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2799 3
2006-02-17

An experiment is run where subjects are asked to choose between pairs of lo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ree possible outcomes, defined as follows:

H = 100 £ M = 30 £ L = 0 £ with corresponding probabilities pH, pM and pL respectively. Define each lottery by specifying pH and pM: a lottery (pH, pM) = (x, y) has pH = x and pM = y 现有如下选择:

Choice 1: A(0.36, 0) B(0.2, 0.8)
Choice 2: A(0.2, 0.8) B (0.25, 0.55)
Choice 3: A (0.25, 0.55) B (0.3, 0.3)
Choice 4: A(0.3, 0.3) B(0.35, 0.05)
Choice 5:A (0.35, 0.05) B(0.36, 0)

一个人5题都选的B,这些choice的顺序都是随机的

请问这个人的选择是否符合预期效用理论,是否是理性的~~如果大多数人都这样选择,请解释原因~~

大家讨论一下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17 12:52:00

这应该是一个典型的Loss Aversion的例子,也同时证明了Fram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7 19:16:00

版主能具体解释一下么?

如果是loss aversion,那就不符合预期效用理论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7 22:53:00

预期效用函数实际上就是:U = U (H * PH) + U (M * PM) ,本题的选项你一个个算出来,会发现被试者有时竟然会选择U较小的那一个,由此,我们说明了非理性,进而也引出了行为经济学上的Loss Aversion, Metal Accounting,Prospect Theory和Value Founction。
本题中,由于是彩票博弈,明显属于多重利得的情况, 回忆典型的那个Value Function的图,因为两个自变量都位于第一象限,此时Value函数是凹函数,故V(x) + V( y) > V(x + y)。因此,Richard Thaler认为对个人来说,分开编辑,价值会更大。
但事实却是:根据心理账户理论,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合并编辑,考虑收益和损失的相对心理价值,而非主流经济学所考虑的绝对值-预期效用。
这样,决策这就有可能选择一个心里价值大但是预期效用反而小的策略集,进而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于出现像本题这样的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彻底否定了新古典对偏好稳定且具有传递性的假设)的有意思的情况。
这是主流理论始料未及的-偏异现象(Anomalies)。
建议楼主可以再考虑一下别的经典例子,例如Kahneman的药品实验或是Thaler那个网球肘,然后对其他三种情况(三种象限组合)分别讨论,它们是:多重损失、混合利得以及混和损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7 22:54:1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