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楼主很有意思呀
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靓女并没有找俊男,因为她们想避免第三者插足的机会成本。我想现在已经不是留个长头发弹个吉他就能找到爱情的时代了,这个男追女的时代,女生也越来越理性了,他们不光要考虑机会成本,她们也很关注长期的收益问题。
我修过这门课,Economics of Family,微观方向,很有意思的一门课,该课的模型比楼主更夸张呵呵~~~
讨论的主题是,关于家庭,爱情市场,以及和爱情市场相似的教育市场。
还有一些相关的牛人论文,不知道楼主想看看不?我可以提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6 6:38:52编辑过]
爱情是人的感情需要(是一种精神需求),超出一般意义上的生理需要(是以一些物质载体为基础,比如吃、穿、用等)。很难判断人的偏好程度,诚然每个男生都喜欢漂亮的女孩,女孩也喜欢帅气的男孩。但要如果发展为爱情,就是需要在一定的了解基础上,也许后来发现两个人根本不合适。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性,这不是信息不充分那么简单的。
爱情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果用经济人的理性假设,就太不合适了,往往两个人恋爱时都是不理性的。
也许分析一下可变的因素,找到一个可供研究的载体,比如楼上提到的机会成本,预计未来的收益。
(只是感觉不该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用经济学分析后能对爱情有多大帮助?不仅使我想起了看过的一篇文章《学经济学是不是会使人缺乏道德》)
正常的交换应该是一个生产者与一个消费者的对立。
而爱情的双方其实是生产的伙伴,他们共同努力,生产一种无法出卖的产品——爱情,并在以后的岁月里独自分享。
zhna1983 所说的不仅仅是机会成本,应该还从更宽泛含义上讲,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事前搜寻成本,以及监督成本,等其他机会成本.我在以后的系列中会更详细讲,希望大家关注和提意见.
卡卡西斑竹 ,希望您能和我一起分享,我只知道贝克尔在这方面很有研究.我买了他的一本书,不过还没来得及仔细看.
我想爱情依然符合理性人假设的.在现实中,我们确实能够看到某些人似乎做了一些不和常规的事情.但我想他们依然是理性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至于研究爱情经济学,似乎研究的人很少,是因为用经济学分析爱情会玷污神圣的爱情?还是没有研究的必要?我不知道各位网友什么看法?
[我继续推出我的第二个系列.希望各位提出意见或问题.我很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和探讨.先谢谢了]
爱情市场风险问题(一) 确定是相对的,不确定是绝对的。不确定因素充斥整个世界,所以我们每天必须面对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而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几乎时时刻刻都需要做决策。小到吃饭问题:什么时候吃、去哪吃、吃什么、怎么吃、该食物吃下去会有什么作用等;大到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是否继续上学、去哪上、上哪一所学校、上什么专业等。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信息是充分的话。决策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答案是非常明确的。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更多的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很多,致使做决策时左右为难,举棋不定。 现在回到市场中来,经济主体同样每天都面临决策,同样是不可能对任何信息掌握很充分,做任何决策都是在相对信息情况下进行。否则,在市场竞争中是没有失败者。而在现实中却有成功和失败者。失败者在很大原因是掌握的信息不充分,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有不确定性,就会给人们做决策带来风险。风险充斥着整个世界。而风险是由于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这点在爱情市场是同样很适用。那么爱情市场风险有哪些? 在爱情市场主体上,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目标来到这片神奇的市场,寻找交易对象。由于信息是非充分的,因为任何一个交易主体是不可能完全暴露自己的全部信息,比如一个女孩和男孩第一次约会的时候,男孩会尽量表现出优良信息,而努力隐藏自己的劣质信息。比如你会尽量表现出自己很有绅士风度,但你会隐藏自己有酗酒的习惯(假如有的话)。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唯一的结果是交易失败。我想是没有女孩喜欢酗酒的男孩。由于暴露的信息不充分,再加上判断能力的有限性,致使对第一次约会做出决策是要面临风险的:是否有必要进行第二次约会?交易主体第一个碰到的风险是确定自己交易的可能性交易曲线,即确定哪部分群体是属于你可能会发生交易的对象。由该曲线所围成的面积即为交易密度或交易广度,处于曲线上的点则是能使你交易效用达到最大化的点,但不是上面任何一点你都能达到,而必须受对方的交易可能性曲线约束,你必须使对方效用最大化才能成功实现交易。第一个风险通俗讲就是在某一特定市场范围内,哪些人有可能会成为以后自己爱情交易的对象。有时候第一个决策质量,直接决定着一生的幸福。所以在现实中有许多人对爱情迟迟未行动是由于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未出现。他(她)未行动并不代表这个人在身边真正地没有出现。而是由于信息非对称而造成错判。错判就成了该决策的风险。 爱情第二个主要风险是自己所喜欢的人是否会接受自己。现在假设一女孩很喜欢一男孩,女孩是否应该主动向该男孩表白呢?如果该女孩能全部知道该男孩在想什么,那么决策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但这只能是假设,所以该女孩则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该男孩的信息,比如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询问他周遍的朋友,来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因为一旦决策失败,该女孩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比如一方面心灵受到伤害,一方面或有可能会失去该朋友等其它成本。女孩和男孩相比,女孩似乎承担的风险要更大,这样解释了在现实中,男孩为什么会更主动去追女孩,而女孩显的更谨慎。 爱情第三个主要风险是确定恋爱后的分手风险。这种风险似乎是很普遍的,在现实中很少第一次初恋就走入婚姻的殿堂,在大学生恋爱市场上似乎更是鲜见,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学生分手率高则是有目共睹的事。所以在大学生市场中,决策主体面临的风险更大,而这一现象未被决策主体意识到或引起重视,此外该风险也是前几个风险的表现形式。 爱情第四个主要风险是在前面一系列决策上完成后,最后必须面对双方父母的意见。父母在古代似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现在作用在减弱,因为子女在这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这点给大家的启示是要想得到自己所爱的人,首先要博得恋人的爱,家长的心以后再征服,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该风险上恋人对此要承担多大风险没做过统计。但只要想想实际中的例子,就不可能忽视该风险对恋人的影响,有的直接导致恋人分手,更有甚者导致父女关系断裂。 爱情市场上还有许多其它风险:放弃朋友的风险、学业失败的风险等。在此不一一列举。风险总是和成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因为决策失败需要决策主体承担巨大的成本,所以对待爱情问题上人们似乎都显得很谨慎。上述中的任一风险的发生都有可能直接导致一个人一蹶不振,或彻底改变他(她)对生活、生命等的看法。至于风险的详细特征及风险的偏好待续。 爱情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待续………… 2005-11-25晚 北京
[系列三]
爱情市场风险问题(二)
——爱情市场中的风险偏好和交易成本问题
在以前的阐述中,我们知道了爱情市场交易风险无出不在,在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贯穿于爱情的始终,由于爱情市场和该市场中的“商品”:爱情的特殊性,该商品属于耐用消费品或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终身消费品,所以只要交易主体在准备消费和正在消费该商品时,风险则伴随着这一过程始终,那么交易成本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处于怎么的运动状态及它对交易主体对交易的风险偏好选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现以学生市场做一简要分析。
对风险的重视,是因为要对交易付出成本。而此处的成本和我们会计上所说的成本概念是不一样的。经济学所讲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既为得到某东西而放弃的东西。而交易成本概念则是由经济学家科斯首次提出:交易成本是指交易主体为了交易经济资源的所有权和确定资源的排它性权所付出的成本,包括交易的事前准备、事中监督和事后强制合同的执行的成本。为了论述地方便,不严格地利用机会成本做比较,因为机会成本是一种主观感受,对不同的交易主体,同样一个资源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这点应该很好理解,比如比尔盖茨的一小时和我们大家的一个小时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这样对分析问题带来了很大的不可比性,爱情交易中的交易成本从总体上可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指在交易中所付出的直接物质金钱投入,间接成本在这主要是指心灵伤害及时间成本(时间成本并不是针对于某一个体,而是对群体而言,此时,时间成本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变量来分析),文章所指的学生市场主要细分为:大学生市场、研究生市场(硕士生市场及博士生市场)。那么交易成本在各个市场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什么不一样以及交易主体双方在两种成本中的负荷有什么侧重点呢?
假设:在学生市场中,直接成本是无弹性的变量,即在交易中,直接成本不影响交易的发生。也就是所有学生在面对爱情消费品时,都有平均消费支出能力。直接的物质金钱支出并不会成为交易主体成交的障碍。这一假设基于两点:一是在给定直接成本情况下,研究间接成本是如何影响交易主体的风险偏好选择问题;二是和其它爱情市场相比,学生所支付的直接成本数量并不是很大(因为交易主体双方都明白学生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基本上是没有自己的收入,所以对物质的要求不会很高)。大学生最主要的间接成本是心灵付出及所受伤害的成本,时间成本相对于研究生要小,因为在这三个市场中,该市场交易主体属于最年轻的,他们相对来说还有时间进行交易的选择,也正是因为年轻,所以对爱情充满幻想,他们渴望浪漫,追求浪漫。一直在寻找梦中的他(她),对于纯洁的心是最容易受伤的。而这感情的伤害将影响你一生,而在现实中,这似乎没引起交易主体的充分重视,只有在受伤后,才发现心已碎。所以大学生较小的时间成本和没有引起交易主体足够重视的情感成本,致使大学生市场属于风险喜好者,在这个市场中,交易最为活跃,大家都有一种跃跃一试的感觉,特别是在一年级到三年级期间。在这一市场交易主体的搜寻成本较小,而交易主体期望值很高:女孩非“白马王子”不嫁,男的在寻找心中的“小龙女”,所以在该市场中出现了一种怪象:“虚假繁荣”,即表面上很繁荣,但实际上交易的都是具有优质外表属性的交易主体。而大部分属于柜台商品或仓库商品。在市场中出现了供需的相对剩余(有点像马克思所阐述的相对过剩),市场中绝对的供需不平衡。这在经济学上属于资源浪费,有供给意愿的和有消费需求的未得到满足。所以大家有义务让资源都能充分利用起来:不要等待,不要梦想。为整个社会多做一点贡献。到了交易末期会发现。具有优质外表属性的成功交易主体也大多数分手了,她们的心灵承受了巨大的伤害,此时方知间接成本的巨大,所以爱情教会了他们面对爱情要冷静,对风险要理智。而另一部分具有较高期望的交易主体等待交易,属于滞销。
爱情的列车停靠在硕士生市场。在这一市场主要滞留三类交易主体:一是受过伤害的,二是过去期望值很高,三是没有优质外表属性(相貌平平)的。第一类交易主体对第二次交易会更谨慎,他们对情感更敏感。受过伤害后不太轻易交易,对情感成本的出更具有弹性。而对交易主体的期望更趋于内在的(比如,女孩更多地是考虑是这个男孩是否有内在的美,外表仅仅是作为一个参考点),由于害怕情感成本的支付,所以该类交易主体基本上是属于风险规避型;第二类交易主体由于无情地市场选择,会降低自己的期望,但是他们此时搜寻成本很大,因为年龄对他们来说(尤其是女孩)容不得他们再过多地思考,要不然就很容易过期贬值。第三类主体一部分是被把期望降低至更接近于现实的交易主体成交了,另一部分只能是等下一班车。总的来说,由于搜寻成本(属于交易成本一部分)很大和对感情成本认识加深,该市场交易主体属于风险规避型,但由于该市场商品的两重性,以及风险和成本属于双方共担,再加上交易主体期望更符合现实了,所以虽然风险很大,可是,市场确呈现了一种真正地繁荣。交易表面看起来并不很活跃,但是成交率很高。至
在文章末尾有必要提及大学生市场中的交易主体一方:女方,由于期望过高,再加上时间成本递增,所以致使很多滞销,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也致使了很多男同志的无谓“失业”,给社会造成了双倍的资源浪费。该交易主体必须理智起来,要不然,递增的时间成本会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还有在对待间接成本问题(时间成本和感情成本)上,女方比男方承担了更多。所以在这建议:男同胞们:一定要好好地去爱护自己的女友,要珍惜现在,不要轻易放弃。
记得在文章分析一开始,假定直接成本是给定的,但在现实中这是很不现实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爱情属于奢侈品。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地金钱后盾,该市场主体没有收入来源,消费主要来自于家庭,所以他们对金钱是富有弹性的。不过直接成本主要是由男方负担,女方承担了更多地间接成本。在现实中,由于很多没有资金支持,致使交易的非效率,错过了很多好机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始终考虑地是成本和收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不交易,将来你会付出更多地物质成本(参加工作地可能知道)以及对商品的质量承担了更多地风险。理智的你最终会发现,现在对爱情的投资绝对是很值得地。希望因为金钱而徘徊在交易边缘地不要再犹豫了。赶紧行动吧!因为更大地收益等着你了。
学生市场,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交易主体风险偏好是不同的。大学生市场交易主体风险偏好,期望脱离现实;而研究生市场交易主体则更多地倾向于风险规避。该市场更多地像一个经济周期,大学生市场属于经济起飞时期,硕士生市场属于经济繁荣期,而博士生市场属于萧条期。需要所以交易主体调整思想。交易主体的期望或心理预期以及搜寻成本和时间机会成本递增和信息不对称性是理解该市场中非常关键的要素。
其实,本文仅仅分析了交易成本中确定资产所有权的成本,而没有分析确定该资产排他性权利的成本,比如如何防止对方变心、如何让对方更加爱你等。待续……
北京
crazyorc:
面包和面包可能是同质的,但在这个市场上交换的是交易主体的爱。而这所交换的爱是不同质的,是不同内容的。正因为男孩子提供的爱和女孩子所提供的爱不一样。所以各位交易主体才有交换的倾向。
我就贴一下吧,以下是现在最主流的Economics of Family方面的文献:
Becker, G. "Treatise on the Fami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Bergstrom, T. "A Survey of Theories of the Family," in Rosenzweig, M. and O. Stark (eds.) Handbook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Elsevier, 1997
Weiss, Y. "The Form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Families: Why Marry, Who Marries Whom, and What Happens Upon Marriage and Divorce?" in Rosenzweig, M. and O. Stark (eds.) Handbook of Population Economic, Elsevier, 1997
Weiss, Y. "Economic Theory of Marriage and Divorce"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edited by N. Smelser and B. Baltes, Elsevier, 2000.
Mortensen, D. (1988) 'Matching: Finding a Partner for Life or Otherwis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Burdett K. and M. Coles (1999) "Long term Partnership Formation: Marriage and Employment," Economic Journal, 109, 307-334.
Wolinsky, A. (1987) 'Matching, Search, and Bargaining',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and so on...
N.B. 有几篇是能点的,我能给的链接都给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7 1:17:34编辑过]
谢谢各位网友的支持,不过希望大家提点意见,或拿出有关爱情当中不好解释的现象,让我们一起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讨论.
谢谢斑竹恢复了我的帖子.谢谢斑竹给我加分,让我这出学者倍受鼓舞.
问题多着呢,当为爱情头脑发热的时候,哪里还顾得上那么理性的分析??总是做出非理性的事情……然后才开始来理想思考问题,来收拾自己的“烂摊子”;而对于某些连第二步也省去的人,会接着做更多非理性的事情,使得两个人的福利都降到最低,哈哈~~
在开始"爱情头脑发热的时候"我想是由于信息不充分,或人的知识有限造成的.对将来的结果考虑不周到.但是在谈爱情之初,我想交易主体是奔着效用最大化去做的.还是很符合我们经济人的假设.至于后面的调整,我想是有学习能力的,会不断在约束条件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追求效用最大化.
交易主体双方,一般而言,所承担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是因为,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男方随着年龄比较优势在一段时间内是递增的,而女方则恰恰相反。所以女孩子的机会成本在大学时期比男孩子大。所以在大学期间,在一定范围内(比如一个班级内或)女孩子有男朋友的比男孩子有女朋友的多。这一现象在研究生中也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光棍多于女单身。除上述原因之外,我想还是由于供给和需求比例失调有关。而至于错过而后悔,我想“错过”也是在当然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我修过这门课,Economics of Family,微观方向,很有意思的一门课,该课的模型比楼主更夸张呵呵~~~
讨论的主题是,关于家庭,爱情市场,以及和爱情市场相似的教育市场。
还有一些相关的牛人论文,不知道楼主想看看不?我可以提供。
---------------------------------------------- 一想到经济学就头大……
卡卡西,贴出来大家一起学习.
贫瘠的土地上,养育不出美丽的玫瑰!
贫穷的经济上,同样培养不出浪漫的爱情.
做为世间被认为唯一具有理想追求的人类,(物质的,精神的)
爱情是双方的事.爱情没那么完美,也不要认为得那么功利,最重要的不是最强,不是最.......而是适合,适合者长久,适者方生存.
爱情的故事不是纯经济学,但是用经济学方法来解释也无不可,呵呵。
其实,当爱情的决策不靠经济分析而靠人的感性思维,那么爱情的经济学就不实用了,呵呵。
可不可以压缩在一起?这个问题十分新奇,不可能看一下就讨论,需要多思考!!否则,大家就讨论不到什么了。
十分欣赏你的创新与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