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劳动有两个指标: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是指劳动的总时间,劳动生产率是单位劳动时间的产量。劳动时间相当于劳动的“数量指标”,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劳动的“质量指标”。劳动时间越多,劳动的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的质量越高。
单位价值是指单位商品量的商品可以换取货币的多少。根据单位价值与劳动生产率定义有以下公式存在:
W=m/Q
Lp=Q/T
W单位价值,m总价值,Q总产量,Lp劳动生产率,T劳动时间。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可以推出以下公式:
W=m/TLp
这个公式把单位价值W与劳动时间T与劳动生产率Lp联系起来了。
显然有:单位价值W与劳动时间T负相关,与劳动生产率Lp负相关。
单位价值W与劳动生产率Lp负相关这大家都知道,但单位价值W与劳动时间T负相关,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人可能还认为单位价值W与劳动时间T正相关呢。
与单位价值W正相关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St。
有以下公式存在:
St=T/Q
可推出:
W=mSt/T
根据这个公式,单位价值W确实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St正相关。
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均是表示劳动效率的指标,它们互为倒数。劳动生产率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劳动效率高,劳动生产率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高劳动效率低。
我们可以称劳动效率比较高的劳动为高效劳动,劳动效率比较低的劳动为低效劳动。高效劳动与低效劳动的区分,可以用一个劳动生产率的值,也可以用一段劳动生产率的值的两个值。高于某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就是高效劳动,低于某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就是低效劳动。
高效劳动相对于低效劳动,往往使商品便宜,单位价值低。生产商品一般都追求高效劳动。高效劳动使单位价值低也使成本低,单位利润未必减少,由于生产数量增加,总利润一般会增加。高效劳动会带来更多的利润是人们追求高效劳动的原因。工业产品人们一般是使用机器使劳动效率提高。
使用机器的结果是商品既多又便宜,产生了很多新的价值。机器虽然使商品便宜,但机器(使用)创造价值,所以人们纷纷使用机器。
或许有一天,为人类生产工业产品的都是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