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营状况指标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l00%;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信用社在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各种存款、短期贷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等。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活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是指现金、短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等项目的合计数,它们具有直接快速变现的能力,因此称为速动资产。
3、资本风险比率=不良贷款÷资本金×100%;
4、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所有者权益(不含未分配利润)×100%;
三、经营成果指标
1、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
2、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100%;
3、成本率=总成本÷营业收入×100%;
4、综合费用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投资收益)×100%。
四、会计分析有关公式
1、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权益比率(产权比率)=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100%;
3、负债对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100%;
4、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资产总额×100%;
5、贷款收息率=贷款利息收入÷贷款年平均余额×100%;
6、应收利息比率=应收未收利息÷利息收入总额×100%;
7、存款平均付息率=存款利息支出总额÷各项存款年均余额×100%;
8、拆入资金平均利率=拆入资金利息支出额÷拆入资金年平均余额×100%;
9、利润完成率=当年实现利润总额÷本年计划利润×100%;
10、利润增减率=(本年实际利润-本年计划利润)÷本年计划利润总额×100%;
11、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12、资本(权益)收益率=净利润÷资本总额×100%。
五、折旧公式
1、平均年限法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
季折旧额=原值×年折旧率÷4;
月折旧额=原值×年折旧率÷12;
2、工作量法
①单位里程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规定的总行驶里程;
②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规定的工作小时。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季折旧额=净值×年折旧率÷4;
月折旧额=净值×年折旧率÷12;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2年内,将其净值平均摊销。
4、年度总和法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100%;
季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年折旧率÷4;
月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年折旧率÷12。
六、其他常用公式
1、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100%;
2、资本收益率=净利润÷资本总额×100%;
3、利差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盈利资产×100%;
4、现金资产比率=现金资产额÷资产总额×100%;
5、负债(资金)自给率=(自有资金+各项存款)÷负债总额×100%;
6、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不良非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100% ;
非信贷资产包括:短期投资、长期国债投资、上市长期企业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投资、拆放全国性银行、拆放其他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调出调剂资金、其他应收款、不良非信贷资产。
不良非信贷资产包括:不良其他长期投资(到期没有兑现的其他长期债券投资和当年没有收益的其他长期投资,下同)、逾期拆放全国性银行、逾期拆放其他银行业、逾期拆放金融性公司、逾期调出调剂资金、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利息、应收再贴现款项、应收转贴现款项、长期其他应收款(挂账一年以上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
7、同比增长率=(今年较年初增长额-上年度较年初增长额)/上年度较年初增长额
8、不良贷款同比增幅=[(本年末(报告期末)不良贷款额-上年末不良贷款额)/上年末不良贷款额]×100%
9、贷款同比增幅=[(本年末(报告期末)贷款额-上年末贷款额)/上年末贷款额]×100%
七、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表(附件9)填表说明。兰银发〔2006〕283号
1.资本净额=业务状况表中“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数+“贷款呆账准备”期末数-“呆账贷款”期末数-“1422入股联社资金”借方余额
2.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应根据人民银行调查统计部门规定的风险资产分类及权重计算、汇总。
3.资产总额=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总计”金额
4.负债总额=资产负债表上“负债总计”金额
5.存款余额=业务状况表上“各项存款小计本年末余额”
6.贷款余额=业务状况表上“各项贷款小计本年末余额”(应包括“贴现”)
7.不良贷款额=“各类逾期贷款”期末数+“各类呆滞贷款”期末数+“各类呆账贷款”期末数
“各类逾期贷款”期末数为业务状况表“逾期贷款小计本年末余额”,“各类呆滞贷款”期末数为业务状况表“呆滞贷款小计本年末余额”,“各类呆账贷款”期末数为业务状况表“呆账贷款小计本年末余额”。
8.不良贷款同比增幅=[(不良贷款额-上年同期不良贷款额)/上年同期不良贷款额]×100%
9.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 ×100%
“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为业务状况表上“各项贷款小计本年末余额”(应包括“贴现”)
不良贷款比例增减幅度=[(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基期不良贷款比例)/基期不良贷款比例] ×100%
10.呆账核销金额为业务状况表上“呆账准备本年借方发生额”。
呆账核销应符合财金[2005]50号、财金[2001]127号、国税发[2000]101号和银监发[2004]94号文件有关规定,并有税务部门的批准文件。
11.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其中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类逾期贷款×10%+各类呆滞贷款×40%+各类呆账贷款
12.不良贷款清收变现额=不良贷款清收实际收回的现金金额。
此变现额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填写,人民银行分支行会同银监会当地派出机构核实。
13.人行委托处置不良贷款的清收变现额=置换不良贷款清收实际收回的现金金额
此变现额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填写,人民银行分支行会同银监会当地派出机构核实。
14.末位淘汰职工人数填写信用社当年实行末位淘汰后,辞退、待岗的员工人数
15.利润总额=财务损益表中“利润总额”
16.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利润总额-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上年同期利润总额]×100%
17.实际利润=税前利润总额+本期呆帐准备借方发生额-本期呆帐准备少提金额-本期应付利息少提金额-本期折旧少提金额-本期应收利息增加额+本期呆账准备金多提金额
“本期呆帐准备少提金额”、“本期呆账准备金多提金额”的计算方法见21。
18.实际利润同比增幅=[(实际利润-上年同期实际利润)/上年同期实际利润]×100%
19.资产利润率=实际利润/全年资产平均余额×100%
全年资产平均余额=(年初余额/2+一季末余额+二季末余额+三季末余额+四季末余额/2)/4
20.资产利润率同比增幅=[(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100%
21.应提最低呆账准备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情况表》(银监统G028号)上“本期呆账准备少提金额”,此表源于银监发[2004]1号文件。计算方法为本期末应提呆账准备的资产×1%—本期末呆账准备贷方余额(正数为本期呆账少提金额,负数为本期呆账多提金额)。
17--21项数据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情况表》(银监统G028号)统计口径获得。此表源于银监发[2004]1号文件。
22.应付利息余额=业务状况表中“应付利息本年末余额”
23.应付利息余额/存款余额中的“存款余额”为“定期储蓄存款余额”。
24、实提呆账准备=财务损益表中“其他营业支出”项下“呆账准备金”的本期累计数。
25.年初未弥补历年亏损挂账为《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弥补历年亏损的年初数”。
26.当年弥补历年亏损挂账金额为《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弥补历年亏损的年初数—期末数+当年亏损数(当年亏损数为《损益表》中亏损社亏损金额)”。
27.“未分配前股金红利”为农村信用社从当年利润中提取准备分配的股金红利,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填写,人民银行分支行会同银监会当地派出机构核实;并在《利润分配表》复印件的备注栏注明计提标准、金额。
28.资产费用率=财务损益表中“营业费用本年累计数”/全年资产平均余额
29.资产费用率同比增幅=[(资产费用率-上年同期资产费用率)/上年同期资产费用率]×100%
30.年人均营业费用=财务损益表中“营业费用本年累计数”/在岗正式职工人数
在岗正式职工人数=(年初人数/2+一季末人数+二季末人数+三季末人数+四季末人数/2)/4
31.省辖内信用社年人均营业费用=省辖内信用社营业费用本年累计数/省辖内信用社在岗正式职工总人数(计算方法与30中在岗正式职工人数相同)
32.“兑付考核表”中“增幅”为负时,表示为“-”。
第三十六条 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审查、审核意见表(见附件10)填表说明。
1.“农民股”的统计口径为入股主体为农业户口者入股总额。
第三十七条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和专项借款考核季报表(见附件5)。
1.基期实收资本=自然人股本+法人股本+其他
2.报告期实收资本总额=自然人股本+法人股本+其他
3.其余指标的数字和计算方法与附件9和附件10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