括还贷款利息)
自己消费
捐赠
投资(购买原料和发放工资)
其它
然后将社会所有a合并得到∑a为A,相应支出∑e就是E。这时,纳税经合并而成为国家税收;投资合并后,包含了投资消费;投资里的工资与税收后政府发放的工资,形成了居民收入。显然,E中已完全包括了投资+消费+政府采购,经典理论所说的总需求不过是企业支出的货币被企业、政府和居民持有去购买,而分别被冠以“投资、消费及政府采购”的名称。这样看来,合理状况下的总需求(不考虑进出口)不过是E中的一部分,即企业支出减去“币存”的那一部分。而现实中,政府和居民还可以借贷,比如财政赤字,居民按揭等。借助于这些借贷,总需求的购买力被虚假地扩大了。而这里发生的债务又有助于企业获得币利。于是企业可以不断扩大再生产,经济得以上行。
因此,买卖差一定要有债务与之匹配。债务就是币损的替代形式。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迄今为止,都在用债务拉动,其原理,是债务充当币损,使企业能够实现盈利,亦即实现了盈亏平衡,所以经济才得以前行。衰退时,债务还不上,就成了真实币损。
现实中,由于存在流通速度,所以只要少量的币损就可以实现很大的币利。详见下一篇:流通速度与“须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