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豆粕介绍
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豆粕一般呈不规则碎片状,颜色为浅黄色至浅褐色,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可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而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
大豆生长周期(东北为例)
种植期:一般为6月份,在玉米种植及冬小麦收割之后,如果天气变化使玉米种植受阻,农民就会选择转种大豆。
发芽期:这一过程一般在大豆种籽吸收水分达到种籽重量的50%后开始,通常在种植后一至两周内开始发芽,取决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及种植深度情况。如果土壤湿度情况较差,就会严重影响种籽的发芽,农民就会等到有足够的水分时才会种植,或者在干燥的土壤上种植后在等待降雨后重新种植。
早期生长期:在大豆发芽后25天左右,作物高度能达到6至8英寸。若土壤湿度较低就会使大豆生长缓慢,并可能由于根系较浅影响作物吸收养分。在大豆发芽后25天左右,大豆秧苗要比玉米秧苗的生长力强,高温天气通常只会影响到大豆秧苗的上半部分生长。此阶段大豆根系生长较快。
出枝期:大豆张出0至6枝。一般是在发芽后40天左右,顶茎的芽体较为密集并开始形成花朵。这一阶段大豆生长能够补偿大豆早期发芽或受到冰雹天气影响所受到的影响,在发芽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与开花期(7月中旬至下旬)之间大豆生长情况将决定大豆开花的数量,并最终决定大豆最后的产量。
开花期:在大豆发芽后45至50天左右。开花期一般持续大约30天,使大豆对短期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要低于玉米授粉期间受天气变化影响的程度。开花期时大豆高度能达到17至22英寸,已达到成熟期高度的50%左右。
结荚期:在大豆发芽后55至60天,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若天气过高或者在开花及结荚期出现旱情可能会使结荚数量减少,每个豆荚的大豆数量减少或者大豆重量减轻,从而会使大豆亩产减少,通常情况下,7月份的气温对大豆的最终产量影响较小,但在开花后期及结荚早期(8月份)如果出现异常高温天气,也会影响作物亩产。
产业链图
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极为重要,温度过高会影响到蛋白质含量,从而直接关系到豆粕的质量和使用;温度过低会增加豆粕的水份含量,而水份含量高则会影响储存期内豆粕的质量。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中国国内目前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
大约85%的豆粕被用于家禽和猪的饲养,豆粕内含的多种氨基酸适合于家禽和猪对营养的需求。
二、供求状况
各主产国产量所占世界产量份额图
世界大豆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从2010年至今,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生产国,其份额基本维持在35%左右。今年巴西产量有所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大豆生产国。
国内主产区分布图
中国是大豆主要生产国之一,根据大豆品种特性,可以看出东北三省为我国主要产区,其中黑龙江是大豆产量最高的省份。
主产国大豆历年产量走势图
除了中国,其他国家产量都大幅上升,近年来,国内产量有所下降。
我国为大豆消费大国,近年国内产量自足供给不多,大部分靠进口来满足需求,总供给是呈上升态势,且大量的进口使得库存膨胀,目前来看供过于求。
三、影响因素
大豆、豆油和豆粕期价走势图
油脂加工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靠豆油的销售,豆粕的需求变化与大豆价格的不如豆油那么显著。当压榨利润高或者豆油消费转旺时,开工率上升,大豆需求增加,库存减少,大豆上涨,而随着大量豆粕的产出,导致豆粕价格下跌,反之亦然。从总体来看,大豆、豆粕和豆油三者的价格长期趋势是一致的。
CBOT大豆期货价格与原油期货价格走势
原油作为最重要的大宗商品,历来有“经济血液”之称,原油价格的变动对大宗商品价格变动有着“风向标”式的影响。图中美豆与原油走势基本一致,因此在分析豆粕价格时,可关注原油价格变动方向,且与原油价格走势相同。
季节性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全球大豆生长周期所处时间表:
农产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播种、生长和收获季节性,这种季节性会影响到供求关系使得价格波动趋势有所变化。
根据自然规律从每年4月开始,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开始播种,当年9月开始收割,10月份南半球开始播种,次年4-5月收割。从这一种生长周期可以总结出,每年的7-8月份属于全球大豆供应淡季,价格多是高起,每年的11月份左右是供应旺季,现货充足,价格多为年内低谷。
四、重点关注数据
1、USDA月度供需报告及美豆出口销售周报;
2、EIA月度能源报告;
3、USDA作物生长报告;
4、NOPA月度压榨报告;
5、美豆出口检测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