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4253 43
2006-02-12

这几天看书累了时,就看一段周星驰的老片子,聊以解闷。看《神龙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用豪情万丈的口号去鼓励会员反清复明,但是对韦小宝却用赤裸裸的“银子和女人”来诱惑。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对意识形态投资是解决集体行动难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宗教信仰对集体成员动员,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投资。问题是,宗教信仰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吗?如果不是,那么对它投资可能就是失败的。

这个问题进一步分解为两个问题:1)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进行宗教信仰输灌,是否可理性化?2)对已有某种信仰的人(如佛教徒),进行另一种信仰输灌,是否可理性化?

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所以希望两个版的网友一起来讨论,版主将视发帖质量进行奖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16 20:29:00

关于宗教信仰的经济学分析在国外已有较多开展.

In recent years, an economic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 to explain institutional and
macro-level religious chan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inke and Stark 1992; Stark and Finke
2000), Western Europe (Iannaccone 1991; Stark and Iannaccone 1994), South America
(Gill 1998), and Eastern Europe (Froese 2001; Froese and Pfaff 2001; Froese 2004a). Thisapproach starts with a simple idea: Religion comprises an economy much like commercial
and other economies:
A religious economy consists of all of the religious activity going on in any society: a
“market” of current and potential adherents, a set of one or more organizations seeking
to attract or maintain adherents, and the religious culture offered by the organization(
s). (Stark and Finke 2000, p. 193)
A major criticism of the economic approach is its confinement to Christendom (Sharot
2002). Although the core theorists of economics of religion believe that it is universally
applicable (Stark and Finke 2000), almost all of the empirical studies applying an
economic model have been limited to the Americas and Europe, where some form of
Christianity predominates.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extend the scope beyond Europe
and America (Iannaccone 1995) and Christianity (Stark 2001), but mentioning religions
in non-Western societies has remained rare and brief.

当然,这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从理性假设出发,而是倾向于生态理性假设,但不管如何,我认为生态理性也是理性.

况且,经济学视角下人的行为必须是理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6 21:50:00

同意楼上的观点,经济学应该假定人是理性的,即经济学必须假定人是理性的,因为偏好是稳定的。我认为理性是与个人的知识结构相关联的,也就是理性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别人是无法去评价理性不理性的,如果从当事人的角度去分析,即从他个人的知识结构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约束条件下,一个正常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理性的,我们所说的不理性,完全是从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分析的结果,这种理性与其说是经济学分析的结果还不如说是文学的构想。也就是说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已经受到了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限制,从而使我们看上去分析的很对,但事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是哈耶克说的知识的伪装性。

比如说,在一块田地里有一块金子,让小李和小王去找,他们两个都不知道金子在哪里,并且他们两个人没有合作一起找,所以两个人就分别从田地的两端开始找,但是金子的实际位置距离小王近,所以小王的到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小李是不理性的,这和阿尔其安的穿越沙漠的例子很有些相似,所以理性是与个人的知识结构相关联的,与行动的结果没有关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7 13:26:00

分析的不同对象:创立宗教者 vs 信奉宗教者

前提1:

非经济意义的理性概念:合乎常理的,可理解的行为模式。

结论1:

宗教\邪教(个人认为二者仅在信徒人数上有区别)的创立者是理性的,是有目的性的;而信教者非理性的可能性较大(亦不排除披着羊皮的狼一类假信教者)。

-----------------------------------------------------------------------------------------------------------------------------------------------------

前提2:

经济意义的理性须同时满足以下假设:

1.偏好外生且稳定

2.效用假定成立

3.边沁原则成立,即个体效用最大化。

结论2: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对创立者,大致赞同nie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即对意识形态的投资,且满足以上假定,可认为其属于理性。

对于信奉者,因无法证明其效用的增减(主流经济学效用含义狭窄),故无法判定或暂且判定为准非理性。

----------------------------------------------------------------------------------------------------------------------------------------------------

前提3:

行为经济学通过将偏好内生化进而允许偏好的变动。其实这是某种程度上对理性概念的广义化。简单的例子就是将人们的非物质收益也转化为价值的来源之一,与原先的效用一同组成崭新的"价值(Value)"系统。而且该Value的分布符合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和损失规避理论(Loss Aversion).

结论3:

对应本例:创立者无疑还是理性的;实际上由于普通人从信教中获得的精神受益也可以作为价值进入模型中,所以使得他们信教的决策在一定条件下(依然使用冯.诺伊曼-摩根斯坦期望效用函数)作为理性决策成为了可能(净收益大于等于零)。

这种分析范式在解释吸烟是否理性等一些主流经济学解释力不强的问题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7 22:01: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7 18:52:00
谢谢楼上几位的评论,特别是Pararox的回复,各奖励金钱50、经验3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8 10:30:00

这个问题应该不是标准的经济学问题。宗教可能必须与心理联系起来。

每个人都有“怕”却力所不及的东西,这也许是个体形成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因。至于群体的宗教行为,如何从理论上说明很难。人为什么会有“怕”的心理呢?这就是生理与心理研究的问题了。

宗教可以形成一种集体秩序与集体行动,这倒底会带来何种结果,区分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很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