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068 19
2010-03-09

现代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家剥削了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其实,这是子虚乌有。因为剥削的结果无非是资本家多占有了社会总产品。一般说来,产品包含了劳动、土地与科技知识的贡献。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者工资在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而资本家得到的利润在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却不减少。显然,资本家不可能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而是剥削了国民拥有的科技知识“产权”的租金。
虽然工人都能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但毕竟是有限的。即便是工程师,他们能掌握的科技知识也是有限的。更多的科技知识只能融化在生产资料中。例如,生产或制造机器设备、工具、原材料时,所需要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知识,以及往前追溯所有生产所需要的科技知识,不可能被生产资料使用者都掌握,更不能被使用者应用。劳动者恐怕连使用生产资料的知识都不一定全面。因此,劳动与科技知识是构成财富的不同因素,两者绝不能合二为一。不然的话,科技知识就不是第一生产力了。
剩下的问题就是资本家应不应该无偿使用科技知识了。
实际上,资本家仅仅有偿使用了受产权法保护的科技知识,却无偿使用了绝大多数科技知识。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大自然能够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容许人人都拥有生产设备。显然,客观现实不允许绝大多数国民直接和间接使用全部科技知识。既然如此,资本家就应该有偿使用全部科技知识,就像有偿使用土地一样。
综上所述,资本家不是在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而是在剥削国民拥有的科技知识“产权”的租金。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工资较高的在职工人也多多少少参与了这种剥削。幸运的是,高福利国家正在保护全体国民的利益。它们征收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多数用于ZF的福利开支,使国民几乎全部能够享受到高福利待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3-9 09:20:20
吴本龙 发表于 2010-3-9 08:49

而是剥削了国民拥有的科技知识“产权”的租金。
请问这个所谓的"产权"知识的租金是向谁抽取,计量的又是什么?

以一个富人来说,他们可能吃一千个人的忽,穿一个人的衣,用一千个人的药?住一千个人的房子么?显然不可能,富人用的奢侈很多因生产组合的不同而消费大量的"被买卖流通的劳动量" ,而很多名片衣物、食物本身的直接的物质消耗与穷人没有多大差距,但确间接消耗大量的劳动量。

价值的留存量最终会多会形成资本,资本是新技术生产的机器么?价值的留存量最终会形成资本,按照统计资料,美国的总资本中65%左右是地产,而且这个比例在长期中一直保持稳定,由于美国的投资率在长期是稳定的,那么就意味着,由投资所转化的资本增加或资本积累只是地产的增值或地价上升,而根本不是机器的增加。这样,资本就只是那块儿地,资本积累只是人们用更高的价钱(投资)去买那块儿地。当然,除去地以外还有35%的资本,它们是不是机器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在剩下的35%的资本中,绝大部分或50%以上是由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构成的,机器的价值只是占总资本中很小的比重。教科书中总是使用统计数据来说明美国的资本劳动比率是中国的40倍,但大家都知道,机器是由劳动生产的中间产品,美国现在所使用的机器存量只是近20年生产出来的,以前的机器都报废了,美国的产业工人只有几百万人,而中国却存在几个亿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资本是机器的话,中国完全可以用这些人在1年中生产出美国的这些机器(当然要知道这些机器的生产技术),实际上,中国现在也正在按照这个速度生产机器而成为世界工厂,但在资本的价值上赶上美国的可能性却很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9 12:50:33
技术也好科技也好怎么来的?本来就有的吗?机器设备上的高技术怎么来的是资本家弄进去的吗?不是的而是经过好几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出来的。另外机器本身也是人来劳动生产出来的,所谓的租金理论是不对的。另外有限的社会资源恰恰要求全体共有生产资料,因为如果有限了还搞一部分人私有的话那么必然导致他们垄断这些可以支配别人劳动的东西,从而使得劳动者不得不低价出卖劳动力。

两极分化的不断加剧和工农地位的问题也说明了私有制快要走到尽头了。所谓的高福利不过是工人斗争的产物,没有工人的长期不懈的斗争哪里来的高福利?另外资产阶级改革福利制度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使其不至于灭亡,就如同满清政府末期的改革一样的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9 14:24: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0 10:18:40
贴一篇旧文算是讨论
非产权知识产品的产权性
(节略2010/3/10)
本文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分析了非产权知识产品的产权性。并进一步论证了非产权知识产品的产权性是剩余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㈠非产权知识产品
所谓非产权知识产品,就是人类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创造的无专有权的知识产品。
知识产品虽然是个人创造的,本该享有全部的知识产权。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具有产权的知识产品,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知识产品是没有个人专有权的。这部分知识产品我们就称其为非产权知识产品。
非产权知识产品包括:发现,发明,以及以发现发明为基础的创新性产品、技术、工艺、材料,文学、艺术品等等。
㈡非产权知识产品的形成
⒈历史和现实中的科学发现
⒉未被保护的发明或超过保护期的发明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只是到了19世纪后半期才开始,它的标志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即便诞生了这个公约,也只是对缔约国起作用。
㈢非产权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
重要的是,这些超过保护期的发明,作为非产权知识产品,仍然是使用价值,而且是很大的使用价值。  
⒈产权知识产品与非产权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关系
新的产权知识产品一般都是在非产权知识产品的基础上形成的。许多新的知识产权产品都是靠着创新、改造、嫁接完成的。
⒉产权知识产品与非产权知识产品的价值关系
产权知识产品由于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享占专有权,具有价值。价值属于知识产权人,别人不能无偿使用。产权人凭借知识产品的出让,获得一定的财产收益。但是,上面说过,这些产权知识产品具有时效性,很快就会失去产权,成为非产权知识产品。产权知识产品转化为非产权知识产品,并不意味它的使用价值丧失,也不意味它失去了价值,而是意味它进入了公共领域。它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完全进入公共领域。
⒊产权知识产品价值与剩余价值
知识产品是脑力劳动的产品,凝结了人的脑力。在商品社会,知识产品以商品形式存在,它的价值用社会必要劳动来衡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知识商品的价值通常被严重低估。这就造成知识商品的实际价值远远大于商品价格,因此就产生了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等于被购买者无偿占有。而能够购买知识产品的通常就是资本家,所以资本家就无偿地取得了知识产品的剩余价值,这是其一;其二,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可以大量复制,重复使用。所以,它可以被多个资本家使用,多次产生剩余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0 10:19:33
萨伊专门分析了“科学家的利润”。科学成果作为长期研究,深思熟虑和一系列实验的结果,科学家理应得到很高的重视。他认为,科学家的报酬不会同他的贡献成比例。因为,科学成果一旦问世,很快会广为流传,人们可以无须求助于发现者而自由利用。为补偿科学家的损失,一切认识到科学重要意义的国家,总要特殊恩典、荣誉奖励,以弥补科学家所得的
“极微小的利润”。这就是说,知识产品的实际价值远远大于它的价格。
⒋非产权知识产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产品一旦进入公共领域,成为无产权知识产品,资本家就可以无偿地使用它们。就像资本家在原始积累时无偿占有土地、矿山、水源等等一样。通过这种占有而取得价值。
资本家在购买生产资料时,就占有了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知识产品,但是他所支付的费用,既不包含生产资料中产权知识产品的剩余价值,也不包括无产权知识产品的价值。等于他用较少价值的货币购买了较多价值的知识商品。实际上是不等价交换。也就是说,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时,巧妙地取得了知识产品的价值,成为他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马克思说:“在采用机器的情况下,只是…靠使用已有的价值,靠加进某种[新的]因素,因而这种因素按自己本身的价值额增加了产品即商品的价值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64页,人民,1975)。对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在过去我们往往都是作了肤浅的解释,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带来价值额增加的新因素只是限于生产资料可见的物质部分,实际上这是不够的。这种新的因素是脑力劳动形成的非产权知识产品的超额价值。由于这部分价值的存在,购买生产资料的价格远远低于生产资料的实际价值。超过生产资料价格的这部分价值最后也转移到新产品中。
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资本家从雇佣劳动获得剩余价值,与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知识产品取得剩余价值的机制是不同的。前者是在生产过程结束通过活劳动力剩余价值获得的,而后者则是通过生产资料名义成本高于实际成本取得的剩余价值而获得的。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剩余价值的来源除了活劳动,还包括公用知识产品价值的无偿占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