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290 3
2018-02-06

基金子公司寒冬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8年第06期 出版日期 2018年02月05日
净资本约束并不是压垮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银证两大监管部门联手封堵非标之后,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再遭打击


《财新周刊》 文| 财新记者 张榆

  凛冬已至,并且看不到尽头。在所有金融牌照中,基金子公司短短两年间从香饽饽滑落至形同鸡肋。

  “净资本管理加上这轮非标封堵,基本上70%的业务无法开展了,至少一半的公司会退出市场,剩下的一半会很艰难,日子好过的是极少数。”谈及行业未来,一位基金子公司总经理颇为悲观地表示。

  2016年12月,证监会在放任基金子公司野蛮生长四年后为其戴上“紧箍咒”,引入净资本约束,要求各项业务开展按规定计提风险资金本。一路狂奔的业务遭遇急刹车。

  2018年新年伊始,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尚未正式出台之前,银监会、证监会两大监管部门多道令箭,封堵非标通道;无法新增参与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意味着基金子公司在净资本管理的基础上,非标通道再遭限制,业务几乎无法开展。

  从设立之初受全资管行业羡慕的“万能牌照”先天优势,到如今的全方位受限艰难转型,基金子公司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

  过去,对于大资管市场,监管部门未形成统一协调监管,加之银行表内转表外的强大动力,业务灵活的基金子公司成为通道业务的最佳选择;而基金子公司本身无净资本约束,通道业务亦看似无风险,非标通道成为其主要业务。

  根据基金业协会统计,2016年基金子公司业务非标通道占比超过七成,银行委托资金占所有专户资金的63.1%,信托公司委托资金占比5.4%。

  在监管鼓励回归主动管理本源、各部门穿透监管的背景下,基金子公司痛苦收缩已在进行并难以避免。

  至2017年四季度,基金子公司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已从2016年三季度的高峰11.15万亿元下滑34%至7.31万亿元;在今年年中净资本约束过渡期正式结束前,规模也将加速缩减。

  监管意图十分明显,希望基金子公司能向主动管理资管机构转型。但对成立之初便对通道业务形成依赖的基金子公司而言,适应监管完成转型何其艰难,从人员配备、风控体系、决策流程等都是新一轮的重塑。

  “转型不是一两年就可完成的事情,无论是投研团队的建立还是客户基础都需要持续投入,在行业下滑期要实现转型,难度很大。”一位具有集团背景的基金子公司董事长表示。

净资本约束叠加封堵非标

  2016年之前,虽然监管也曾针对基金子公司出台部分业务指导,但“全牌照”下的业务灵活优势一直保留,只是着重遏制股票配资等高风险业务。

  2016年4月底,一份基金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开始小范围征求意见;同年8月,《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下称《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下称《风控指标》)正式向全市场征求意见;12月,上述规定正式公布并实行。

  上述监管文件的实施,终结了基金子公司无成本扩张的历史,基金子公司将与信托、券商资管等一样需将业务与净资本挂钩,甚至更为严格——明确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业务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各项业务需计提风险资本。这项新政彻底终结了基金子公司“万能牌照”的优势,同时全行业迫切需要补充资本金,真切的感到了寒冬的到来,甚至还有更凛冽的寒潮。

  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全面的严监管周期确立。2018年1月,在银监会从资金端和信托通道规范非标后,证监会陆续通过窗口指导,要求券商资管及基金子公司集合资管产品(一对多)不得新增参与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贷款类业务;定向资管产品(一对一)需核查委托人资金非来源于募集资金。

  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2016年基金子公司资金来源中,银行委托占最大比例,共计6.42万亿元,占总规模的63.1%;信托公司委托资金的规模为5522亿元,占比5.4%。

  新规下,基金子公司一对多产品非标通道几乎停摆,一对一产品看似留有一定余地,但难以形成规模。

  除针对基金子公司或资管行业的文件外,监管过去一年对ZF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等方面的限制,也影响到基金子公司。“公司业务仅剩下20%-30%,过去一年ZF基础建设和平台融资担保函管理都更严格,房地产调控也日渐收紧,两大非标的主要业务都调控了。”一位基金子公司副总经理向财新记者表示。

  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占基金子公司资金投向的半壁江山。据基金业协会统计,2016年投向地方融资平台规模占总量的18.3%,房地产企业高达27.2%。

  “净资本监管出台后,我们研究未来主要方向是做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业务,但监管出台4号文(《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管理规范第4号-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要求不得投向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16个热点城市普通住宅地产项目,‘假股真债’也遭严打,所以我们也放弃了这部分业务。”上述基金子公司副总经理表示。

  “净资本管理之后,公司50%的业务不能开展了;非标封堵之后,业务又减少了20%,日子非常难过。”上述基金子公司总经理对财新记者表示。

快速扩张与急速冷冻

  在监管重拳整治前,基金子公司经历了四年的快速扩张。

  2012年底,12家基金子公司获批设立,证监会希望能鼓励拓宽基金公司业务范围、扩大基金投资标的;2013年,基金子公司数量进入快速扩张期,共有50家基金子公司成立;2014年,监管政策趋严,基金子公司成立节奏放缓,但也有11家基金子公司获批;2015年证监会又批复了6家基金子公司。至此,行业79家基金子公司总数再无变化。

  基金子公司成立后,业务规模快速扩张:至2014年,规模达3.74万亿元,占证券资管领域的29%,较2013年的0.97万亿元规模增长285%;2015年行业规模同比增长129%至8.57万亿元,一举超过公募基金的规模;2016年行业规模继续增至10.5万亿元。

2.PNG

  但与监管初衷相悖的是,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并非主动管理能力的增长,而是通道的堆砌。根据近期基金业协会公布的2016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的统计数据,2016年,基金子公司主动管理类和合作管理类产品规模合计3.03万亿元,占比31.6%;通道类业务规模7.47万亿元,占比71.1%。

  基金子公司业务快速扩张有几大原因,一方面,基金子公司被称为“万能牌照”,除直接发放贷款外,对业务几乎没有限制;此外,展业不与净资本挂钩,资金成本大幅降低,大批通道业务转向基金子公司;而券商资管和信托陆续曝出的风险事件及随之而来的监管整治,也给基金子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野蛮生长的背后,风险也在积聚。2016年4月,证监会通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年度专项现场检查的结果,五家机构被暂停业务三个月,其中基金子公司占据三席;此后,中信信诚、鑫沅资管也因资金池业务收领罚单。

  证监会在通报时直指,少数基金子公司风险隐患较大,偏离本业,大量开展通道业务,产品结构相互嵌套;无视自身人力资源特点和管控能力,盲目拓展高风险业务;风险控制、合规管理薄弱,激励机制短期化;资本约束机制缺失,资本金与资产规模不匹配,盲目扩大业务规模;组织架构混乱,无序扩张。

  在没有净资本约束的“优势”下,基金子公司管理规模相较于注册资本,最高产生了千倍杠杆。根据方正证券统计,2016年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高达10.5万亿元,但79家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计只有56.5亿元,行业杠杆高达1800多倍,部分基金子公司杠杆甚至高达几千倍。

  监管逐渐开始意识并重视到这一风险隐患。在2016年7月的一场内部会议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一个基金子公司1亿元左右的净资本,而资产规模已经达到8000多亿元。如果子公司出问题,会引发基金公司风险,最后受损失的就是基金持有人。通道业务早晚是要消亡的,不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重点。”

  既然行业自身难以自发形成业务转向,监管就开始从严倒逼。“监管层对基金子公司的态度是恨铁不成钢:拿最全的牌照,非要做通道。风险名义上是基金子公司的,实际是基金公司和大股东的。”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曾对财新记者表示。

  急速扩张之后的速冻,总是最痛苦的。

  从2016年四季度开始,基金子公司规模进入负增长,当季规模缩减0.65万亿元。至2017年末,行业规模回到2015年末水平,即7.31万亿元。“一年半要达标净资本管理要求,业务必须很快收缩,最后几个月估计收缩会更快。”一位基金公司督察长对财新记者表示。

  根据《管理规定》和《风控指标》,基金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不得低于负债的20%,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为了进一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风控规定》还要求专户子公司应按照管理费收入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同时给予18个月的过渡期,且适度支持过渡期内的增资安排。

  据财新记者了解,事实上从净资本新规实施后,除“银行系”几家基金子公司外,大多数非标通道业务已极少开展。由于风险资本金计提,基金子公司业务成本上升至千分之三,而去年信托管理费收费千分之一、券商资管则在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水平,业务已向信托和券商资管转移。

1.PNG

  “去年非标通道基本没做,计提风险资本后成本提高,业务回流到券商资管和信托。向客户募集的产品规模也骤减,过去一般能募集到七八十亿元,去年总共就发了几亿元产品。”上述基金子公司总经理表示。

  为了净资本达标并给后期的业务开展留有一定空间,基金子公司纷纷开始增资。工商资料显示,目前行业内约半数基金子公司已完成增资;“银行系”股东底气更足,频现10亿元以上增资,比如招商财富注册资本金由此前的4亿元增至17.4亿元,南京银行旗下的鑫沅资产注册资本金由5000万元增至15.5亿元。

  一些公司即便增资,也没有多少新业务可开展;而没有增资的业务压缩压力更大。财新记者注意到,不打算增资的中信信诚在2016年规模还稳居行业排名前20,但在2017年已不再出现在前20的名单中。

艰难转型

  新监管政策下,基金子公司的业务方向势必需要调整,过去基金子公司倚赖的非标通道难以为继,需转向主动管理类或占用风险资本较小的业务。

  目前,基金子公司主流希望能开展的业务包括标准化通道业务、风险资本计提较小的ABS(资产支持证券)业务、监管鼓励的股权类业务以及FOF(基金中的基金)。然而,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困难。

  标准化通道业务并非所有基金子公司都能开展。按监管规定,基金母公司和子公司不能存在同业竞争,因此部分基金公司将所有的标准业务均归属母公司。

  “能在母公司开展的业务都放在母公司了。标准化业务要上系统,每年投入很大;规模不大,一个公司没必要上两套。”上述基金公司督察长向财新记者表示。

  对于其他三项业务,基金子公司与金融同业相比不具优势,业务掣肘明显,发展规模也相对有限。综合看,ABS业务尚属多数基金子公司的尝试方向。

  即使如此,基金子公司ABS业务也仅是艰难开展。“对于ABS业务,基金子公司从管理费而言没有很大优势;和券商相比,项目来源、销售等都处于劣势。”上述基金子公司总经理表示。

  一位基金子公司ABS业务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ABS业务收费没有固定标准,取决于客户资质,一家中等公司打包价格约为千分之三,但还需与其他中介机构分成,通常到手的管理费为千分之一,这是最低水平。

  在实际业务中,券商资管ABS业务不需计提风险资本,因此成本上已占优势。“券商资管有些为了冲规模,万分之三、万分之四的管理费也接,比如三年期的可直接打包收费。基金子公司不行,比如100亿元的项目会占掉4000万元的风险资本,但300万元的管理费,回报率不足8%;按照公司一般逻辑,资本回报率在8%是基础。一个ABS项目还需要多方权衡。”

  已经搭建团队的基金子公司或许还有竞争的可能,但对过去没有ABS业务积累及业绩、或没有集团背景的基金子公司而言,想要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分一杯羹着实不易,因此也有基金子公司完全放弃了ABS业务。“我们没有银行或券商的股东优势,不适合做这方面业务。”一位基金子公司副总经理对财新记者表示。

  股权类业务包括PE、并购、新三板等,但目前基金子公司开展股权类投资的比例不大,少有的股权类产品也多为新三板产品。但即使这类产品,目前也较难再发行:一方面新三板市场长期成交低迷吸引力不再,另一方面有资管产品的IPO企业三类股东问题一直未明确解决,可能面临难以退出的窘境。

  从资金募集的角度看,股权类产品周期也是一大问题。上述基金子公司副总经理对财新记者表示,股权投资退出的时间一般较长,如“3+2”“5+2”,甚至“7+2”,但基金子公司的目标客户群仍为类信托客户,以固收思路为主,承受期限相对较短,最多三年。

  “所以大家还是觉得资管平台很难做的都是权益类产品,不像外面私募能做出特色来。”上述基金公司督察长说。与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私募机构相比,基金子公司从知名度、项目资源等方面都不存在优势。

  FOF业务也有不少基金子公司正在尝试,但先行者均表现不佳,加之管理难度大、成本高,也难有突破。

  与基金母公司的FOF产品相比,基金子公司的优势在于可投资的范围更广,并不仅限于公募基金,还可投资于私募,去年底已有基金子公司尝试与银行合作FOF产品。但据财新记者了解,由于第一批运作的FOF很多选择量化对冲产品,事实上并未实现盈利,银行资金难有动力持续投入。

  更严重的是,已成立的FOF产品中多数也为通道,而非主动管理,仅是按照银行要求进行投资。“特别是委外做FOF的,让管理人做主动管理的极少。”上述基金子公司总经理表示。

  对基金子公司而言,开展FOF业务的成本极大。一位基金子公司投行部副总裁算了一笔账,FOF投资需要有足够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市场销售团队,一个团队至少要有一名基金经理,两到三名研究员以及市场销售两到三名,基本管理2亿元规模的产品,按目前FOF产品千分之四到千分之五收费,只能覆盖成本。

  “必须得转型。”上述基金子公司董事长对财新记者表示,“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情况看,“银行系”基金子公司虽然过去非标存量较大,规模缩减压力大,但人员配备相对完善,并且有股东背景,转型仍具有优势。没有“银行爸爸”或“券商妈妈”的基金子公司则处境相对尴尬。

  上述基金子公司董事长表示,根据该集团的定位,母公司将主要做标准化资产;子公司做非标类业务,如地产基金、ABS、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现在各大保险机构都要做资产配置,在股市之外还配置大量长期资产包括基建类的ABS和公寓REITs等。现在金融机构这么多房子不具有流动性,但国外通过地产基金、ABS、REITs能成为可交易的。”

  事实上,基金子公司转型从2016年就已开始提起,但一年多以来仍然处处碰壁。

  转型难度大的核心原因在于“人”。虽然人员可以招募,但在行业走下坡路时,招聘新团队难度更大。

  “通道业务和非通道业务没有什么交集,业务人员、管理层都没有感觉,风控更是全无经验。之前都是通道类的合规性文件,突然来个主动管理的,风控怎么搞都没见过。这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从风控人员、业务人员、管理层都需转变,逐渐对这些业务有一定认知。”上述基金子公司投行业务副总裁表示。

  上述基金子公司董事长表示,要完成业务转型,决策体系、风控流程等都需要重新搭建;并且,基金子公司和其他资管相比,最大的劣势还在于没有直面客户的历史沉淀。

  已有基金子公司准备打差异化战略,逐渐考虑从项目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长期做下来,发现其实主要给公司创收的客户集中在10%-20%,所以明确发展核心客户的战略,先培养客户,再去做项目。”有基金子公司副总经理对财新记者表示。

  “有了利润就可以养团队,就看战略和视野。最难的是没有股东背景也没有钱,把短期利润看得比较重的公司。无论是投研团队的建立、客户基础的培养,都需要持续投入。目前,个别规模较小的基金子公司已没有多少业务人员,势必出现淘汰的情况。后面就看有多少基金子公司能利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了。”上述基金子公司董事长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2-7 01:49:1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2-8 00:09:4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2-11 02:19:50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