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帖子,有一点想谈谈自己体会的感觉.
1,教材的选用及体系的选择
中国的学生一般逻辑思维都比较好,而一些国外的入门教材相对来说内容体系不是太清楚,让人搞不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所以选用国内一些学者编的体系清晰的教材不错.但这里也有一个矛盾,刚开始接触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对整个理论的体系不见得容易理解.当然,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结合一些教材,上课时尽量的有条理和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效果应该会不错.
例如:微观的教学可以大致沿着下面的线路:
a,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效用最大化和支出最小化
b,生产者行为理论:分析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一般的成本理论我觉得作为选讲材料或自学的材料就够了,本科生的教学也很难讲清楚).
c,市场理论:根据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的结构来组织,把四种市场的结构讲清楚,在这样的结构基础上会导致什么样的产量和价格行为,最后就是对福利结果的判断.
d,一般均衡在本科最好作为阅读材料,好学生在学完前面的内容后基本能看个大概,事实是讲也基本讲不清楚,最后大家都搞糊涂了,呵呵
一般来说,上面的内容也就是微观中传统的部分,讲完之后可以做一些专题,讨论一些专门的问题.如福利经济学,博弈论及在微观一些领域的应用,市场失灵.
这样一来的话,整个体系的内容就比较清晰,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混乱.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我觉得微观经济学用板书的传统方式较好,一般的学校都是先开微观经济学,这如果用ppt,就可能速度会显得有点快,注意力都到看ppt上面去了,也就不知道老师都说什么了.
宏观经济学的话我觉得用ppt应该可以,首先是对整个宏观的介绍一定要讲好,用ppt的话,就可以把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四块内容的一些感性材料都表现出来,比如说考虑GDP,直接就可以通过ppt的图表把中国的GDP表现成曲线,也便于和其他国家的曲线比较.学生的感性认识就比较强.
在讲述具体理论的时候,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讲一些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实践,而且在宏观的教学中可以强烈的体现出改革开放后我过在学习西方经济理论后运用的经济政策实践,谈谈这些政策的好坏,毕竟宏观理论的任何重大突破都是由于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理论的和政策的)引起的.
当然,体系的建立也很重要.这里顺便也表述一些我觉得较好的体系.
a,描述宏观经济的参数以及各个参数的大致联系.
b,IS-LM模型的理论与政策实践
c,AD-AS模型的理论和政策实践
这些都是传统的内容,这些讲完后可以考虑一些专题性质的内容,例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一些流派的争论(介绍一些流派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的观点).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准备,思路开阔一些,西方经济学的课将是十分精彩的.呵呵,我现在还是学生,不清楚在教学中可能碰到的情况,我所了解的也只是我自己的情况,所以可能有很多地方不太适合一般情况,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