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摔子——最原始的赌博工具之一,也算是中国的国粹了。早在几千年之前,金融还未成形之时,人们开发的博弈工具不多,大多都是一些单靠运气来决定胜负的随机性极强的工具。掷摔子在古代是一种广为接受的博弈工具(赌博),在于其本生的随机公平性,所以得到推广。既然是随机不确定性给了博弈的可能,若我们掌握了其结果的方程式,也就是说结果可以预知的情况下,还会有人参与博弈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令t表示摔子摇摆时间,
B表示脑电波导致操作人员操作变量函数,
M表示材料对结果的影响函数,
x,y,z为摔子的原始坐标,
则每次投掷的结果可用用函数 F(t,B,M,x,y,z)
假如数学与科技的发展程度已能得出函数F的表达式,能确定变函数B,M(均为t的函数)
,则可求出F()t的值。
于是在每次开赌之前,定下x y z t 就确定便知道了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摔子还具备博弈的用途么?显然是不再具有了,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这样的方程偏离率较大,若每次准确率为95%,则有5%的风险。于是乎开设赌场的庄家便对此加以利用,扩大赔率(杠杆率),在一个明显是买方占优势的情形下,将赔率定位19分之1。这样显然不会具有吸引力,因为投入一元资本,即使赢了收益也不过19分之1,所以庄家为了提高吸引力,就需要包装,将风险稀释,收益美化。最终出来的产品就是:大概率中奖,收益杠杆化(以一元为保证金,获胜收益为一元,提升19倍,但是一旦输再有的保证金下追加保证金18元)
其实说到这儿大家应该都能联想到今年年初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投资金融衍生品发生巨亏,千万资产变成负百万。这个事件几乎就是摔子博弈的翻版,银行在股市狂热的时候推出koda这个产品就是类似与摔子的结果已知非常有利于投资者,买入既涨,但是由于非系统性风险总是存在,所以又X%的风险,当然percents很小,所以银行扮演庄家的角色,推出koda产品,高度杠杆,与投资者对赌,而投资者的存款即为保证金。最终大家都明白,投资者输了,而且输的很惨。
那么为什么会输呢?理论假设上,这是一个零和游戏,对双方都公平,不该是投资者一方失败的。那么我们回到原来的案例摔子,古时候的赌场十赌九诈,操控赌场的是庄家,即使把操作者换成机器,程序依然可以改,这样方程函数就不可靠了,计算的值出现概率也就是一个虚假的数,因此投资必然失利。再回归到衍生品,银行显然扮演着庄家的角色,虽然当今的法制比较健全,但是依然难以完全禁止操纵。只要各大庄家改变一下类似于摔子案例的F()函数的任意变量,结果就加大不确定性,即是风险加大,最终获利。
在此为那些贪婪却又无辜的投资者表示同情,愿更多的中国公民能普及金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