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77790 13
2006-03-05

是道10分简答题,分开解释我知道,可是终结回答就不知道了,请教大家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3-5 16:19:00

一级价格歧视,即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即厂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即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5 17:16:00

“价格歧视”是个不容易精确定义的概念。定义不好,就不是价格歧视了。许多想利用“交易费用”来解释“价格歧视”——这其实并不是“一二三级”价格歧视的本义。(以下全在“本义”上介绍)

“价格歧视”可以视为一种纯粹的数学模型——现实中倒底可不可能存在,如何实现,这种模型并不管,这只是一群人的理论游戏(认为无聊的人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前提是:厂商有唯一而确定的成本函数——在讨论价格歧视时必须先说出厂商的成本函数到底是什么样子,并且讨论过程中,成本函数始终不能变化。如果成本函数在讨论中变化了,或者厂商在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成本函数,就不能讨论价格歧视了。此外,如果讨论各方对成本函数的唯一性与确定性存在分歧,比如说,有人拿不准成本函数到底是什么样子(所谓信息不充分),或者拿不准成本函数会不会变,也不能讨论价格歧视了。“偷换成本函数”是讨论价格歧视时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当然,仅对于这种理论游戏才是误区,现实中成本函数完全可能超出人们的把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5 17:20:00
一级价格歧视:无论出售多少单位的商品,厂商的定价方式总能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无论做出何种购买策略,都无法获得正的消费者剩余。与其说,消费者剩余全归厂商是一级价格歧视的推论,不如说,这是一级价格歧视的定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5 17:30:00

二级价格歧视:与之同义反复的是,“非线性定价”。不解释何为“非线性定价”,二级价格歧视还是不知所云。

厂商给所有消费者同一张批发价格表,表上列了商品的各种批发量所对应的总付款——总付款与购买量之间并不是线性(正比例)关系,否则不是价格歧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5 17:36:00

三级价格歧视: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也是教科书上说得最明白的部分。厂商面对了“不同的”市场,但它有唯一确定的成本函数。

于是厂商解了这样一道优化题:maxP1Q1+…+PnQn-C(Q1+…+Qn)。按这种优化解在不同市场制定不同单价的方式即三级价格歧视。

其中的关键是,厂商的成本函数不会因为市场不同就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