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famousdog在2006-4-16 21:05:00的发言: 
 
新介入者的目的,在于取代在位者的地位(显然,对于国家或者武林来说,独霸天下能够使得在位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位者与新介入者的勾结并不是一种均衡状态),因而存在激励去努力达到占据地位的目的;而这种目的的达到,至少要满足与民众的目的一致或者名义上一致,否则任何在位者的地位都难以稳定(假设民众具有这种对是非的认知能力),这就是激励相容吧,这样就可以产生“救助贫弱”的客观效果。如果在位者不存在竞争对手,至少缺少对其行为的一个约束。任何普罗大众构成的团体,除了具有交易成本较高而难以完成对在位者行为进行监督的缺点之外,还存在进行监督的专业能力不强的缺陷(或者说,民众的目标函数是一个多目标函数,监督现存者这一目标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当然,可以通过设立一个代表机构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这种多重代理更容易引发问题,比如韦伯所说的精英团体的“目标替代”;而新介入者就具有较为完备的知识用于判断在位者的行为,至少他们拥有更强的激励以进行监督。 
    的确如你所说,新介入者的加入并不必然导致勾结,但是你所说的由于新介入者加入带来的竞争也同样不是必然的结果,或者说新介入者的加入实质就是打破旧的利益均衡状态,这的确可能会改善民众的福利,但仅仅是可能(唐末时的蕃镇割据就是个典型的反例,各个蕃镇的出现的确是对中央的挑战,但这种竞争并没有带来任何的好处,战火不停的扰乱百姓的生活和生产.),而且民众福利增加完全是由于民众的特性,羊毛出在羊身上,没有百姓的税负,又如何供养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认识到水能覆舟的可能,才使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的.所以我认为这时的百姓福利的增加完全是施舍性质的,仅仅只是民本的范围.但恰恰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的百姓福利的增加具有非常的不稳定性.
  最后在位者和新介入者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前者完胜,也可能是后者完胜,但也有可能是双方僵持不下,最后以妥协形式勾结收场.如果是前二种结果,垄断又重新代替竞争,显然民众福利的增加只是暂时的;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如我上面说的,勾结将形成瓜分的格局.
  总结:你说的竞争只存于过程中,因而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结果,而且这种竞争对于民众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即使在享受福利增加的时候,民众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始终只是躺在砧板上待屠宰的羔羊,依靠悲哀的乞怜过活.
 请问:如何解决谁来监督监督者的循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