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宁:从大学生就业难看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常见诸报端,
“新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也在一些年轻人中悄悄扩散,这自然会引发社会各界对大学教育的质疑和反思。究竟就业难的根源何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否得当?我们请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为我们细加分析。
就业难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研网: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较为突出,据一些媒体报道,一些大学生在卖猪肉、擦皮鞋,或者和民工竞争同样的岗位,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丁宁宁: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下岗职工就业难的问题也很突出。不过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大学生一直是身份的象征,被认为是未来的“国家干部”。大学生去卖猪肉、擦皮鞋就被认为是“跌份儿”,而普通人去干这些活儿就理所当然。因此,大学生就业难隐含着一个深层次的社会心理问题。广大民众在心理上为大学生择业划了一个圈。其实大学生和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在就业问题上是平等的,区别在于大学生的机会可能还多一些。
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先于工业化
国研网:就业难普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丁宁宁:就业难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人口模式有很大关系。其实所谓工业化,就是一个资本、技术不断替代劳动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忽视了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结论:失业后备军是现代生产体系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和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过程中就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伴生物。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从来就没有能够彻底解决失业问题,以至于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认为,失业率低于4%就是充分就业了。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整个欧洲,包括俄罗斯西部只有1.4亿人。比中国还大的地方,就这么点儿人,失业问题还是很严重,以至于19世纪爆发过大规模的工人运动。直到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因失业引起的社会问题才缓解下来。
我们比西方当时更大的困难是人口增长先于工业化。在“康乾之治”的时候,中国人口就超过了3个亿。开始工业化时人口就更多了,从建国初期算是6亿5千万人,从改革开放算是10亿人。西方的人口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步增长到目前的规模的,我们是还没有开始工业化,人口就已经超过人家工业化以后的规模了。因此,中国目前的就业难,是西方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当前各媒体所说的就业难,主要是指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文革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就业难。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前就业难的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区别仅仅在于,转为市场体制后,过去的隐性失业问题,现在变成显性的了。
从人口模式看,我国的就业难问题将一直持续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以后。三、四十年之后,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比目前日本老龄化的程度还要严重得多。最严重的时候,老龄人口的比重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的就业难问题或许到那个时候会有所缓解,但经济能不能保持稳定、协调发展,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了。
大学扩招是将高中生就业难,变为大学生就业难
国研网:如何理解大学扩招缓和就业难的作用呢?
丁宁宁:大学扩招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高中生就业难问题。当时也确实缓解了高中生的就业难问题,但实际上只是把矛盾推迟了4年,变成了今天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当时制订政策的同志的眼光比较短浅,没有想到就业难的问题会一直持续到2020年以后,也过高地估计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以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很快吸收这么多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
大学过快的扩张,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件不利的事情。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切忌人为地大起大落。首先,教育要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授来实现,知识要一点一滴地传承。学生人数的急速增加,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为没有那么多合格的老师来授课。第二,由于扩招速度太快,专业的设置也过于轻率。有些专业的名字搞得很花哨,但合格的老师还没有培养出来。一些当时认为有利于就业的专业,各个大学就一起上,结果毕业时反而找不到工作,因为同专业的毕业生过多了。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急需的并非都是理论功底深厚的大学生,很多行业,中专生、高中生足矣。比如技术进步迅速的IT业,市场大量需要的是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中、低端人才。中专、高中毕业生经过三四年的工作锻炼就足以胜任。IT业高端不是没有就业机会,但目前不少大学师资紧缺、教材陈旧、设备落后的状态,根本满足不了高端人才培养的需要。这种“高不攀,低不就”的状况,也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