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水稻,越国计谋的现代版?(二)
转基因作物已种植14年
“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大面积种植已有14年之久,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超过数十亿之众,至今还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证据。”张启发院士引用两个经政府审查、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的个案进行阐释,“批准上市的转基因番茄与非转基因的番茄是安全的,批准上市的抗病毒植物与非转基因的植物同样也是安全的。”
此外,张启发院士还谈到,转基因技术本身能够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评估,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科普和公众教育十分重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可为转基因技术的利用提供安全保障,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应以传统技术为参照。
安全评价历时10年
华农转基因水稻的研发工作于1995年开始,1999年成果通过了农业部的成果鉴定,同年开始中间实验,2002年完成环境释放,2003年到2004年进行生产性试验。整个安全评价程序是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要求,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转基因植物风险评估指南》等国际通用准则进行的。历时10年的安全评价,经过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审定通过而最终获得了安全证书。
“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转基因水稻对人类的贡献,或许要在4、5年后才能得以显现。”谈到转基因粮食安全问题,张启发院士通过解读“小鼠灌胃实验”向大家解释,对于体重60千克的人而言,灌胃出现不良反应的状况只有在食用‘华恢1号’120吨之后才会发生,而这些大米可供体重60千克的人食用657年。
“虫不能吃,人能吃!”
新获得安全证书的“Bt汕优63”转基因水稻,可以杀死昆虫,并且防治虫害。针对这一特性,网上出现了疑惑,虫子都不能吃的东西,人能吃吗?张院士对此肯定地回答:虫不能吃,人能吃!
“虫和人吃水稻的部位不一样。”张院士解释,虫吃的是茎秆,人吃的是胚乳,“人的胃液呈弱酸性,肠胃中不存在与Bt毒素结合的受体,而昆虫的胃液为强碱性,Bt蛋白进入昆虫肠胃中后,在胃液的作用下,消化系统会产生有毒素体。”
“多年的研究反复证实,Bt杀虫蛋白对哺乳动物、鸟、鱼以及非目标昆虫无害。”张启发院士介绍,水稻本来就有抗虫基因,像抗稻飞虱的基因就有19个。
六、话说大米谈营养
成书于几千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的描述。中国人吃大米也有上千的历史了,生生不息到今天,种族繁荣。事实证明,大米的营养十分丰富,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
如果采用西方所谓的“科学标准”,我们在网上就可以查到诸如大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维生素等成份,以及各自的精确含量和功能。
按照此标准,我们应该对Bt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非常有信心,不只是由于动物毒理试验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而且是由于对Bt转基因水稻的抗虫害原理有相当透彻的了解。至少有三重防线保证了转基因水稻用来抗虫的Bt内毒素不会对人体有害:一、Bt内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在60摄氏度的水中煮一分钟就失去活性。在生米煮成熟饭时,已不可能存在还有活性的Bt蛋白。二、Bt内毒素本身实际上没有毒,只有在昆虫肠道碱性环境下才能加工成有毒的蛋白,而人的胃环境是酸性的,不能做有毒的加工。三、Bt内毒素产生的毒蛋白要和昆虫肠道细胞表面上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起到作用,而人的消化道细胞表面上没有这种受体。Bt内毒素做为生物农药,在“有机农业”中广泛使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面积种植含Bt基因的抗虫害转基因作物也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迄今未发现一例人畜因吃这种作物中毒的。
可是,如果我们证明:西方所谓的“科学标准”是有严重缺陷的,采用其标准来评估至少不全面的,甚至是一个错误!那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怀疑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其实,能用来证明的例子不胜枚举,最简单、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水稻(大米)自身!
我们吃的大米,其实就是水稻的种子,采用西方科学标准分解后发现无非含有一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但是,我们把这些成份严格按照其原来的构成,用机器把它压成种子状(这些现在很容易做的到),在春天再把它种到地里,它回长出来吗?我们都会肯定的说:它一百年、一万年也不会发芽!
因为它里面缺乏生机,没有生命力!!
我们的传统文化所说的生机,在人体上也就是指人体合成、生发的力量。如皮肤破了会自动愈合、身体有了疾病能够自我修复,青春期饭量增大,身高体重增加;……这都是人体生机的一种体现。有了生机,生命才能活动,缺乏生机,生命就会疾病、衰老。
平时大家一日三餐,主食就是大米。人们就根据西方的“科学”,会认为大米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成份,为我们身体提供能量,维持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不错,这些成份是为我们提供能量,但只是一小部分,甚至可以说,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我们之所以进食大米,是因为我们的精气,全赖谷物的提供。大米,也就是水稻的种子。种子是用来萌芽、孕育成新生命的东西,其中蕴藏着极为旺盛的生机!这才是我们身体最为需要的,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营养”!也就是《黄帝内经•素问》说的“五谷为养”!
如果离开大米,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用成份替代(如口服葡萄糖等)。诸位不妨试试看,由于缺乏了大米所升发的精气,不几天您就要趴下(这几天还要依靠人体储藏的血气来维持)。西方的“科学”只是接触到事物的皮毛,而我们的祖先则运用他们的智慧领悟到了玄机!
有人会问:感觉是这么回事。但文中所说的大米中蕴藏的生机,我们分析和测量不出,有点玄,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成份则可以检测出。
关于这个问题,如果真要正面理论回答,篇幅太大。我想用以下三点说明:
㈠西方科学对大米的认识,只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检验了一下大米的成份,就轻率得出的一个论断,而我们讲大米的精气,这是我们的祖先用身体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您想一下吧!一个是用实验室仪器分析得出的结论,和一个依靠数万年乃至数百万年文化积累和沉淀,用数千万乃至以亿计量的大量活体,而且不是动物,是人身体得出的实验结果和经验总结,哪个更接近真理呢?孰是孰非,我想就是小学生也会明白的。
㈡您再仔细一想,所谓西方科学的说法,并不都是固定不变的,五十年前认为对的科学观点,现在有些已经成了错的。(西方当年以科学观点支持堕胎合法化的领导者,现在又变成了以科学观点反对堕胎的带头人。)再过个几十年,说不定又有新说法了,对此大家都会有感受。而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系统知识和文化如中医,理论全面,一再反复被证实确切有效。几千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可谓字字珠玑,至今仍然是最重要的经典书籍,还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指南,我们还在用心学习,用心体会,用心诠释。
㈢再个,研究不出来其中的重要成份,也不能代表里面就没重要的物质,就像经络穴位,到现在还是找不到明确证据,可是针灸却照样管用,很多发达国家也把针灸视为一种合法的治病方法。
最后我想阐明个人的看法:按照梁漱溟老人家的观点,中华文明是一个过于早熟的文明。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是经过数千年乃至数百万年文化积累和沉淀,是高度文明和智慧的体现。打个比方,西方文明只是个姗姗学步的幼童,而中华文明是一位世事洞察、聪明智慧的长者。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才能避免随波逐流,任凭风吹浪打,而做到闲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