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47 2
2006-02-01

国有银行的改革过程中让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的银行,有的人,如社会民间人士,认为吃亏了,有的人,如国有银行的老总,认为没有。
到底有没有吃亏?大多数人,如我这样的国民都没有机会了解其中大过程,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表面上看到一些东西,作出一些初浅的判断。
首先,国际投资者是高手,是不会吃亏的,他们在入股中国的银行前一定进行过详细周密的分析,既然入股中国的银行,那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中国的银行有没有吃亏,首先要搞清楚引进国际投资者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那么,中国的银行问题到底是管理方法的问题,还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所造成的,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假装幼稚,说着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如果是为了提高管理方法,那通过高薪从国际投资机构聘请一些金融高手来帮助中国的银行进行管理,从自己的内部去提高管理,是否是一个更好的方法,尽管付出的看上去很多,但是相对于让国际投资者入股中国的银行来说,我认为代价还是非常非常小的。
其次,我们无法用专业的知识去判断得失,但是可以通过在一次让国际投资者入股的过程中的细节来做一个大致的判断,比如说,有几家相互独立的有实力的国际投资者参与了竟标?很显然,越多越好,如果只有一两家,那就麻烦了。比如说,过程是否公开,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过程,这样一来,可以防止腐败的发生,如果就是几个领导做决定,而不是公开决策过程,很难想象这中间没有腐败的发生。如果因为少数个人的微薄利益所造成的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失,那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简直不敢想象,那可是以亿元人民币为单位啊!
为了保密不可以公开决策过程和做决策的人员?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对谁保密?
对普通国民?如果有这种想法那就太荒谬了
对其他国家保密?难道在让国际投资机构了解中国的银行的过程中,他们不会对中国的银行和中央政策的趋势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我们要知道,肯德基在投资中国前对中国的市场足足调查了三年,何况这次有中国的银行将所有的资料如实奉上。这可是以亿元人民币为单位的交易啊!
所以,以保密为由不公开过程其实是没有充分的理由的,是自己主动降低了外界和舆论的监督,很难想象不会吃亏。
保密是腐败的温床,无论是中国的银行改革,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或者政治体制改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1 09:56:00

我赞成楼主观点。西方银行为什么要抢进来,要收买中国的银行呢?因为他们看到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力,大量的、国际成了惯例的金融创新业务,中国的银行目前还不敢做或不许做。应该说,中国金融业的限制程度在国际上是空前的。从入股建行开始,它们淘走第一桶金。——26%的回报率,这样的好事哪儿找?中国自己却不能投资入股银行,中国的社保基金5000亿,回报率只有3%.扣除通涨因素外,一无所获。除了管理方面的原因外,不允许国内资金入股这种制度因素是重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4 10:36:00
如果和国外一比,就会发现太多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