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397 2
2010-02-25

没有需求就没有价值


需求对于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一点可能没有人表示异议。但要说“没有需求就没有价值”,肯定会有人说“未必!”。其实,只要我们只要认真的去审视一下社会现实,就能发现此言不虚。
经济学对价值的解释多种多样,可没有那一种理论能将需求对于价值的决定作用排除在外,也因此,“供求关系”一直在所有的价值理论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实,仅此一点,就可以让人对“没有需求就没有价值”的结论有所感悟。
劳动价值论认为物品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这个说法将“自然资源”具有价值排除在外,已经是与客观现实明显不符。这一点,我们暂且不论。那么,如果物是劳动产品就一定有价值吗?这个问题放在“需求”的面前,答案是肯定的:“不一定!”。
物品有没有价值,劳动其实无法决定。即使你花费了巨大的劳动代价,做出了一件物品,可这件物品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对它有需求,你说它有价值吗?现实中这样的事例还真不少,许多人费尽心机研究新发明,还获得了专利,比如一种用来滴眼药的带漏斗的眼镜,就是因为没人需要,结果这种发明变得什么价值都没有。
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来源于物的“效用”,那么,物品有了效用就有价值吗?其实,也是未必。电冰箱有没有“效用”?运到了北极爱斯基摩人处,它就是个无价值的东西,即无使用价值也无交换价值。同样,取暖器到了赤道非洲地区,它再好用,也是个价值全无。归根到底,是这些地区对这些东西无需求,因而它们也就没了价值。
反过来,既非劳动产品又无效用的物品,只要是有了需求就变得有价值了。君不见什么“仙灰、圣水”,不是劳动的产品,也无效用可言,可是身价不菲,还不就是因为世上有人迷信而有需求吗?
现实的事例举不胜举,读者可以自己去找。当然,仅有事实并不能令人心悦诚服,还要有理论上的论证才行。
在现在的经济学里,“价值” 的概念非常模糊且众说纷纭,无法得到一个关于“价值”概念的共识及可以令所有人信服的定义。我个人对“价值是对物的评估”的说法比较欣赏,不过这种说法中价值评估的是什么和如何进行评估的,仍不得而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物品都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估。如“食物能充饥”,“衣服能御寒”,“房子能住宿”┅┅。我们把这些评估综合起来,便可发现其中的奥秘。
请看:
“食物”能“充饥”
“衣服”能“御寒”
“房子”能“住宿”
以上对物品的评估,有两个共同点。第一点,都有一个“能”字,都是在表述物品具有某种“能力”。第二点,这些“能力”所指向的对象“充饥”、“御寒”、“住宿”,都是人的具体“需求”,表明该物品的能力是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求的能力。
由此可见,“价值”应该是对物品的某种能力的评估,这种能力可以满足人的一种“需求”。把上述的内容进行整理,就可以表述为:“价值是对物品满足人的需求能力的评估。”
当我们按照以上的认识看待价值的时候,首先要看到是,“价值”对于物品来说是一种被动得到的东西。只有人有需求,才会有物的价值存在。没有需求,物的能力再大,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有价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需求的存在,何来对需求的满足呢?这就是价值的真谛。
其次,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用什么来衡量呢?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当然还是要用“需求”来衡量。水倒进杯子,装没装满,是水决定的还是由杯子决定的?是杯子!杯子小,可以是满杯,杯子大,就是半杯。度量价值的那把尺子,说到底还是“需求”。
认识到“需求”对于“价值”的意义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没有需求就没有价值”,也就不难理解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需求就没有价值”不仅仅是个结论,而且是关于价值的一个定律,姑且将之称为“价值第一定律”。 对价值的这个认识,就是需求价值论的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2-25 20:44: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6 19:06:19
需求价值论将价值和价格看作是本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认为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前者是物与人的关系,后者是人与人的关系,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有着不同的衡量尺度,从而在根本上把价值和价格完全划分为不同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列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2—446页。)在此,列宁不仅批评了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见物不见人,同时也指出了商品交换价值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列宁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给价值与价格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从表面上看,商品交换是一个人和人之间按一定的规则用自己的物品换取对方物品的过程,可实际上物品交换物品只是交换的表象,本质上是互相满足对方的需求。一个简单的常识,就是交换并非是两个人都有物就可以交换,进行交换的前提必须是交换双方对于对方的物品有需求,交换才可能进行,有任何一方对对方的物品不感兴趣或认为它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不可能与对方进行交换。一次交换能够成功实施,必然是交换双方互相满足了对方的需求。以物换物是这样,货币交易也是如此。买卖双方是一个对物有需求,一个对金钱有需求,交易的结果是使买卖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所以,商品交换的本质不是进行物的交换,而是互相满足需求。
当我们对商品交换的本质有了以上的认识之后,再来看社会上的各种交易,尤其是大量存在着的各种非法的、反道德的、不正常的交易,比如:权钱交易、买官卖官、肉体交易、贩卖活人等非商品领域的交易,所有的不解和诧异便会烟消云散。商品交换的规则可以出现在社会生活的任何领域,唯一的前提就是在这个领域里存在未能满足的个人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有未能满足的需求就会有交易的存在。
经济学对于交换的研究,历来都是局限在物与物的交换上,似乎不是物就没有价值,未免有点片面。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的以外,还有精神的、生理的等各种需求。在“需求价值论”看来,能够满足任何一种需求都具有价值,都可以成为进行交换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对社会的非生产性劳动的价值问题,包括第三产业,即各种服务性行业的劳动价值问题,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他们的劳动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就是劳动的交换价值所在。
一旦我们放开了眼界,跳出了物的范围,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全方位的研究交换的价值问题,就像上面提到的权钱交易、买官卖官等问题,就会发现,只把交换价值归于物的提法,实在是太过狭隘。
交换价值来源于需求,价格则来源于商品交换。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没有商品交换就不会有价格的存在,这即包括商品交换诞生之前的史前社会,也包括未来商品交换灭绝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商品交换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私有制,私有制将物品与需求者割裂开来,形成一个人有需求,另一个人有物品的局面。有需求的人要想得到物品,就必须向物品所有者提供他所需要的物品,双方进行交换。如果不能提供对方所需要的物品,需求者就得不到物品,自己的需求也就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在现实的商品社会中,人的需求分成了两类,能够实现的需求与不能实现的需求。能够实现的需求,是有效需求,无法实现的需求是无效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无效需求不是无意义的需求,无效需求从需求的角度看,它是真实的、客观的,只是因为拿不出对方所需要的物品,而使需求无法实现。一个饥饿的乞丐,看着商店的食品流口水,可是他没有钱,他的需求是无法实现的需求,但他对食品的需求可是绝对真实的。上面提到的,物的社会需求价值=社会需求总量÷物的总量,这里的社会需求总量是社会的真实需求,其中也包括无法实现的需求。就如社会对食品的需求,乞丐的需求也在其中,因为他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尽管他身无分文。
有效需求对于社会经济的意义重大,因为是它构建了社会的商品交换。经济学所说的有效需求是指“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里面的需求是指自身的需求,支付能力是相对他人的需求。支付能力就是物具有的满足他人需求的能力。在实际的商品交易中,支付能力的代表就是金钱,金钱也是卖方需要的物品。商品交易的过程,就是实现物品从所有者手中向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者手中转移的过程。当物品与支付能力(金钱)联系在一起时,价格便产生了,价格形式所表示的就是单位物品与支付能力(金钱)的比值。在宏观上,一种物品的平均价格,用公式表示就是:物的平均价格=物的社会支付总量÷物的总量
不同物品的社会总量不同,对应的社会支付总量也不同,因而形成物品价格的千差万别。物品的社会总量取决于社会生产的状况,物的社会支付总量则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和需求状况。消费者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决定对各种物品的支付,这些个人的支付汇总在一起,就是物的社会支付总量。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职业的人其收入状况和需求状况都不同,而且其中的最高和最低差别巨大,所以同一物品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相对不同的消费者,得到的支付总量有多有少,因此,物的价格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呈现出大小不一、起伏不定的状况。物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差异,成为社会物品流通的原动力,社会资源与社会财富则由于流通得到重新配置和分配。
真实需求、有效需求、支付能力,是社会商品经济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人对物的真实需求集中起来是物的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总量与物的总量的比值形成社会需求价值。社会需求价值对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效需求是真实需求中的一部分,它演变出物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总的支付能力决定着物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关系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切身利益,它的变化会随时影响社会资源与社会财富的配置格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