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37 7
2017-06-21
银行备战年中“荒”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7年第24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6月19日
http://weekly.caixin.com/2017-06-17/101102679.html?p0#page2
由于央行预期管理和银行提前布局,预计“钱荒”不会重演;但在负债成本迅速上升、货币政策短期难松的基调下,商业银行难免心慌慌

《财新周刊》 文| 财新记者 吴红毓然 武晓蒙 吴雨俭 韩祎
  每年夏至,都是考验银行业流动性的时刻。今年叠加央行宏观审慎评估(MPA)及银监会的“三三四”大检查,形势更为严峻,银行业如何应对年中大考?
  “资金荒过资产”,是对目前市场最形象的描述。一年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高过同期限上海银行间贷款基础利率(LPR),传导出倒挂信号;短期限同业存单(NCD)利率飙升至5%以上,银行重返线下抢夺存款,均是“资金荒”的体现。
  不容忽视的是,衡量银行流动性的指标之一、流动性覆盖率(LCR)需要在2017年底前从80%升至90%,以在2018年底前实现不低于100%的监管目标,对多家中小银行是很大的挑战。LCR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与未来30日资金净流出量之比。去年末,多家银行可抵押优质流动性资产明显不足,而为满足MPA考核等要求,跨月负债过多,以至于多家银行LCR指标不达标。有股份制银行资产负债部负责人估计,三分之二的股份制行LCR指标目前难以达标。
  不过,多位银行人士指出,2013年6月的“钱荒”不会重演:一是4月以来银行基本布局完毕,甚至不惜“烧钱续命”;二是存款准备金考核已调整为日终余额平均法,若实在缺钱,银行可透支一两天存准,到期补回即可;三是央行已进行预期管理,表明相机抉择的态度。“央行肯定会给钱,但成本肯定高,相当于每借一次钱扎你一针,让你长记性。”一位资深银行专家如是总结央行的态度。此外,财新记者获悉,原定于6月12日前提交的“三违反”“三套利”银行自查报告,将延期一两个月,具体时间由各银监局酌定。
  尽管短期内不必过于担忧惨烈的“钱荒”,但在整体负债成本已上升、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维持流动性紧平衡的基调下,商业银行面临重新摆布资产负债结构、甚至调整业务模式的挑战。
  一位接近央行人士对财新记者指出,从数量上看,今年货币政策总体会紧一点,这有利于市场机构纠正过去过于激进的行为,调整在期限、成本、收益等方面错配的扭曲现象。他同时指出,流动性补充措施的选择也要考虑资本流动趋势、汇率变动、国内经济基本面等情况,“目前还看不到充足理由要放松”。
  资金价格上,市场利率是否有上升空间?美国东部时间6月14日,美联储宣布提高联邦基金利率0.25个百分点到1%-1.25%水平。上述接近央行人士指出,中国不一定跟着美联储加息而进一步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若受美联储加息后全球资本流动影响,中国流动性会有所收缩,市场资金成本也会自发上升。
1497685065162843.jpg
  负债成本迅速上升,倒逼银行提高资产定价。目前多家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的调整频率加快,几乎每月一调。据财新记者了解,大中型银行的对公贷款定价已较年初提高了50个至100个基点(BP)。
  银行开始重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存款立行”悄然重提。整个5月,同业存单呈现明显的“量跌价高”态势,而理财规模增速趋缓明显,投往债市、非标资产的规模均有所下降,表内信贷融资则明显回升。
利率倒挂信号
  近期市场出现多个品种的利率倒挂现象:拆借利率高于贷款基准利率、企业发债利率高于贷款利率、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
  5月下旬开始,一年期Shibor持续上行,突破4.3%的一年期LPR,随后又上穿央行六个月至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35%。至6月14日,一年期Shibor仍牢牢站稳在同期限LPR以上。虽然LPR仅是报价而非成交价,Shibor也多参考短期限品种,但这一倒挂信号仍明显反映出市场的“资金贵”。在资金紧张情况下,倒挂是正常现象,但这一次会持续多久?
  “6月末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很小,撑过去就好。”一位大行资管部人士认为,银行的资产规模无法在短期内调整,所以只能在利率倒挂时硬撑着。同时,根据近期央行的态度判断,再次出现2013年“钱荒”事件的概率并不高,但“半死不活”的“钱紧”状态也不会因为过了6月就结束。
  “倒挂说明银行间市场传导得更快,退潮也会更快。”某资金融出大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指出。
  受流动性紧张影响,债市利率大幅攀升。2017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AAA级五年期中票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5月15日至5月21日,五年期AAA级的中票收益率高达6.14%,较前一周跳涨147个基点;而五年期对公贷款的基准利率为4.75%。
  一位城商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认为,这或是因为贷款利率的调整相对滞后于债市。债券利率和贷款利率出现倒挂,说明金融系统定价或资产配置存在问题,必须有要素或价格进行调整。除此,亦有资深银行专家指出,这是因为银行理财资金增速显著放缓,并从信用债市场撤出、债券配置需求减少所致。
1497685073183083.jpg
  此外,从6月11日起,随着国债利率期限倒挂,NCD利率曲线也从正常变为倒挂,AA+的一个月期NCD发行利率高于一年期NCD近10个BP。
  “这本质上是部分银行对跨季资金的饥渴程度加剧所致。”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认为,短端债券收益率的定价锚不再是资金利率,同业存单利率已经成为新的短端债券收益率定价中枢。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则分析称,NCD短长期品种的利率倒挂,可能说明市场预期利率未来会适度回落。中信证券固收研究团队也指出,在跨季需求压力下,一个月期NCD利率上行最快,跨季后发行利率下降可能性很高;年中节点过后,同业存单需求或有所缓解。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目前利率倒挂,显示出短期的流动性风险溢价上升,“不排除严监管后,一些银行流动性尤其是城商行的压力会加大”。他表示,随着银行内部有意识地合规和开展业务自查,有些银行会做出调整,这个使得前期一些激进的做法会受到抑制、调整,这在部分品种的利率倒挂上反映出来了。
同业存单艰难续命
  对于个别银行而言,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再高都是小事,没人买才是大事。所幸近期情况有所缓解。
  目前持有NCD的多为大行及广义基金,约占总成交量的60%;但有两家大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明确告诉财新记者,已减少配置NCD。上海清算所数据也印证了这点:5月同业存单托管量净减少3904.8亿元,其中广义基金配置规模放缓,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连续两个月和连续四个月降低同业存单持仓规模。
  5月同业存单呈现明显的“量跌价高”态势。中泰证券固收团队指出, 5月同业存单净融资额仅为527.8亿元,仅为4月净融资额的10.8%。兴业银行等股份行及杭州银行等城商行,已开始重新发行同业存款——这正是央行力推NCD时想要替代的品种。
  进入6月,同业存单发行逐步量升价稳。6月5日至6月11日,NCD单周发行量近5000亿元,净融资额升至1345.60亿元,结束连续六周净融资额为负的状态。同时,股份制银行发行的AAA级NCD收益率在5%,基本到顶;6月13日收益率回落到5%以下。
  “NCD有价无市的情况不存在。”浙商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认为,假如一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上浮到6%,肯定有一大堆投资机构购买。
  中信证券债券研究团队认为,同业存单经历了一季度量价齐升到如今二季度的量缩价涨,其背后逻辑有两个:一是NCD发行利率随行就市,水涨船高,基于发行成本等考虑,银行主动收缩发行规模;二是央行流动性紧平衡下,市场主体风险偏好回落,叠加本年LCR指标考核要求,同业存单投资者配置需求不足,从而被动推高NCD发行利率。
  “缺钱就要发,不缺钱可以不发,就这么简单。”一位城商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向财新记者透露,其所在行已不再新发同业存单,且不再投资同业存单。他表示,各家情况千差万别,有些特别小的银行依然存在资金募集的压力;再加上货币政策、各地银监局的检查力度不同,都会影响整个市场的供需变化。
  影响同业存单量价的关键,仍在于监管政策上是否将其纳入同业负债。央行认为按2014年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NCD应作为同业负债;银监会在检查中要求,NCD需纳入同业负债,看是否占比超过33%,但未明确超标是否违规。
  光大证券银行研究团队对169家样本银行测算分析,有19家银行的占比超过33%。按33%计算,预测同业存单未来的缩减量共6768亿元。这包括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重庆银行等上市银行,以及包商银行、达州商业银行等小银行。
重抢核心负债
  “今年不是存款竞赛,是大家都在抢存款。”一位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说。监管对银行同业和资管业务的态度趋严,挤压了银行的批发性融资业务,银行对于核心负债的渴求较以往更甚,“现在主要是对国库现金定存和政府存款的争夺”。
  近期,部分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较央行基准利率上调幅度不等,有的达40%、并大力推广大额存单。“很长时间没额度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又有额度了,40万元起存,利率3.85%,比基准利率上浮40%。”不过,三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并非突然上浮,去年就是3.85%,只是因为对银行而言成本高、一直没有额度;近期额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的揽存压力。
  有银行员工表示,目前银行对存款的考核较严,存款考核占比相对理财等其他业务都要高。一位大行的员工对财新记者透露,存款工作的督导频率加大。“行里天天开会强调存款,各网点按日在微信群上报当日揽存数,大领导实时监测存款数据。”此外,该行存款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权,如果存款考核没完成,其他业绩绩效都要打折,甚至减半。另一位城商行的员工则说:“目前买理财没有激励政策,存定期可以送礼品,行里组织各支行存款竞赛,排名靠前者有绩效奖励。”
  对于银行负债重心回归“存款”,有市场人士分析,一方面是今年以来的MPA考核,金融机构同业资产、同业负债面临收缩;另一方面,银监会监管检查力度加强,银行业面临去杠杆。但部分激进银行不仅杠杆高而且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在资产端尚未到期的情况下,负债端开始到期亟待补续。如果同业负债被限,银行间市场资金成本攀升,银行就不得不改变策略,从负债端最基础的存款下手。
  也有观点认为,存款争夺再现的是银行重新摆布资产负债结构的结果。曾刚分析,如果预期未来市场利率上行的概率比下行的概率大,此时银行会拉长负债端期限、缩短资产端期限,即“锁长放短”。
  因此,曾刚认为,揽储不一定是因资金紧张。他举例称,目前五年期定期利率约在3%-4%,如果银行吸收负债转而进行投放,信用债利率现在可能达到6%以上。“不见得银行资金有多紧张,非要拿存款‘续命’。拉存款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现在赚钱的空间有了。”
  一位城商行资金部人士则从指标考核的角度分析。“银行是缺流动性,但更缺的是指标。”他表示,银行现在为了让各项指标达标,需要做很多负债安排。“可能并不是由于特别缺流动性而要去吸收负债,而是需要把期限安排好,去满足流动性指标。”
  “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降准,加之这两年居民因买房加杠杆过快,整个存款的‘蛋糕’一下子小了。”一位股份行资产负债部人士指出。
  “银行回归核心负债是好事,一般存款比同业负债更稳定。回到银行熟悉的套路,值得高兴。”曾刚说。
表内信贷紧张
  资金价格上涨,传导到贷款端的表现为:便宜的按揭贷额度难觅,对公贷款价格逐月提升;但价格变动向贷款端的传导仍相对滞后。
  一位城商行资金部人士指出,一是对公客户没那么敏感,二是项目周期都是三到六个月。前期谈了很久,“可以跟客户说现在资金价格上来了,利率能不能提高点,客户愿意提高5个BP就很给面子了。”
  同时,央行的信贷规模窗口指导和银监会针对同业和理财的检查,导致银行信贷额度较为紧张。一位大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央行从年初就开始通过窗口指导压缩银行信贷规模,力度较大,目前来看并没有缓和迹象。他认为,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上半年经济数据,若经济表现太差,信贷调控力度才有可能缓和。
  央行北京营管部主任周学东在《中国金融》撰文指出,今年一季度,北京人民币新增贷款1650亿元,同比增10.5%,与第一季度北京经济增长6.9%、CPI增长1.6%基本匹配。10.5%这一指标,从宏观上看在“GDP+CPI+2个百分点”区间,是审慎的。
  占去年新增贷款半壁江山的按揭贷款,在央行的引导和市场行情下,已难以持续。周学东指出,从2017年1月开始,MPA考核加入个人购房贷款增长这一因子,导致北京地区全部银行严控新增按揭贷占比,并将全年调控目标确定为25%左右的合理水平。
  “现在贷款业务是有价无市。”一位股份行人士表示,各家银行表面上没有贷款额度,并不是真的没有资金放贷,而是由于利率倒挂不愿意放贷。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人士表示,从4月开始,行内就没有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额度了;由于资金成本上行,发放太多期限长的个人按揭贷款反而是亏本的买卖。
  企业贷款方面,地产融资受到较大挤压,市场人士关注基建等项目的后续信贷规模增速。一位股份制银行风险部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贷的策略没有太大变化,但因MPA考核,新增规模暂时没有了。另有银行人士指出,前两年,地产和平台公司因发债顺利,提前还贷款;但从2016年底后,这些公司又不再提前还贷了。
  不过,也有券商机构事业部人士认为,非标资产无法回归银行表内,因为非标资产达不到表内资产的标准,银行必须硬着头皮“续命”,虽然不至于构成流动性风险,但会侵蚀之前的利润。
货币乘数见顶
  6月15日,央行发布信贷数据显示,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1万亿元,同比多增1264亿元,略高于市场预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6%,却创历史最低。央行指出,随着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以及监管逐步加强,金融体系主动调整业务降低内部杠杆,表现在与同业、资管、表外及影子银行活动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股权和其他投资等科目扩张的放缓上,由此派生的存款及M2增速也相应下降。
  多位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财新记者指出,在“央行-大行-中型银行-小行”的这一货币传导机制中,由于中小银行较为剧烈的同业“创新”活动,通过NCD和同业理财进行相互拆借,派生出新的“货币”创造,导致前述传导机制已然有所失控。
  “总体而言,中国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即基础货币增速远低于M2增速,同时M2增速远低于银行业总资产扩张速度。”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说,这就导致了M2与基础货币之间的比率(即货币乘数)在过去几年快速上升,也反映出一个新的现象:“金融系统自身的货币创造能力开始明显上升。传统上所谓的由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来增加整体货币供应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过时’了。”
  4月末,中国货币乘数达5.33,创下1997年有记录以来的新高。上述接近央行人士指出,近来货币乘数主要呈现分子(M2)变大、分母(基础货币)变小的趋势。从分子看,虽然存款准备金率未降,但通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总体上实际有所下降,银行自身的扩张能力增强;从分母看,央行对外汇流入的减少并没有像过去那样对冲,基础货币的扩张能力弱了。
  周浩指出,央行在过去的很多年内只是被动地补充由于资本流出造成的基础货币下滑,因此这也暗合“中性”货币政策的基调。但在过去四五年中,金融机构的“扩表”行为可称为疯狂;扩张之后的被迫收缩,事实上是目前流动性紧张的根源。
  “同业加杠杆,跟过去几年流动性泛滥有关。”一位资深银行业流动性专家指出,中小银行其实是将过去几年泛滥的资金利用起来,所以出现了空转现象。
  另一位银行业专家指出,“同业活动是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导致的套利。”以NCD为例,本是央行推出的一款较为透明、标准化的产品,但被银行钻了空子。“如果市场利率上去了,套利空间小了,自然就萎缩了。”
  兴业证券固收团队指出,虽然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拖累仍将发挥作用,但随着房地产销售继续下行、金融去杠杆对实体经济融资的冲击持续加大及MPA等监管政策对银行自营非标的限制,M2增速预计仍有下行空间,相应的货币乘数也可能会随之下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6-21 09:01:02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6-21 09:02:00
Thanks for shar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6-21 09:02:1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6-21 09:16:03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6-21 09:17:3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