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育在东方一定会提到孔子,而在西方一定会提到洪堡,
洪堡于1787年入法兰克福大学,翌年转入哥廷根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柏林议会法院。1794年—1797年在耶拿当家庭教师,并参加美学杂志《季节女神》的编辑工作。后潜心钻研历史哲学和语言哲学。1809年2月担任普鲁士内务部文化和公共教育司司长。
洪堡接受了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对人进行完全的人的教育,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他坚持反对当时德国封建专制主义以及学校对学生思想和自由的限制,反对国家干预教育,提倡教育和教学上的自由。基于这一思想,洪堡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减少小学的宗教神学课,增设实用知识学科,使学生能够学到较为广泛和有用的文化知识;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实物的直观的教学方法;削减文科中学古典学科的内容,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严格选择教师。
1810年,洪堡和费希特创建了柏林大学。从申请建校到制定计划、宴请名师,洪堡无不亲力而为,虽然由于离职的原因而没有参加直接管理,但通过他的追随者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他的计划得到了完全的实现,他的思想和精神得到了最大的发扬。
这所新型大学充分体现了洪堡提倡学术自由、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对欧美各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洪堡的教育改革与废科举办新学有很多神似之处,但人们在谈论他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他们的时代背景,
那是个人类社会拥有文明之后第二次高速发展的时代,第一次的发展核心是农业,第二次则是工业,
如果把工业革命以前的教育称作古典教育的话,那这种古典教育的核心则是以文史哲为基础的,
辅以天文地理军事数学医学,西方还有神学,东方有易经,至于什么学家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中国把接受过相当级别教育的人称作文人,西方叫学者僧侣或者知识分子,
这就造成了早期人都是杂家牛逼人的现象,那个时代虽有科学之实但无科学之名,
那时候研究科学就跟现在公司里做项目一样,都是非常具体的事,牛顿先是看到苹果才发现万有引力,
如果落下的是椰子那牛顿就被砸死了,这也是东南亚文明落后的根本原因(开个玩笑,呵呵),
工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积累了上千年才发生的,新情况提出了新要求,
洪堡的教育改革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暗合工业社会的需要,也就是有特长知识分子,
在此之后的读书人明显不如以前杂了,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没办法,社会要求术业有专攻,
而且是非常专的那种,洪堡教改后就提供这样的学者,这也为工业革命后继续革命提供了动力,
相比而言德国的diplom学制就比英美学制要更陈旧一些,现在德国人都觉得它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于是就有了2000年后的教改,向欧美学制靠拢,以前是universitaet这一级别的学生都按照学者的要求来培养,现在是先分出去一部分学士,剩下读硕读博的才是学者,个别科目仍然保留diplom的学制,
比如说数学,读个学士没什么大用,这是西方的一些情况,中国本来有自己的发展节奏,
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形成,中国不得不改,为了不被剥夺生存权,
中国必须工业化,工业化需要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于是中国也开始了告别杂家的年代,
专家应运而生,但是人才的总体质量下降了,这也是洋务运动之后书生治不了国的根本原因,
水平有限眼界狭窄没有历史观,人生观的档次也很低,越到后来问题越严重,
水平稍好的又只会骂街,没有执行能力,最有名的就是日本人的孝子---鲁迅,
东西方教改的区别在于,西方是应运而生,中国是不得不改,时代在变化,我们又进入了信息社会,
第三次高速发展,以信息为核心,我们身边有着越来越多的用于信息传递以及加工处理的工具,
为我们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流通和信息处理手段,市场效益也好工作质量也罢,无不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相关,
目前西方开始混科教学的尝试,虽然还没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其方向值得肯定,
中国向何处去,值得深思,特别是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形势下,难道我们仍然跟在西方的后边亦步亦趋吗,
我觉得中国需要自己的节奏,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因为西方占据就业的高端,
中国的产业升级受到西方阻挠,哥本哈根大会的实质就是狙击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西方世界想永远占据产业高端,以便占有更多的利益,澳门回归前稍好些的工作基本上没华人的份儿,
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人家不会主动退出游戏的,这关乎到生存权,生存权是不能讨论的,
而中国的财产不能升级,就解决不了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就业,
所以中国教育的担子很重,不仅要考虑日后的发展需要,还要兼顾残酷的现实,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我个人认为,要培养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处理功能的人才,方可两头兼顾,
我们现在一提人才就说什么懂外语,会电脑操作,有专业知识等等,
甚至有的还会加入会开车,会打高尔夫球等项目,但这都太初级,而且容易同质化,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加工处理,所以不仅要懂外语,还要懂多门外语,
会计算机操作还不够,还要回多种软件操作,会数据分析会编程,
会读书太一般,还要会大批量的读书,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专业知识才是对市场有效的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有经济效益的人才,才能带动社会更快地发展,
这就是中国教育需要做的,说句夸张点儿的话,除个别要求高的科目外,
大部分科目的教学质量差点也无所谓,只要核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能被培养出来,
因为很多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也能学,只要想学只要在学校时具备了信息处理的能力,
这才能应对随时可能转行知识更新极快同时帝国主义不让座的残酷现实。
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具备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视角盲,才能真正1做到开眼看世界,
才能占有并加工处理生存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才能尽可能节约交易成本,
才能引领世界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最有问题的地方在于没有帮大家形成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