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199 1
2009-10-10
2009年10月09日 08:34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杨振宁在高锟庆功会上再提“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10月8日中新社)。
  杨振宁先生已经不是第一次强调,20年内国人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了。杨振宁先生的预测尽管有其专业性,但是一个人的预测也并不足以保证结果的必然出现。因为,决定事情发展的并不是一个人的预言。否则,世界的发展就会变得异常简单——请一些权威的人士作出一些美好的预言就可以实现目标,何必再劳心劳力地埋头苦干?
  人们之所以拿杨振宁的话语来证明诺奖与国人的距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国人到底何时可以拿到诺奖呢?这可是一个事关荣誉和面子的大事件。这种焦急其实是一件好事,任何成功都是内心动机实现的结果,就像英国谚语说的,成功需要三个要素:信念、奋斗、等待。在某种程度上,对成功的焦急是一种信念。信念虽然是成功的要素,但是只有持续的信念才会让热情转化为实际的努力与奋斗。
  只要社会与群体两方面养成追求诺奖的自觉,再加上科研制度的革新,而不是老在“惦记”,国人的诺奖情结就可以早日实现,未必非要等20年那么久。 (江苏 乾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10 13:36:27
为什么不惦记?13亿人不能出个诺贝尔奖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