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需曲线
本来不想写这个东东,因为它过于简单,只是“西经”的入门的基础。
但看到坛子里有部分人对《供需曲线》的模糊理解,甚至是荒唐理解,实在让我这个“自认连民科”都算不上的家伙感到无比的好笑。
所以,还是决定写点《供需曲线》的东西,吐槽几个基本概念。
1、《其他条件不变》是个啥东东?
微观经济中,影响供需曲线变化的因素非常多。
因为不便把全部因素同时纳入到一个模型中来进行变化的分析,所以西经选用了与“供需”关联度最强的“价格与数量”这两个参量,来构建基础分析模型。
为了单独观察“价与量”的变动对《供需曲线》的影响,西经假定这时其他因素不变。
所以针对“价、量”模型,《其他条件不变时》意指:除了“价格与数量”这两个因素可以变化之外,其他所有因素暂定不变。
其他因素包括《买/卖家数量,嗜好,收入,心理预期,相关物品,技术进步,货币/财政政策、生产投入》等等一切非坐标系“价与量”的因素。
2、怎样理解供给曲线的“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
供给曲线的“价涨量增”指的并不是某个卖家:因价格上涨,而扩大再生产增加供给的概念。因为当卖家利润为正时,即便价格不上涨,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卖家同样会尽可能增加自己的供给量的。这时供给量与价格上涨没有关系。
所以供给曲线的“价涨量增”是指:随商品价格上涨,进入市场的门槛降低,这时有更多的卖家进入市场竞争,供给增加。
所以,综1、2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价量平面坐标系中,价格升高,供给增加,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右上斜的曲线。
3、市场均衡
西经为分析市场效率最大化,在供需模型中引入《买卖双方消息对等条件下》的均衡概念,这时均衡点同时有两个身份:
首先它是“成交点”身份;其次才是市场效率最大化“均衡点”身份。所以现实中,当买卖双方不能充分地消息对等时,表现出来则是“成交点”的身份。
其次:对于均衡点的达成: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由不均衡慢慢变化趋向均衡。一旦《其他条件》发生变化,例如买家增加,这时慢慢变化趋向均衡的状态将被重新打破。
4、均衡点的的两种移动方式
西经中,均衡变化分为两种情况:
1) 沿曲线变化;
当“价格”或“数量”这种坐标系变量发生变化时,均衡变动表现为沿曲线变化,并且遵从反作用原则:例如,供给/数量/减少,会导致均衡点沿着需求曲线向/价格/上升方向移动。
2) 曲线整体发生位移
当由《非坐标系变量》的《其它因素》发生变化时,曲线整体发生位移。
两种均衡不同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5、怎样看待资产品“价增量增”的现象
虽然西经中所讨论的是一般消费性商品,不拿资产品说事。但因为资产品同样也是商品的一种,所以它同样适用供需理论。
资产品之所以有《价增量增》现象,是因为《其他条件发生了变化》。所以它与供需定律的《价增量减》并不矛盾,因为而供需理论的《价增量减》是限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
下面简单说明资产品的《价增量增》情况:
6、供需理论的局限性
供需理论针对的是竞争性市场。
因为垄断卖家和ZF干预的这种市场势力过于强大,所以一定程度上他们可以扭曲供需定律的部分特征。
7、关于宏观经济中的总供需曲线
相比微观的供需曲线,其在外形上:多了一条垂直向上的长期总供给曲线;
同时,相比微观经济的供需曲线,其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需曲线》变化的因素不太一样。但分析思路同微观供需曲线相同。
这点不赘述。
二、关于“吉芬物品”的理解
西经中关于“吉芬物品”的举例,通常描述为:在经济萧条环境条件下。
换个说法就是:“吉芬物品”是在《收入水平下降》这种《其他条件》发生了变化后的概念。
所以,当坛子里有人因为不了解《其他条件不变》这个概念,其在解释或批判“吉芬物品”逻辑有问题时,就会闹出笑话。
这点也不过多赘述。
首先感谢作者的这篇关于《单独开个供需曲线的帖子》的文章,或许这篇文章也是应对我俩前几天的讨论。其次我也表达一下我的想法,以示尊重。
1、《其他条件不变》是个啥东东?
1.1 “其他条件不变”这个限定不是需求定律本来就有的,这是一些经济学家为了应对传统需求定律的反例(三种反例为吉芬物品、奢侈品和投机品)的挑战而后添加的,并且即使添加了也不代表经济学家的共识,也不能说明就把三个反例排除在外了。
张五常在其著作《经济解释》中给出的需求定律是:“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边没有“其他条件不变”这个限定。如果只是加上“其他条件不变”就能使得需求定律完全正确,那么张五常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就不需要著书来说明需求定律了。
1.2 增加“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弥补需求定律漏洞的一个方法,不是唯一方法,也不是被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接受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比如张五常对需求定律给出了三个限定条件,包括:“
(一)凡是直接影响价格的其它因素皆可变。
(二)凡是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其它因素皆不可变。
(三)价格转变会导致需求量的转变,但价格的转变还可能导致其它因素的转变,而这些「其它因素」可能再影响需求量。这些在「中间」的、间接地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变量)皆可变。”
参见《经济解释》的40页和43页。
还有另外的方法,比如直接将反例限制在外,即“需求定律不适于吉芬物品、奢侈品和投机品”。
这些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但是还没有出现让经济学界完全接受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弥补,但也都遭受质疑。
按照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的,就要看这个理论是否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如果一个理论不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那么他就是非科学的。在传统需求定律中“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中,如果有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的例子,那么需求定律就被证伪。而判断这个论述是否有问题的前提就是这个论述是否可以被证伪。在加上“其他条件不变”的限定后,当出现任何反例,是不是作者都是认为需求定律没错,而去找什么原因变化了呢?如何界定“其他条件不变”?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举出任何一个反例时,你们最终都会在“其他条件不变”上做纠缠,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其他条件不变”如何证明其不变,并且作者还给出了嗜好等原因,如何判断嗜好是否改变?
4、均衡点的的两种移动方式
作者给出了均衡点移动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沿着原需求曲线移动,一种是需求曲线的平移,作者漏了一种情况是需求曲线斜率改变。
需求定律公式和需求弹性的推导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568742-1-1.html。文章中给出了影响需求定理曲线的三个变量以及需求曲线的形状。
商品的供需均衡分析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580493-1-1.html
另外,均衡只是市场的一个模型,另一个模型是非均衡。均衡的概念来自于经济学家马歇尔的“价格均衡论”,他将控制理论的负反馈模型引入经济学,从而产生了“均衡论”。金融家索罗斯将控制理论的正反馈模型引入经济学,从而产生了“非均衡论”,索罗斯称其为“反身理论”,并且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详细解释了这种理论,以及他是如何应用这种理论赚钱的。另外说一下题外话,索罗斯是证伪大师波普尔的弟子。
这篇文章中有关于马歇尔价格均衡论本质的分析:7.1.1 负反馈与马歇尔的均衡论http://www.kelianghua.com/html/1415.html
这篇文章有关于索罗斯反身理论的分析:7.3.5索罗斯的反身理论http://www.kelianghua.com/html/858.html
二、关于“吉芬物品”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吉芬物品”的来源:“英国经济学家吉芬(Robert Giffen)发现,在1845年爱尔兰灾荒中,土豆价格急剧上涨,爱尔兰的农民反而增加了土豆的消费。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后来部分国内外西方经济学教材将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商品称为"吉芬物品",并认为这类物品是特殊的低档物品,不符合需求定律。”
吉芬物品的教科书案例中一般都以价格贵的牛肉和价格便宜的土豆做例子。当土豆价格上升时,土豆的需求量增加,那么土豆就是吉芬物品,张五常称“吉芬物品”为贫穷物品。
那么吉芬物品的本质是什么?
假设牛肉价格为10元/斤,每天只吃牛肉需要2斤;土豆价格为1元每斤,每天只吃土豆需要4斤。土豆价格上涨,哪种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呢?那么哪一种是吉芬物品呢?
大家可能都会选择土豆。
假设增加第三种商品,玉米。玉米的价格为1.2元每斤,每天只吃玉米需要3斤。此时土豆的价格上涨,土豆和玉米那种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哪一种是吉芬物品,为什么?
你说《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吉芬物品来说,收入水平改变了,那么么当土豆价格上涨时,土豆的需求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呢?
吉芬物品的本质是在较少的消费预算和较长生存时间的要求下,金钱消耗最慢商品价格上涨,此种商品的需求会增加,以弥补生存时间的损失。在土豆和牛肉的例子中,只吃土豆,每天需要4元钱;只吃牛肉需要20元,土豆价格上涨,那么原来的较少的消费预算能够维持的天数就会减少,通过减少牛肉增加土豆的购买量可以弥补这个天数的减少。在三种商品的情况下,只吃土豆,每天需要4元钱;只吃牛肉需要20元;只吃玉米每天需要3.6元,土豆每天的金钱消耗量要大于玉米,虽然玉米单价小于土豆,但是当土豆价格上涨时,土豆消耗量会减少,玉米的消耗量会增加,玉米是吉芬物品,因为它每天消耗金钱速度最慢。吉芬物品就是金钱消耗最慢的食品。对于高收入群体,不存在吉芬物品。参见我对吉芬物品的各种情况的分析:5.1.4 传统需求定律的3个挑战http://www.kelianghua.com/html/1083.html
另外,西经在“建立供需模型”时,虽然有提到条件限制,但也是为了方便说明情况而已。当其用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时,是不加条件限制的。
例如:分析《多个变量同时一起作用》或《变量间连锁反应》变化时,引发的价格与数量的供需调整。
所以就《张五常的那三个限定》,在我看来其实是没啥意思的。
2、关于你所述的斜率问题
这个话题我其实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
即:西经的《非坐标系变量》的这种《其他条件》变化,其引起的供需曲线位移是否是平行的?
我琢磨了一下后,觉得西经对其描述,应该是没问题的,以消费需求公式来说明:
对于消费需求的公式可以用:C=α+mpc×Y来描述。
【α:自主性消费支出(例如固定开销),是消费函数的截距项】;
【mpc: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每增加1货币单位所导致消费支出的变动(ΔC/ΔY),即斜率;Y:可支配的收入】;
当ZF财政政策扩张时(例如投资100亿),引起的需求变化,在坐标系中是以截距项(α+100亿)进行平行位移。
当居民收入Y收入增加时(例如2倍),引起的消费需变化,在坐标系中时以2*MPC倍数进行平行位移。
1)引起《买家数量》变动时,发生平行整体位移;
2)《买家数量》不变,引起商品“数量”的变化,这时需求曲线斜率改变。
但上述2)的这种变化,与西经的均衡变动理论并不矛盾:因为这种情况也正好是西经均衡变化沿着需求曲线本身位移的表现【这点后面我会在下面的吉芬物品中再加以说明】。
3、关于吉芬的物品再次说明
可能上次我对吉芬物品的描述过于简单了。
西经关于吉芬物品的描述,是用了4个基本的概念来说明。分别是:无差异曲线、其他条件不变/变、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如下图:
1)人们收入水平下降(其他条件变化),导致无差异曲线由2的位置左移至1的位置;2)消费水平的降低,使得人们对土豆需求上升,土豆价格上涨;同时对牛肉需求减少,牛肉价格降低。
上述的这种《土豆的价高量增,牛肉的价低量减》现象,看似与需求曲线的《价低量增,价高量减》相悖,但实际上并不冲突,原因就是:
虽然牛肉降价,土豆涨价,理论上“替代效应”应该使得消费者多买牛肉少买土豆。但人们的“收入效应”限制了人们去消费《降价的牛肉》,转而更多地去消费《涨价了的土豆》;
所以,当《其他条件变化:例如收入水平》后,人们消费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吉芬物品就会出现。
其实在现实中,对于“个人吉芬物品”可以说满大街都是的。
例如,张三平时对吃大龙虾的偏好要大于牛肉。但某天当他的收入降低到只能消费牛肉时,这时即便牛肉涨价,龙虾降价,张三因为受《收入效应》限制,也只能更多地去消费涨价的牛肉,而非降价了的大龙虾。
这时的牛肉对于张三来讲,就是吉芬物品。
对于“群体性的吉芬物品”跟上述例子概念是一样的。
所以,西经中的吉芬物品,其本质概念:跟《是否高收入群体》是没有关联的。它只跟那4个概念名词有关系;同时,如果在《收入水平》的这种《其他条件:既定不变》时,即便是所谓的《吉芬物品:土豆》,其需求量依然遵循《价高量低/价低量高》的供需原则。
另外最后补充一下:
上图吉芬物品中,原预算消费约束线(即:原斜率),在平行位移后,因为替代品的问题,其斜率发生了变化(从点A值大小变为点B值大小)。这种斜率的变化即是我在问题2中第2)种情况所描述的:
相关物品变量中的“替代品变量”变化所引起的斜率变化,这种“坐标系变量:数量”上的变化,在西经中的均衡变动时,所表现出来是沿着需求曲线自身变化的。它与西经的均衡变化理论并不冲突。
当价格从PE下降到PF后,消费者盈余从BEPE增加到BFPF,其中BEPE为原消费者的消费者盈余,而PEEGPF对应的长方形为原消费者增加的消费者盈余,因为这部分对应的销售数量仍然为QE。三角形EFG为新增加的消费者的消费者盈余,对应的购买量为QF-QE。

下图中CEPE为生产者盈余,生产者盈余越多,供给量越多。

当价格从PE上升到PH后,生产者盈余从CEPE增加到CHPH,其中CEPE为原生产者的生产者盈余,而PEEIPH对应的长方形为原生产者增加的生产者盈余,因为这部分对应的销售数量仍然为QE。三角形EHI为新增加的生产者的消费者盈余,对应的销售量为QH-QE。

下图为均衡时消费者的消费者盈余与生产者的生产者盈余。

参见:商品的供需均衡分析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580493-1-1.html
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demand),有时称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价格弹性为英国新古典派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创立。衡量的是: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物品需求量相应变动的大小。价格弹性的准确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即

此公式前有负号,表示价格与需求量负相关。为方便起见,经济学书籍将价格弹性公式前的负号去掉,让所有的弹性都表现为正值,即:

在上边的式子中,价格上升,△P为负值,△Q大于0,小于0,等于0都有可能,怎么会只有价格需求弹性小于0的情况呢,你只选取了其中△Q大于0的情况,这是错误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