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善文
金融去杠杆向何处去,是当前资本市场最为关切的热点话题。我们首先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和变迁历史说起。
一、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和变迁
1、影子体系规模的快速膨胀

过去七八年的时间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从无到有,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简单以银行理财资金余额来反映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的话,可以看到,2008年,其规模不足1万亿、占M2比重不足1%;至2016年年底,理财资金余额近30万亿,扩张了30倍,占M2比重近20%。
考虑到理财之外还存在其他创新性的影子业务,这一体系真实的膨胀速度还要更快一些。这一体系的膨胀、很多创新业务的出现属于很晚近的历史,因此很多金融从业人员包括我们,都是其见证者并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
2、单纯基于金融自由化改革无法完全理解影子体系的扩张
影子银行体系快速扩张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分析将其归因于利率管制的放开、金融自由化改革,归因于单纯的监管套利。这样的看法无疑有它的道理,也触及了这一问题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在我们看来,这一看法忽视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和变迁背后更为基本和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是不完备的。
我们知道,在银行负债方业务中,有两个子市场比较特别,一是保本理财市场,二是大额协议存款市场。保本理财和大额协存的共同点是很早就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利率较定期存款灵敏许多。
差异在于,前者属于银行表外业务,后者属于表内业务,面临的监管环境不同;前者期限较短、多为3-6个月,后者期限较长、多为61个月;前者更多面向零售端客户,后者主要面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等等。
首先我们观察银行保本理财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的利差。比较清楚的是,在影子银行体系快速扩张的七八年时间里中,保本理财与同期限定期存款的利差中枢较此前有非常明显的扩张。2010-2013年,平均利差较2004-2009年抬升了70个BP,2014-2016年较2020-2013年又更进一步抬升了90个BP。

理论上,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单纯利率管制放开、金融自由化或监管套利推动理财规模扩张的同时,会使得理财与定存利差显著收窄,或者至少维持不变(交易成本的存在让利差无法完全抹平,但这反过来意味着规模不会扩张太快)。因此,期间利差中枢不降反升清晰地表明,单纯金融自由化的解释是不完备的,这背后有着其他更为基本和深刻的宏观驱动。
接下来我们观察大额协存与保本理财利差。由于监管环境和期限的不同,大额协存与保本理财利率的绝对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但考虑到两个市场监管要求(例如法定缴存要求、资本拨备等)变化有限,期限利差在长期内也维持稳定,我们可以观察两者利差的相对走势的变化。
先将其展示为左右轴模式。能够看到,在2014年之前,大额协存利率与保本理财利率走势非常同步、变化幅度也高度接近。2014年以后,大额协存利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市场规模的萎缩可能也比较显著;然而银行保本理财利率(以及非保本理财利率)的下行要明显温和得多。
直接计算大额协存与保本理财利差,也可以看到,2010-2013年,期间利差平均水平为200BP,与2010年之前大体相当;然而2014-2016年,利差平均水平大幅度下降到13BP的水平。


为什么影子体系规模膨胀的同时,保本理财与定期存款的利差持续扩大?
为什么2014年之前大额协存与保本理财利率走势趋同?
为什么2014年之后两者走势又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这是关于影子体系发展和变化需要认真回答的三个问题。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