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出于对自身由来的困难程度的感悟,既然有程度,就有种类和数量的差别。
不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时代都有孝的概念。世界上很多古老的民族,诸如希腊,埃及,印度等,没有孝的观念。而我们讨论孝,所以只涉及存在孝的地方。但是盖凡有孝的观念存在,每个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于孝有不同的解释。
每个人都会对孝有自己的解释。有些人认为孩子守在父母身边就是孝,有些人认为孩子给父母端茶倒水就是孝,有些人认为孩子赚钱给父母花就是孝,也有些人认为孩子能成就自己的幸福就是孝。
不同的时代里,对孝的观念也不相同。中国秦代以前认为孩子能成家自立就是孝,因为中国秦代以前是封建社会,孩子成家自立意味着家族得到的土地更多。汉代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帝制占统治地位,帝王要求百姓固守土地,于是宣扬孩子守在父母身边就是孝。有一个朝代是最最特殊的,那就是中国的清代。因为大清帝国是满族入侵汉族领域所建立的帝国,满族基于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需要,竭力鼓吹俯首帖耳听话就是孝。并且将这种孝贯彻到其统治的每一细节。
对于孝要进行程度和数量区分就必须把各种不同类型的孝统一成一个可以通约的单位上来。就好比说,鸡和鸭只有统一到禽类上之后才能累加或者扣减。孝也是一样。
农耕社会,基于经济生产的需要,把人口作为孝的衡量单位,能为家族增加人丁即为孝。到了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宋代之后,认为能为家族赚钱致富才是孝。于是,孝往往通过钱的多少来衡量。从父母在世时候能给予多少享乐,到父母死后丧葬的排场,都在量化上体现孝的不同等级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