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曾在1968年提出来的。它假设有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如果每个人从一己私利出发,就会毫不犹豫地多养羊,因为收益完全归自己,而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这样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到无法再养羊。
其实“公地的悲剧”完全是财产分开造成的。因为财产分开,所以你养的羊是你的羊,我养的羊是我的羊,这样我为了我生活好一些而多养羊,再多养羊,而你也为了你生活好一些而多养羊,再多养羊,这样也就导致了公共草场的退化。
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是成立行业协会,协调各自的养羊的数量,使羊不会太多,而造成草场的退化。但是由于财产还是分开的,所以这样的协调会很困难。甚至达不成协议。
还有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使财产不再分开。财产不再分开了,你我的利益是从整个羊群获得的,自然你我就要考虑草场和羊的数量关系了,否则你我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这个办法当然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这个办法不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是彻底治本的办法。
问题是这个办法行吗?
有人说是不行的,因为财产一旦不分开来,那么你我就都不会积极劳动了,你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你我就会不满,财产就会再次分开。中国大陆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其实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财产所以是分开是有条件的,而财产不分开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家庭。在家庭存在的情况下财产一定是分开的,而在家庭不再存在的情况下,或者说在天下一家的社会里财产就是将是不再分开的。
中国大陆的问题是革命虽然使一部分财产似乎不再分开了,但是由于家庭的存在,人们的财产事实上还是分开的(人们还有各自的家庭的财产),所以人们更看重的还是自己家的财产。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大陆的财产不再分开的制度就难以维持下去,结果也就有了中国大陆的改革和抢夺那部分似乎不再分开的财产的运动——公有财产的私有化的运动。
这几乎是一场悲剧,过去的革命者好不容易使一部分财产似乎不再分开了,而现在则又要眼睁睁的看着这些财产被再次分开。很多想不通的人努力的阻止这一变化(由于家庭的存在,他们的这一努力是无用的),有些人甚至自杀身死或抑郁而死,而更多的人则默认这一变化,努力的适应这一变化。
中国大陆的一系列的变化证明,要想真正的解决“公地悲剧”就必须使真正的使财产不再分开,而要真正的使财产不再分开,那么就必须建立天下一家的社会。
如何实现天下一家的社会?
进入天下一家的社会的一般模式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后期,在社会中会建立起其内部不再有家庭的小的天下一家的社会,这种小的天下一家的社会通过宣传示范就会逐渐的发展壮大,最后使整个人类社会都转化成为天下一家的社会。
由于天下一家的社会是财产不再分开的,财产是属于大家所有的,而且人是一家的,所以这样社会是不再使用货币的社会。
也许有些人会感到困惑:没有货币如何交换呢?
这其实是习惯于市场经济的社会的人们的典型的困惑,他们除了知道交换就知道该如何活了。其实在天下一家的社会里,你想吃饭就到餐厅中吃饭去就是了,还要交换干什么呢?你不是已经为社会的劳动了吗?大家的财产中有你的贡献呀。
也许有些人又会说:大家都不积极工作怎么办?
呵呵,这个问题也不是问题。因为天下一家的社会是不会有人不积极工作的。为什么?这其实都是博爱的作用。你想一想,你并不付钱给你的父母,但为什么你的父母却会为你的而积极工作呀?这就是因为爱呀。天下一家的社会也是如此,而且更是如此。
也许还有些人会说:,因为东西稀缺,实现的了天下一家的社会呀?
哎呀,这些人真是不懂啊。在公共汽车上,有的人会为一个座位的属于谁而相互争吵,而情侣(彼此相爱的人,真正的一家人)却可以两个人做一个座位,分享一个座位。不是说座位稀缺吗?为什么会有的人争有的人不争呢?这就是有爱,这就是因为是真正的一家人啊。没有爱,不是真正的一家人,就是再富有人们也会彼此争斗,而有了爱、是真正的一家人就是再穷困人们也会和谐相处啊。天下一家的社会是博爱的社会,就是有稀缺也一样可以和谐相处,不但如此,人们也会协力克服稀缺。
也许还有人说这不是共产共妻吗?
我说不是啊。因为在家庭不在存在的情况下是不会有什么妻这个概念的。这些概念都是家庭的社会的产物。我想在天下一家的社会里性只是生育优良后代的手段而已,而不是家庭的社会中的所谓的生活。家庭的社会是物质的社会,因此会过分的强调欲望,结果性就变成了生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6 22:05: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