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7714 29
2005-12-15
<P><FONT color=#ee1111>我利用一些微观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写了一些有关爱情方面的随笔,希望网友提出意见.先谢谢了.</FONT></P>
<P><FONT color=#ee1111>[原文如下]</FONT></P>
<P align=left>              爱情的市场观
  爱情,自古就是人们喜欢谈论和关注的话题,时至今日社会,对该话题的兴趣似乎有增无减。针对个人而言,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及身体、心理等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对爱情努力着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去诠释,并从实践的角度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爱情观。但似乎还很少人从经济学角度去解释爱情,以及爱情中的各种现象,希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发。
  爱情是一种市场
  要努力去论证这个观点,首先我们得解决爱情的特点是如何符合市场的特征。大家都知道,市场是随着经济主体的交易而产生的。而要实现交易,首先要明确供给和需求的主体,以及他们交易的原则及目标是什么?作为市场的经济主体,都是为了在交易中实现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比如消费者则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进行交易决策,而生产者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做决策。而爱情市场上,交易的主体是什么?交易的内容什么?他们依据什么目标进行决策(是否恋爱,是否分手、是否有第三者、是否包二奶等)?如果不能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说爱情是一种市场是没有说服力的。
  首先,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人(小孩会长大,和尚和尼姑似乎不谈婚论嫁,但该群体的需要仍然是有的)既是供给的主体,又是需求的主体。这和一般产品市场不太一样,对某一产品而言,供给和需求的主体是分离的。比如你在市场上买了一块面包,在这你就是该产品的需求方,而面包制造商则是供给方。但是对于爱情市场的交易主体而言,供给和需求是重叠的,有时候甚至是很难分的。比如,一个男孩,为了获得爱情,他既要付出爱(供给),又需要被爱(需求),而女孩子同样是一方面被爱,一方面付出爱。在实际的爱情中,很难把某一件事情中的爱和被爱分开。而这种需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不同的个人偏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比如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对爱情需求的强度及、需求的内容及目的等都会不一样的。至于具体的特点在以后的系列中会做一些详细的阐述。
  其次,爱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主体的交易问题。经济学的鼻祖斯密阐述交易是一种行为倾向,是人类的特有一种倾向,在面对爱情上,交易的倾向同样是存在的,特别是随着年龄、生理及心理等要素的成熟,此倾向似乎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对爱情的交易似乎是人类的一种感情转移,记得我们小时候,当我们不高兴或愿望没得到满足的时候,爸爸、妈妈、姐姐、哥哥等长辈会安慰我们会给一些糖果等来慰籍我们幼小的心灵,还有就是他们都会陪我们玩,有很多小朋友会陪我们做游戏。所以在小时候并不会感觉空虚和寂寞。而当你长大后,前面所述情景则成为了美好的童年回忆了。但你依然需要有人在你身边,需要爱和被爱,童年的美好回忆不但未能给抑制对感情的需要,反而平添了你几分淡淡的寂寞,使你对感情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对爱情交易的需要是一种生理的需要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点我想很好理解了。解决了爱情是一种交易问题后,接下来讨论爱情交易的内容以及交易的结果等问题。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得先回到经济学上理性人假设,任何交易的主体都在为实现自己福利最大化而行动。对于爱情而言,交易的主体同样是抱着同样的目的:实现各自的效用(心理满足程度)最大化。大家想这么一个道理就很容易明白了,在找女(男)朋友的时候,是不是都在找自己最喜欢的!最喜欢就是让自己最满意的,也就是使自己效用达到最大化的(这一点是理解许多爱情现象中的关键要素,比如对传统媒婆介绍而促成的婚姻所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时会用到,在以后的系列中会做详细分析)。从理论上讲,假设信息完全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认为最好的,比如女孩都希望找像刘德华一样的,男孩想找范冰冰之类的,这个市场按此种机理运行的话。爱情只能造成大部分人"失业"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实现成功的爱情交易。所以效用最大化是有条件的,约束条件主要是指自身禀赋(相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个人能力等),和市场的规模(所接触交易主体的数量)。所以在爱情市场上,交易主体在约束条件下通过交易情感而实现情感效用最大化。
  最后,讨论一下爱情的市场层次结构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分类:比如在讨论学生市场时,常有高中市场、大学市场、硕士市场、博士市场。再比如从交易的形式上有自由恋爱市场和中介市场。不过上述所述分类并不很严格。有时为了分析问题的需要而需要做灵活的处理。爱情市场结构是非竞争性市场,因为任何交易双方都只面临少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人的一生中,所追求的一般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不可能是无限的。
待续…………
                                                       2005-11-24晚 北京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15 23:18:00

别具一格,楼主很有意思呀

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靓女并没有找俊男,因为她们想避免第三者插足的机会成本。我想现在已经不是留个长头发弹个吉他就能找到爱情的时代了,这个男追女的时代,女生也越来越理性了,他们不光要考虑机会成本,她们也很关注长期的收益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06:38:00

我修过这门课,Economics of Family,微观方向,很有意思的一门课,该课的模型比楼主更夸张呵呵~~~

讨论的主题是,关于家庭,爱情市场,以及和爱情市场相似的教育市场。

还有一些相关的牛人论文,不知道楼主想看看不?我可以提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6 6:38: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08:15:00

卡卡西斑竹, 你也贴出来供大家分享吧 很有兴趣 等待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08:57:00

爱情是人的感情需要(是一种精神需求),超出一般意义上的生理需要(是以一些物质载体为基础,比如吃、穿、用等)。很难判断人的偏好程度,诚然每个男生都喜欢漂亮的女孩,女孩也喜欢帅气的男孩。但要如果发展为爱情,就是需要在一定的了解基础上,也许后来发现两个人根本不合适。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性,这不是信息不充分那么简单的。

爱情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果用经济人的理性假设,就太不合适了,往往两个人恋爱时都是不理性的。

也许分析一下可变的因素,找到一个可供研究的载体,比如楼上提到的机会成本,预计未来的收益。

(只是感觉不该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用经济学分析后能对爱情有多大帮助?不仅使我想起了看过的一篇文章《学经济学是不是会使人缺乏道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09:15:00
扼,一个小问题:异性之间的爱情是交换吗?同样的东西(爱情)是不能交换的。难道你能用你的面包去交换其他人的面包?并且,你向市场提供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应当在出卖前就应当存在,可是你在与一个异性相爱之间,是不存在爱情的,也就是说,你根本没把你的爱情带到市场上去,那你卖什么?交换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