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马克思的剥削一说是假定资本家永远在赢利,不停的将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出去.不停的用得来的钱进行扩大再生产.不停的雇佣工人,只是给他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一部分的钱.
但是,资本家们怎么会预先知道赢利,怎么会知道赢利多少?怎么会不考虑在销售过程中其他厂家的竞争而引起的价格战?所以首先我要说商品的增殖是由社会需求引起的.假如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那么商品又如何能增殖?
另外,单凭工人赤手空拳怎么能使一个商品增殖?一个人守着一堆饮料的原材料,他就是再有力气也不可能凭借一双手把他变的有价值,更别提使它们增殖了.他需要资本家购买的机器来生产出一袋袋的饮料,而机器是资本家投入的成本,所以产生的增殖资金理应归他们.
数字更能说明问题,请看:
假如一个企业家打算办一个饮料加工厂,拿出全部积蓄来购买了一台饮料机、一个月的原材料、一个雇佣劳动力.(将数字简化方便计算)
一台饮料机(负责加工原料兼包装)按二万元算,可用10年,每天折旧费约5元,饮料包装0.1元(饮料机每天生产100袋饮料),电费每天1块原料0.6元,一个工人每天工资是50元。成本费用是:0.1*100+5+1+0.6*100+50=126元
在销售中,饮料的加工费每袋收取0.5元,100袋收取50元;原料费用每袋收取4元,100袋共400元.
假如100袋饮料当天都能卖出去的话,这样一天的总收入是450元。
不包括工人的工资在内,就是说企业每天赚取450-126=324元的收入.
工人和企业家同样用30元进行吃饭等基本生活的消费,最后企业家剩余294元,工人剩余20元.
第一天这样结束,并赢利了.
虽然这是收入悬殊,但是企业家从购买饮料机,到购买原材料,到动脑筋与其他饮料生产厂商进行博弈,投入了更多的心血.
而第二天,假定生产了100袋饮料,却只卖出一袋,一袋的收入是4.5元.
生产成本是126元,亏121.5元.工人的工资怎么办?只能从上次赢利的钱中来支付.企业家的流动资金剩余244元,工人有了70元,再消费30,企业家剩余214元,工人剩余40元.
假如第三天只卖出一袋,总收入依然是4.5元,76.5元的成本卖回了4.5工人的50元工资还是要给,这个时候还要从上次的储蓄中来垫,这个时候企业家只剩下164元的流动资金,工人又有了90元.再消费30后,分别剩余134元和60元.
第四天,依然 如此,企业家只剩下84元的流动资金,而工人有了110元的流动资金.再消费后企业家流动资金剩余了仅54元,工人则有80元的剩余.
到此为止,我们再来看看,企业家赔了多少.四天的总生产成本是504元,而四天总共卖出4袋,一袋4.5元,共18元.陪了总共是54+18-504=432元.可谓血本无归.而工人则得到80元.
假如此刻饮料厂不再半办下去了,就损失了一个刚刚折旧的饮料机,一大批原料,等等.这些有耗费了企业家多少钱.
看看,一旦厂子倒闭谁损失更大.
一旦市场不再需要这种饮料,工人就是劳动能力再强,他也生产不出剩余价值,所以说,剩余价值不是工人创造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