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verrun 发表于 2010-1-3 17:40 
吴敬琏等等改革初期的市场推动者,已经做了很多论述,他们的结论不仅是从理论推演得出,也是从经济工作的实际困难得出的。我个人所知有限,谨列出我的几点反对的理由:
1)全面计划经济的社会成本过高。不但需要大量的统计规划工作,而且要做生产计划和分配计划两套分别运行的计划。
2)全面的计划经济的成本核定总是落后于成本变动,会造成逐渐扩大的计划失衡。
3)计划不能由少数人完成,必须有一个庞大的计划队伍。权力的纯洁性难以维持。
我认为,部分地实行全民所有制是可行的。实行全民所有制的范围,应包括全民得利的设施和生产资料,至少包括矿产、土地、跨区域基础设施、水资源等。计划和市场在同一行业中的确不宜并存,但是可以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进行行业隔离,防止双轨制的发生。例如资源性行业,具有天然垄断的特性,而且与每一个人的利益相关,应该实行公有制。
真的有时感觉是一群弱智在治理中国,一群别有用心的砖头家在忽悠弱智。
全面的计划经济实际上可以降低信息成本、减少信息统计。所谓增加统计成本,那是因为没有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工业结构,70年代末的中国,实际上不是中央计划经济,而是地方行政经济。
我们看来信息与工业规划、标准化的问题:
1、标准化可以降上信息成本和波动,如:土钢炉与现代化的钢炉,显然成本是不一样的,规模也是不一样的,有白痴居然要让统计不同的规格的钢炉的信息?到后来居然质疑统计成本?
难道不能把这些土钢炉关掉,扩大现代化钢炉的规模么?
别外企业的部局选置,是同一种资源是集中生产方便运输,还是分散生产利于运输?显然70年代末中国的工业布局本身就有问题,不是依据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分布、交通状况来规模的,为是毛 泽 东毛老头臆想天开的想在中国土地上打游击战,怕工业被集中摧毁。
不说别的,就农民种田松土,你让有些人用锄头松土,不同规格的锄头效率都是不一样的,因而成本信息也就不一样。如某些农民新换锄头,某农民不更换,这怎么确定成本?而工业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生产越来越标准化,哪一个工业化国家重工业不是实现了标准化,无论是社会主义的苏联、民德,还是资本主义的美国、日本,其工业都是实现了标准化的,以日、美来说就几家大型的钢厂,哪像中国这样有无数的小钢铁企业?
以苏联、日本的工业企业的计划来说,就不会有大多的生产成本变化,成本变化是成周期性。
又如军队集中在一起的时候,进行训练,那么训练的信息反馈是简单位的,但你把军队中的每个人分散下去,就算要得到他们的身体情况的报告都十分困难。
二、工业核心技术本身就不是分散利用人群分散利用知识的结果,而是工程师、技术人员集中规划的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是如些,完全分散利用的知识体系压根就不存在,而且完全分散利用知识一样推导出每个人都全能全知。
三、制定计划的是分散在每个企业技术人员不是什么领袖,
你问问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知道下边的技术不?不仅如此,就连资本主义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也是不知道的,但任何技术、工程都是有成本限制的,管理者只考虑成本限制。而
计划经济下是有会计制度的,任何生产决定必须符合会计制度,必须在会计规则限制的成本范围之内,并不是什么地方长官拍脑袋的产物。
而且像哈耶克这种蠢货根本就不了解工业,根本不知道工业领域知识利用是怎么会事?大的工业企业都存在一个官僚化的管理体系,管理者根本不可能像小企业的管理者那样有可能懂技术,而且随时出现在该出现的地点进行监督。工业企业的管理中类似升官的竞争游戏会使工业技术得以传导,这根本不是持商业思维的蠢货们能够理解的。哈耶克写的那本身根本就是他个人拍脑袋设想出来制度,然而自己又去批他自己设想出来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