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近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如何使用货币,达成很多契约。因为是自然形成的,所以多数人不清楚这些契约。今天向大家讲述其中的三个契约,让我们揭开经济活动真象,特别是关于货币的真象。
  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购买消费品,人们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
人们依据一定的分配标准,达成分配契约,合作生产同一批消费品。由于参加合作生产的人员不固定,每个人的贡献也不同,参加的人数众多等原因,不方便公平的记账与分配;大家共同认同了一种“物”做为分配商品的额度凭据,“物”上面的数字记寻了你的分配额度,可以到仓库或生产组织者那里领取或购买商品(即参加劳动成果分配)。当你按一定的标准生产了商品,你就会得到相对应的货币(即“物”),相当于欠条,或记账的工具,大家共同认同了这个商业契约,这种“物”当然可以购买消费品或参加劳动成果分配。
    二,货币为什么可以购买劳动时间,人们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
人们合作生产同一件消费品,达成一定的分配消费品契约,使用了一种“物”(即货币)做为记账工具,或欠条,参加分配劳动成果的凭据,依据这个凭据可以领取或购买消费品。后来生产组织者按一定的标准产出设定,才发放凭据,同时把发放分配凭据的时间提前或改为一定的时间周期发放,早于或迟于消费品。就变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日薪,周薪,月薪等。货币上的数字,代表约定分配额度。多数情况下,只有参加劳动的人,对生产消费品做出了贡献,才能获得货币,才能参加劳动成果分配。 变成今天大家看到货币可以购买人的劳动时间,本质上并没有变化,只是说法不一样。
  三,货币为什么可以购买消费品的其它生产要素,人们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
人们达成了货币购买消费品,劳动时间的契约后,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空间距离拉大,由一个老板统一发放货币,不方便,很多生产工序需要独立结算,慢慢的分成了很多独立的公司或生产组织者来发放货币。在同一条产业链上,不同的生产组织者之间的货币结算,只是替代作用。最终由最后一个生产组织者负责把发放出去的货币回收回来,同时把劳动成果分配给他们。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最后一个生产组织者,把生产要素的资本货币发放给生产要素的生产组织者,由生产要素的生产组织者把资本货币发放给参与生产的劳动者,所有的生产劳动者依据货币来购买最后的消费品(或劳动成果)。
  根据第一个契约,可以推理出,货币只是分配劳动成果的一种分配工具,货币是在合作生产中,才产生的。如果没有劳动成果,那么货币就不具有购买力。只有生产者按一定的生产标准,合作生产出了劳动成果,货币才具有(相对于消费品)购买力。也就是说,只有生产获得的货币,才能购买到消费品,也只能用于购买消费品。
  根据这个契约,还可以推理出很多经济活动原理,例如:生产者即是消费者原理。
  金属材质,纸等,只是构成货币的材料,货币是由数字+材质+专用于分配劳动成果的契约,共同构成货币的全部。
根据第二个契约,可以推理出,货币在做为资本货币的时候,只能购买劳动时间,不能购买消费品,因为消费品还没有生产出来。可以购买劳动时间,本质是购买劳动时间生产消费品,然后你用获得的货币购买你们合作生产的消费品。资本货币=》成本货币=》工资货币=》购买货币=》回收成为资本货币,这个流程描述不同属性的货币转换关系。
根据第三个契约,资本货币可以直接购买消费品的生产要素,因为前期生产要素的时候,资本货币已经转化为成本货币,转化为工资货币,转化为购买货币了。这里资本货币只是做为一个替代过渡的货币,做为过替代结算使用,本质上这些货币是用来购买劳动时间,发放给生产者,做为购买消费品的凭据。
依据这个契约,我们可以推理出来,人们用货币最终购买的是消费品。
这三个契约将改变人们对于货币,对于经济活动的认识,人们将重新思考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正确使用货币,将纳入经济学范畴。未完全购买的概念将正式纳入经济学范畴,未完全购买,不正确使用货币,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大量人员非自愿性失业的原因,也是造成大量商品库存的根源。
         因为人们错误的使用货币,未完全购买,全球每年损失的就业岗位20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